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刍议

当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亟待解决之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将新闻学列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11个学科之一,从政治上确立新闻传播学科之战略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也为实现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开创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新格局指引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顺应时代,推进新闻传播学科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当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亟待解决之题。

回归现实:

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

现状与挑战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借鉴、吸收西方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外来理论更好地解释中国现象。虽然如此,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差异导致外来理论无法融入和解释中国实践,面向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十分必要且重要。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历史梳理与现状分析

(二)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之困境探讨

综合来看,基于以上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历史及现状的分析,可进一步总结出当前学科建设面临着中国自主学科和知识体系建构不足、新型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学科国际影响力不足的现实挑战。

1.中国自主学科和知识体系建构不足。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构建指明方向、提出要求。我国现有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依托于西方理论和学术框架而构建,但是历史和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某些新闻传播理念和功能大相径庭,以资本主义为底色的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无法完全解释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若僵硬采用西方理论套用中国故事,会阻碍双方的沟通和理解,甚至会造成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故而,如何在现有新闻传播学科理论基础上真正融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进而凝练出中国自主新闻传播理论及学科框架,应是当下学科建设的首要考量。

2.新型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5]。聚焦到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培育是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一批具有中国一流、全球视野的全媒化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能够为其学科建设提供人才原动力,也能加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然而现阶段我国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学科人才供给不足,存在理论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大大制约着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内部创新和外部交流,同时也可能使我国在国际新闻舆论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演进之向都呼吁现代化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学科国际影响力不足。学科国际影响力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软实力”,其重要性在信息时代不言而喻。学科建设为学科国际影响力提供内在支撑和知识根基,与此同时,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也直接凸显着学科建设的成果和效果,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其学科建设愈完善,国际影响力则愈大。现阶段,国际舆论场中“西强东弱”的话语局势必然导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影响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在此困境中,中国不得不面临西方媒体的霸权话语,受制于其设置的话语议题和规则,很难让国际受众产生认同感、建立联结感,不利于塑造良好中国形象、传递真正中国声音、贡献中国特色智慧。

聚焦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闻传播学科建设

的逻辑理路

鉴史可知,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诞生和演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时代的演进推动着学科内涵的丰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供逻辑理路的根本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历史逻辑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之理论逻辑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建设筑牢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为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建设提供政治基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基础上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中国特色人才思想理论体系[8],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机制[9]。党管人才是人才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人才思想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党管人才原则,既不是对人才单一、简单的管理,更不是对人才的刻板束缚。相反,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根本方向,将人才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新闻传播学科肇始于西方,同现代化理论一样,都不是基于中国国情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我国具体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摩擦和对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经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概括并创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党的一大理论创新,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突破。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其内在支撑,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问题进行“中国式构建”。反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是新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最终旨归。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传递国家对外传播思想,彰显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理论建设水平和实践发展高度的主要载体,是国际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身是一种话语体系,是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呈现提供重要依据和窗口展示,能够更好地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为新闻传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支持。

面向未来:

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逻辑借鉴,依托于此,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实践。

(一)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设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闻传播自主学科体系

(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首先,善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国际传播话语模式。传统媒体需充分发挥媒介融合之效用,充分协调和整合各平台媒体传播之优势,适应媒介环境的快速更新迭代,尤其是在元宇宙、ChatGPT等新媒介平台和空间出现之时,要善于把握契机,丰富国际话语传播渠道。其次,丰富话语内容,注重国际传播话语效能。传统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寻找中西方符号互动模式的最大公约数,创新编码的话语模式[12],以西方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和文化,做到“有理说得出,说了能传开”,让国际受众可听能听、想听爱听,让中国立场、观点更多地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最后,挖掘个体潜能,发挥民间力量。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赋权普通个体及社会力量,这些“非正式力量”在国际话语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可对社会个体和民间力量进行积极培育和协调,促进其与多文化主体间的积极交互,从而在彼此信任建立的基础上更有效且直接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国际领域中有效的“第三方话语传播”。

结语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具有政治使命和时代指向。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于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建立匹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需求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人才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地位、增强国际传播话语影响力、传播正面真实的中国形象等有着深刻且深远之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0)[M].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1.

[2]苏宏元.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S1):83-84.

[3]张国良,龚晓颖.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再考——基于QS“传播与媒介研究”领域排名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1):137-141.

[5][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7]胡正荣,王天瑞.实践: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源头与出路[J].国际新闻界,2022,44(11):6-24.

[9]林学启.党管干部90年:模式演变与价值追求[J].理论学刊,2011,206(04):44-47.

[10]黄升民,刘晓.融合媒体演进的四条路径[J].中国广播,2022,344(02):3-10.

[11]吴晓明.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88(02):5-13+4+220.

[12]余红,邓琴玲玉.弥合与创新:智能化国际传播体系构建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2,151(07):17-22.

(余清楚: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学术顾问;吕奚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THE END
1.2010年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立项公告3、创意产业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张洁 复旦大学 4、中国股指期货市场极端风险的生成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刘庆富 复旦大学 5、企业舆论危机后消费者信任修复机理及修复机制研究 熊焰 复旦大学 6、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 骆品亮 复旦大学 ...http://www.sh-popss.gov.cn/newsInfo.asp?idval=235
2.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09/20/79779524_1059639874.shtml
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401517_210232403.html
4.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7最新章节陈力丹著有研究者对2009—2015年间52位新闻业者的离职告白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传媒体制的禁锢、新技术的冲击、媒体经营的压力及个人职业规划是导致新闻业者离职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离职告白文本,对研究中国新闻业转型具有史料价值。 [16] 还有研究者研究了新闻业转型条件下的怀旧话语,认为其中浮现的黄金时代叙事是新闻传播业...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558988/3
1.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目...4.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1.俄国工人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2.俄国工人阶级现状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93927.html
2.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合集15篇)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学生略做准备,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述这三位宣传家的事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同学的讲述具体归纳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关于“中国同...https://www.gerenjianli.net/jiaoxue/jiaoxuesheji/1727649002538144.html
3.从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体:共产党早期组织报刊“跨阶级”传播话语策略...上一节对早期党组织报刊议题呈现的分析,已经将其实践目的清晰道出,理论传播并不是终点,工人运动才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广大无产阶级提出的最重要的号召。在此基础上,从宣传、动员跨越到组织、指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行之事,这是早期党组织报刊实现“跨阶级”传播的关键环节,需要深入文本内部,结合报道的真实语境,...https://mkszyxy.zit.edu.cn/info/1172/3161.htm
4.54《跨文化交际学》书摘跨文化交际学17. 文章分三个部分来加以分析(1)沟通的本质与模式,( 2)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3)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特征。 18.人类绝不是由外在因素来决定其沟通行为,而是很有自主性,能积 极参与沟通过程来决定自已行动的生物。 19. 在此把沟通定义为“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互依互赖关系的相互影响过程”...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3018366/
5.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因此,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回顾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发展,并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视域下,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进行再次思考,明确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所在。最后,依据马克思阶级分析的基本原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状况展开分析...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357-2010145892.nh.html
6.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30000008_1410588.html
7.2023党员双提双增心得体会(精选22篇)党员心得体会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思想不够解放,更新不到位,工作上创新意识不强;二是对在新形势、新任务和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没有进深层次的分析,仅看表面现象、思考不深刻,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三是遇到问题还是习惯于用老方法去理解,思想上出现懒惰,没有做到脚踏实地地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正确研究处理。 https://www.027art.com/fanwen/dangyuantihui/xJ29Jy8920iw96.html
8.企业文化建设征文(通用17篇)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这样总结企业文化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从分析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https://mip.yjbys.com/zhengwen/1614588.html
9.李毅: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中国农民阶级与马克思所描述的法国农民阶级很相似;但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中国农民愿意竭尽全力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当一个城里人。 1949年以来,农民阶级为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牺牲,现在他们还在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继续做出贡献。虽然农民工的人数持续增加,但是隔离城乡的户口制度阻碍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九...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