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暨第八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政治传播、数字交往与全球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01
以学术论坛推进政治传播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以“政治传播”研究的学术话语开始探索这一领域以来,政治传播研究稳步发展,并在近十年呈现出蓬勃态势。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政治传播的格局和形态,使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展现出新特点和新挑战。
02
数字交往带来的研究新课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吴飞提出了“数字共通”的观点,认为交流极其重要,但交流的共识难以达成。他提出两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共显”是存在者存在的本质与数字共通中的复数的共鸣关系。他认为,虚假共鸣不能形成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沟通和数字交流出发,探讨新闻传播学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她强调,要警惕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夯实学科基础导致的学科解构的风险。
03
数字化生存下的国际传播
数字化推动了新一轮全球化,信息传播技术将全球带入数字化生存和交往的新阶段。在数字化推动的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将走向何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反思了当前的国际传播问题。他提出,全球信息交往流动性不断增强、全球信息传播碎片化加剧,共同带来传播生态脆弱的问题,全球化进入新旧过渡期,可控性降低,风险加大。对中国国际传播实践而言,需接受由之带来的理念变革,深刻认识到“传统国际传播期待与当下传播生态存在紧张关系”的困境,充分认识多元现代性的世界发展可能,解决国际传播战略目标、新的国际传播环境和制度性安排的技术张力可能加剧的问题。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佳提出了提升国际传播效力的五重维度,即建立跨领域协同联动传播机制,实现传播主体间的互补并形成合力;运用转文化叙事策略,构建与全球受众的共情和共鸣;应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推动模式创新并优化传播效果,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精准度;设计精细受众分析框架,确保信息内容与受众需求及兴趣高度匹配;构建多维战略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论坛设置了“国际政治传播与全球文明”“政治传播与中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建构与传播”“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交往与政治参与”等议题,由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