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
第二章第五节传播的模式(课程思政: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的模式;舆论传播;谣言传播;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
导入:观看习近平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4.19谈话视频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课后思考: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的出现?
实施方案:教师提前在“学习通”中布置内容范围,并提供学习资料或途径,同学们可以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请同学们找近两年的网络与新媒体中舆论传播、谣言传播案例,并说出其危害性。课上由学生分组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讲解信息公开对于政府的重要性。最后教师通过讲授习近平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谈话来加深同学们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课后各组同学也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对思考题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第三章第二节媒介组织(课程思政:新媒体商业平台及自媒体传播者的权利与责任)
导入:百度道歉:“章子欣父亲发文”未经当事人确认,已删除动态开除当值编辑
一、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二、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
三、媒介组织的运作
四、守门人和守门理论
五、守门人的角色与特征
六、守门人的功能与责任
第三章第三节传播制度研究(课程思政: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制度的先进性)
导入:“香港修例事件”中一些港媒的报道,助长了示威者暴力行为的升级
一、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二、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三、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课后思考:新闻媒体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作用?论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制度的优越性。
实施方案:教师提前在“学习通”中布置内容范围,并提供学习资料或途径,同学们可以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请同学们以分组的形式各自准备以香港五大媒体为代表在“修例风波”中表现的案例,分析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课上由学生分组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并结合习近平主席的“鞋子论”来讨论我国媒介制度的合理性,并强调在新形势下坚持我国新闻工作原则与基本方针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同学们深化认识。课后各组同学也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对思考题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第四章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课程思政: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和信息匮乏、信息娱乐化分析)
导入:介绍尼尔·波兹曼的名作《娱乐至死》
一、信息爆炸:量的分析
二、信息匮乏:质的审视
课后思考:政府、业界及个人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以解决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信息匮乏及信息娱乐化的问题?
第八章第三节传播技巧集粹(课程思政:高级黑与低级红的传播学分析)
导入:苏州太湖马拉松赛场上发生的“递国旗”事件
一、组构技巧
二、论证技巧
三、鼓动技巧
四、传递技巧
五、抗御技巧
课后思考:党员干部如何才能不被动陷入“低级红”、“高级黑”的圈套或陷阱?
第九章第三节受众的心理(课程思政:新媒体用户、网民的形貌;心理选择机制;网络意见领袖;群氓现象)
导入:群体心理现象及其理论
一、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的动机
三、受众的心理效应
四、受众的心理倾向
课后思考:网民汇聚与互动将产生群体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第十一章第五节传播效果的评估(课程思政:县级融媒体建设应以媒介融合为手段,以建立智慧全媒体传播生态为目标)
导入: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12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是关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一次重要谈话。(视频)
一、传播效果的评估原则
二、传播效果的评估途径
课后思考:为什么说“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实施方案:教师提前在“学习通”中布置内容范围,请同学们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12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课上由学生分组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讨论进行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郡县治,天下安”的深刻含义,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课后,各组同学通过“学习通平台”展开讨论,教师通过解读习近平讲话精神,指出县级融媒体建设应以媒介融合为手段,以建立智慧全媒体传播生态为目标,来加深同学们对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媒介融合来实现传播效果的认识。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传播
第五节传播的模式
(课程思政: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1)网络舆论的发展演变规律(2)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
教学重点:
网络舆论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的总结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视频;PPT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板书设计、活动设计、环节设计)
1.复习
2.导入
3.本节内容讲授
4.模式总结
5.课后作业与思考
教学内容:
1.复习:西方学者提出的三类传播模式(modelsof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TWOWAYCOMMUNICAITON
OSGOOD-SCHRAMMMODELOFCOMMUNICATION
DiagramofSchramm'sfieldofexperience
互动传播模式互联网时代,受众成为更平等的受者、传者user
2.导入: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要全面从严治党,远离“塔西佗陷阱”
3.本节课内容:
(1)舆情与舆论:联系与区别
(2)网络舆情的体现:
网络中传播的各种信息(事实性+意见性)
事实性信息的传播,也有态度表达;个体转发,独立自媒体转发,或平台推荐
(3)网络舆论产生及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传播模式
网络舆论形成的规律:环节及其影响变量
网络舆论与外界互动的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网络舆论形成后的发展/演变规律
作业:
1.以一起网络事件为例,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及传播模式
1.《网络舆论引导经典案例分析》,周艺平,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要有近几年出版的参考书)
1.《把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方付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课后反思
(撰写人:姜文斌)
山西大同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进度计划表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周课时:3授课对象:18级新闻学一二班
开课学院:文学院
周次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
形式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九月
2
3
4
5
6
7
绪论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8
9
10
11
12
中秋节
14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发展
第二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第二节传播的特点第三节传播的分类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二章传播第四节传播的革命第五节传播的模式第六节传播的功能
22
23
24
25
26
27
28
第三章传播者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第二节媒介组织
第三章传播者第三节传播制度研究
29
30
国庆节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第一节信息研究第二节信息传播第三节信息的特征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第五节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第一节符号意义与传播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13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第三节语言符号第四节非语言符号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第五节传播的符号学研究
第六章传播媒介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31
十
月
第六章传播媒介第二节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六章传播媒介第三节媒介理论述评
第七章传播谋略第一节传播谋略的立体透视与分析第二节运筹与决断
第七章传播谋略第三节古今传播谋略经典
第八章传播技巧第一节传播技巧概念与特点第二节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第八章传播技巧第三节传播技巧集粹
第九章受众第一节受众的形貌第二节受众研究理论第三节受众的心理
第九章受众第四节受众的选择机制第五节受众的反馈第六节意见领袖
第十章传播环境第一节传播与环境关系第二节特征与类型第三节地理环境
第十章传播环境第四节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五节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第一节阶段理论第二节断面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实质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第四节传播效果形成第五节传播效果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