一、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传播学领域中,学者们将传播形态分为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形式。在这其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直接、也是内涵最丰富的两种传播现象。
大众传播在《韦氏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的:“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和组织化的专业人员创作传播内容,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一群广大但不确定数量的人群,密集地、大量地传递信息的行为,就称之为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的传播活动,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的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信息具有明显的传播者的主观态度与价值观念,谁掌握了媒介谁就可以控制信息和舆论,大众传播是媒介议程设置的最佳体现。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更为主动,是整个传播过程的出发点和主体。大众传播的特征是建立在迎合、靠拢或争取更广大的受众这一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诱导和操纵受众,左右社会舆论和时尚的方向,大众传播是社会情绪和意志的体现,决定了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多、地域分布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一次性传播大量信息,然而面对庞大数量的受众,传播者的目标并不明确,目的也不直接,传播的主动权掌控在传播者手中,受众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选择的自由十分有限,受众无法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互动。传播效果难以评估,成本也会相对较高。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
就媒体的发展历史而言,纸质(印刷)媒体、电子(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都有着它们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优势,手机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使媒体传播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传播形态的界限日趋模糊,具备通话、随时联网、完全个人、有多媒体功能、唯一全天候伴随的手机,将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形式整合起来,使得传播者的范畴无限扩大,人际传播的概念得以延伸。
大众传播的信息经由“把关人”——即纸媒、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机构,过滤给大众,其传播模型如同一个沙漏(如下图1)。手机媒体发布和传递信息,不需要通过“特定把关人”。大众在海量信息中反向寻找信息。沙漏被打破,手机使社会上人人都成为媒体。
对公式中的每一个W,都有一个特别的分析:(图3)
这五大类型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层面。但是现在看来,五W模式显得相对简单,对传播的效果有了过高评估,只显示了“枪弹论”的单向传播,没有揭示出传受双方的互动平等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五W模式仍然是传播学领域研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依据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与手机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笔者尝试绘制出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如图4所示),并对其略加分析。
手机传播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传播者的层层把关,也就是在人人都是媒体的前提下,传播信息不断揉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信息的主题也是开放性的,不是按照一个提前约定的规则和内在逻辑发展下去,而是由一些基本话题辐射开去,由某些话题生发出另外许多话题,针对性、指向性更强,传播效果更强大。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即从一点出发呈螺旋状盘旋上升生发至另外的一个焦点。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个网络节点(即人人都是媒体),都可以全面发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化的权威性、推翻了“把关人”的权威主体地位,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对等性。多个主体的出现,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性及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手机媒体的传播形态是一种高度整合的社会性传播。
三、结语
波兹曼曾有过论断,高科技的媒介手段和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结果是“技术垄断”。手机媒体这样高互动、开放性的现代传播手段使得当代社会的讯息出现了传播的偏向,以往被人们熟知的现代主体被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置换成了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媒介社会的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媒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