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创化以创意生产为核心,将农业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
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景观、创意农业餐饮、创意农业文化
台湾薰衣草森林、日本田舍馆村稻田艺术、荷兰库肯霍夫公园
两个平凡女生的紫色梦想,打造台湾创意休闲农业的品牌传奇
区位:位于台湾台中市新社区。
产品:薰衣草森林、王妈妈香草原、葛雷斯花园、森林咖啡馆、香草铺子、紫丘咖啡馆、梯分泥的森林野宴等。
创新模式:连锁品牌+品牌战略运营。
以香草文化为核心价值,深耕感动,创造幸福经济,传递超乎寻常的幸福体验与极致的人文关怀
打造9个休闲农业品牌,创造休闲农业多品牌战略的新典范
熏衣草森林经营模式成功后,同步复制其模式到其它的休闲餐饮市场,包括休闲农场、餐饮、民宿、游憩、香氛、婚宴、商品、策展等多元业种,自2001年至2018年共打造薰衣草森林、心之芳庭、缓慢民宿、香草铺子、森林岛屿、桐花村、好好、缓慢文旅、漂鸟等9个品牌,其中2016年营业额就达到7亿台币。
IP形象
乡村主题化、乡村形象IP化挖掘乡村在地文化、植入异地文化、引入动漫影视文化,打造乡村主题和品牌,形成乡村独特IP。
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文创购物
台湾溪头妖怪村、台湾桃米生态村、西班牙蓝精灵村、马耳他大力水手村
以妖怪主题植入,以动漫创作与衍生品开发为手段,营造独具IP形象的文化创意乡村
区位: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山区,面积约2.6公顷,紧邻溪头自然教育园区,距离台中市70公里、日月潭50公里。
概况:9.21大地震后,原有的蜜月度假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以老人休养为主,年轻人鲜有知晓。为复兴逐渐没落的溪头,2011年居民从当地神怪传说中获得灵感,将日式风格建筑结合“妖怪”主题,以动漫创作与衍生品开发为手段,成功转型,年游客量达250万人次。
产品类型:住宿、IP衍生产品销售、主题体验活动。经营主体为明山森林会馆,内有6间自营商店、28家商铺、21间别墅与酒店。
创新模式:主题IP引领,传说文化符号化-文化产业化-商圈化-社区化。
依托传说故事,将妖怪文化形象化、生动化、多样化,全方位营造主题文化场景
【形象化】依托传说故事,将故事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化,将妖怪进行“KUSO搞怪萌”的个性定位,构建讽刺效果的娱乐文化。
【生动化】将形象化后的主题落到区域各个角落与游客产生联系,增加互动性。
【多样化】在传说文化故事主轴上,增加附属的陪衬对象,创造故事传说世界观。
在免门票的机制下创造商机,依靠文创商品、特色美食、主题住宿、主题活动获得主要收入
枯麻贴纸、玩偶
手机灰尘塞
枯麻礼盒组
一起靠杯组
屁运汤
靠妖怪面
……
咬人猫面包
枯麻桶饼
枯麻烧
枯麻斗宅包
日式清酒
居酒屋烧烤
明山森林会馆
枯麻主题馆
妖怪公车房
18处独栋森林木屋
妖怪嘉年华
清酒祭典
伐木啤酒节
击鼓祈福仪式
手工DIY体验
日式茅顶木屋建筑风格
高挂红灯笼
妖怪装饰物
创造话题:与捷安特的合作;沿路招牌的意向设置;节庆日举办活动;将故事剥三层皮。
免门票的想法:游乐区设置网络免费电玩吸引人气;依靠园内业态创造商机,依靠旅游购物获得主要收入。
维持原创精神:商圈管理一条鞭;商品需要原创者精神相符;与原创者共同成长的互动。
与媒体互动需要经营:线上线下的互动经营。
艺术表演
用艺术激活乡村文化将传统人文艺术融入现代时尚
主题节庆、艺术展览、文艺演出
日本越后妻有村、台湾丰年祭、法国柠檬节、俄罗斯黄瓜节
以自然为舞台、艺术为桥梁,以“大地艺术祭”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产业
区位:在日本新泻地区,人口数量不到七万而且与世隔绝。面积760平方公里,距离东京约2h新干线车程,是十分偏僻的一个地方。
概况:自2000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成为世界最大型的国际户外艺术节。越后妻有用田间艺术激活传统文化,通过村庄业态重置盘活内部产业,通过外力衍生产品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乡村振兴。到2018年,大地艺术祭已举办7届,历时18年,共有350多组艺术家,在越后妻有的土地上创作了超过900件艺术作品。艺术节年份游客5倍于平常年份,2018年第七届大地艺术祭的观众达55万人次,为当地创造收入约51亿日元。
创新模式:艺术节庆振兴乡村。
越后之境
这里是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净土'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里曾经农业繁盛,人口密集,'越光米'和'吟酿清酒'是日本名产。完整的原始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却留不住涌向都市的人。
推动力量
随着信息交流的发展,农村现状的变化,振兴农村经济和复兴农村活力的新方式也随之出现。自2000年,在策展人北川富兰的努力下这里成为艺术的舞台,重新探讨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的关系。
在地重生
而今再看
15年的坚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人数大幅增长至约49万人次,艺术品散落在越后大地上,表达着艺术思考,又与在地文化、自然及社区息息共生。带动了当地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业的大幅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人口。让越后地区重获新生。
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五步行动,主题化打造大地艺术村
作品与环境自然的融合,艺术家的创作与当地、当景紧密的融合联系着……
超过40座的老屋通过改造,成为延续乡土记忆和生发交流的中心……
充分利用现有废弃设施的空间条件,设置打造成展场空间,提供体验回忆的空间……
艺术家们致力于做可以一直存续下去,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新建具有某种用途的设施……
重新发现传统材料和工艺的美和魅力,赋予当地农特产更好的品牌规划……
多方参与,与本地居民和土地相结合,将艺术充分融入乡村,用艺术唤醒乡村
产品结构
艺术作品分布在方圆760平方公里的稻田、乡村和丘陵之中,跟本土的地理、风物和人互相辉映。
废弃的山间农舍成为乡土资料馆、艺术展场、美术馆、森之学校、乡土生活体验馆、餐厅、民宿……
艺术不是唯一目的,在自然中感受文化原乡风景,各种工作坊、讲习所、野营、民俗之旅。
发起“认养老屋”计划、“根”计划、发行“妻有之友卡”,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及产业。
政府地方振兴基金
新潟县政府的十年地方振兴基金。
门票收入
每年浮动在200元左右人民币/人。
政府市政建设拨款
利用市政计划中的改造与艺术节相联系的方式双赢。
企业家赞助
承担社会责任是日本企业家的共识。
商品售卖
花火节的开办、农产品与文创的售卖。
创办“梯田银行”,设立“故乡税”
利用民间力量,吸引乡村新人定居。
文创商品
农特产品和乡村工艺品文创化卖情怀、重设计、高品质通过创意包装和设计,培育成品牌农业和品牌农产品,让乡村风貌既能看得见又能带的走。
展示销售
台湾掌生谷粒、台湾微热山丘凤梨酥、安吉帐篷客“篷友的礼物”
以大米为由头,借助文创力量,贩卖“台湾生活风格”,形成产业整合联动的网红农业品牌体系
区位:台湾南投县鹿谷乡。
概况:掌生谷粒品牌于2006年创办,通过探访台湾各地用心耕作的稻农,以文字书写、影像记录的方式,表达对耕作的印象与感悟,发掘台湾农业的特质,凭借精致的手感包装与动人的品牌故事、以及对米食的深入了解,成为台湾各种米的代言人,建立“掌生谷粒”的品牌个性与品牌印象。台湾第一农产品文创品牌,于2009年入围网络人气卖家100强,并出版「掌生谷粒-来自土地的呼唤」一书。
创新模式:以农产品为由头,以创意为核心,借助文创力量,实现文化再生、创造品牌,推进传统农业的文创转型,提升产业价值。
围绕稻米及延展品,通过创意设计、网络营销,构建文创产业,形成网络原生农业品牌
购
米:有乡下味的米
长期饭票、饭先生、求真米、藏玉米等
茶:喝采茶作
十八岁、董的小情歌、松柏嶺茶、王大哥的山水、许家的日出天光、梨山茶、東方美人茶
蜜:秘蜜花园
山茶蜜、月桂蜜、百卉蜜、荔枝蜜、百草蜜、厚皮香蜜、桂花蜜、文旦蜜
酒:时光的滋味
荔枝蜂蜜酒、丰景真酒、凤梨汁、梅酒
餐具:田边俱乐部
红桧筷组、掌生碗、掌小袋
吃
养生食谱
实验厨房私料理
娱
大地影展
稻田记事、蜂蜜记事、台湾米食力展、田边原色、茶园记事、田间记事、有机小学、花布印染厂
用包装表达对农人的敬畏
用创意包装表达对农人的敬畏——以精细、不计成本的包装和对米食的深入了解,打动人心
用创意文案诉说农作物的故事——用文字对接现代人的精神和消费,赋予农产品生命力
历史的故事
制作的故事
花布的故事
奋斗的故事
游子的故事
饭票的故事
感恩的故事
亲情的故事
用品牌和顾客体验来迎合消费——客制化服务与深度参与体验,创新农业产销模式
重视品牌自我塑造和顾客体验
掌生谷粒品牌认为,最极致的营销,就是做自己和做顾客体验。做独一无二纯然真实的自己,依循着自己生活体验与生命经验的积累去服务顾客。
严选其中各具特色的稻米产销班合作,提供具有百年米场优良传统、有机天然栽种、青年农夫手做的款款好米。对消费者沟通的是每款米背后耕作者的用心坚持与该产地适地适性的米种特色。
古朴的牛皮纸袋、用揉制而成的纸藤一圈一圈的绑紧扎牢,最后为她贴上棉纸外衣,用书法手写产地、产品与生产者的故事,保证不能久放的包装。
掌生谷粒既有的产品线均支援客制服务,对于小量特殊需求的客户,依顾客需求进行标准商品的客制化服务;对于大量商务需求的企业客户,针对企业端的预算与目标,从产地产源出发量身定做商品。
除了以文字影像媒介自家产品的深度记录,同时也与各地农作单位进行合作企划,邀请客户亲身体验别样的风俗文化、亲近土地的感动。行销一件商品的同时,也行销一个地方。
除了实体书本的出版、擅用网路超连结、多文本的特性,为顾客提供大量的影像文字素材,同时,只贩卖食品原料的坚持,让购买掌生谷粒商品与服务的顾客,能够在初级食材的料理与烹饪之中生产自我的故事、意义与连结。
跨界美食
餐饮为主+跨界复合业态既讲究美食的主题文化和营养口味,又讲究进餐空间的环境打造和仪式感塑造。
餐饮/美食/咖啡+、书店、休闲禅养
台湾食养山房、宜兰橘之乡AGRIOZ咖啡馆
禅意山水人文餐厅,“跨界美食”缔造东方生活美学的极致体验
区位:位于新北市汐止区,依山傍水,距离台北车程2小时。
概况:食养山房是一家私人宅院式的禅味养生餐厅、文化会所,通过其独特的美食制作程序和仪式空间的营造,吸引大批食客趋之若鹜,被「台版米其林」评为五星餐厅,是台湾文创不可不尝的一道“文化名菜”。
规模:占地1000平左右,接待容量50-100人/天,员工30人。
经营:人均消费300-1000人民币。因太火,曾3次搬家,一般需提前一个月预约。
1996年
食养山房于台北县乌来店成立;
2005年12月10日
2001因为人气太好,食养山房结束乌来店的营业;
2005年12月
食养山房搬迁到阳明山松园旧址;
2009年11月
食养山房汐止区开放用餐;
2009年12月
再度因为人气太好,食养山房结束阳明山松园的营业,正式搬迁到汐止。
外部环境:坐落在阳明山松林山谷间、遁入山水意境;
内部空间:以铁、柜、烛火、中国传统滤纸浆的竹帘等简单元素;
整体将传统文脉中的花道、器道、茶道、文道、香道、佛道、乐理、光影等进行交互融合,整合创新出品牌新境界,将宣纸、瓷器、素心兰、书法、草席、红木器具、书籍等各种元素整合创新为新的消费镜像。
没有菜单、没有价格,根据季节配菜,选用当季食材,卖的是养生料理
没有繁复华丽的餐具,随机搭配的器皿,充满禅机
打坐、品茶、调香、禅修……天地人文融合的文化意境和服务体系。
特色民宿
“小而美”创意民宿、客栈
食宿、生活体验、文化体验
台湾卓也小屋、黄山猪栏酒吧
乡村民宿+蓝染体验+慢食生活,从提供食宿到售卖乡村文化和生活体验
区位:位于苗栗县三义乡。
概况:卓也小屋是一家集民宿、手工蓝染体验、零脂肪餐厅、蓝染服饰等于一体的客家文化乡村民宿。业态上涵盖吃、住、游、购、娱,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做到了最好的诠释,从民宿到产业,既拉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又很好的表达了乡村文化。
经营:卓也小屋的客户以女性为主(90%),平时入住率一半以上。
古民居改造的范本,唤醒沉睡的乡土遗产,创新独特的住宿体验
区位:黄山市黟县
规模:三家分店(西递店、碧山店和老油厂店)和一间酒吧,客房数34间。
客栈名称
改造载体
房间数
公共空间
西递客栈(一吧)
一栋三层的明代古建筑
6
6个公共空间
碧山客栈(二吧)
一栋清末民国初年的建筑
9
更多的公共空间
老油厂客栈(三吧)
一个废弃的古代榨油厂
19
公共空间和客房比例6:1
业态类型
产品名称
产品概况
住宿
徽式老宅
古朴建筑,融入花雕等徽州文化元素
餐饮
大餐厅、小餐厅
主要提供新式改良徽菜
文化体验
书房、音乐厅
传统徽式风格,即可赏景,也可看书唱歌
休闲娱乐
狗窝酒吧(Dog'sBistro)
红砖大门,村里八卦集散中心、游客打卡地
户外山泉小溪、水库、田园
骑行游玩观赏
跨界复合店
文创赋能+复合业态+多元品类+主题场景商业空间
复合书店、生活美学零售馆
先锋书店乡村书局、临沂朱家林乡村生活美学馆
—以乡村复合书店打造乡村文艺复兴之路,促进文农旅融合,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田园牧歌
概况:南京先锋书店创立于1996年,曾多次入选国际媒体世界最美书店,倡导“学术/文化沙龙/咖啡/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城市店、历史文化街区店和乡村书局三个方向,每一家店都根据原本建筑的特点进行改造设计,店名也因地制宜。
规模:目前有13家门店,其中有3家乡村书局。
经营:图书销售额约占六成,利润方面图书约占一半。
书店名称
位置
项目支撑
碧山书局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碧山村
2014.05
一座二百年历史的祠堂
碧山书局+牛圈咖啡馆
云夕图书馆
杭州市桐庐县莪山乡戴家山村
2015.10
两座毗邻的畲族民居
一幢图书馆和活动空间+一幢艺术咖啡馆
陈家铺平民书局
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
2018.06
一栋崖居式夯土民居建筑(原村文化中心)
平民书局+驻村作家协作中心
艺术展览、创作培育、人文讲座、乡村教育、咖啡文化、乡村文创产品、文化旅游……
先锋乡村产业集群
带动当地由1家民宿增加到24家,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
浙江乡村文化新坐标,开发江南秘境笔记本、秘境松阳相册、明信片、诗词布包、方言徽章和手绘地图等文创产品,赋予原生文化浓重的创意气息,将文化带出乡村,推动更多文化项目落地。
DIY工坊
文创+DIY体验
DIY体验、文创购物
台湾白米社区木屐馆、台湾卓也小屋蓝染工坊、台湾美宁工坊、南京乡伴苏家小镇工坊
从生产、展示、售卖到体验,传承传统工艺、振兴木屐产业,成就白米社区的观光招牌
地理区位:位于台湾宜兰县苏奥镇。
文创主题:木屐。
文创元素:了解木屐的由来及发展过程,体验与学习制作木屐的乐趣。
发展路径:白米乡的森林因盛产江某树而发展木屐产业,但至20世纪末木屐产业已没落二三十年。白米乡为振兴木屐产业,结合文化创意,赋予木屐新生命,将生活用品转换成手工艺品,使木屐不仅能穿在脚上,还能拿来彩绘、装饰、欣赏等,并成功从岛内污染最严重的小区,蜕变为生态环境舒适、人文环境优美的“木屐之乡”、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经典案例。
经营:木屐馆是白米社区的观光招牌,每年吸引10多万人次的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类旅游套餐行程,价格在每人150元至600元(新台币)之间,内容包括木屐体验活动、DIY工艺制作、社区生态解说等,仅此一项年营收达上千万元。
木屐馆一年卖出超过5万双大小木屐,这笔收入除了回馈给居民,还有一部分纳入公共服务基金,用于推动社区营造。
文创产业园区
艺术办公创意产业集聚,乡村文化展示、艺术休闲、文创设计、教育培训、餐饮配套、艺术酒店等
创作办公、展示交易
莫干山庾村1932文创园
中国首个乡村文创园,一座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
区位: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脚下,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概况:庾村文化市集是由清境(上海)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的一座文化创意园,包含了文化展示、艺术公园、乡村教育培训、餐饮配套、艺术酒店等文创业态,展示乡村产业、联动城乡发展、促进农产品文化提升,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投资经营:截止2017年总投入1亿元,其中政府投入改造资金5000余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达5000万元。2013年10月1日开业,现年均客流量大约3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0亿,其中原舍民宿每张床的均产值达1.5万元。
开发模式:政企合作,政府+乡伴,轻资产蚕种场(集体资产)租赁+文创开发&孵化。
活化空间+植入业态+提升热度,从废旧蚕种场到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这里曾是中国前外交部长黄郛隐居并尝试乡村改造的故地。市集中的十一座建筑,大多是当年黄郛在此兴办蚕种场的遗留下的废旧厂房。
2012年
由台湾文创团队精英开办的清境公司开始着手对这里进行新的改造建设。
2013年
一座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就这样诞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商家、文化学者、农品经销商。目前,每个月都有全国各地的团队考察庾村市集。
请知名建筑师设计改造,材料采用当地山里常见的绿竹,用竹棚把蚕种场所有活动空地串联起来,用河滩的石子铺好路面,营造“市集”。并对市集统一规划屋顶,改为一个与民宅风格迥异的双廊建筑群。
植入精致优雅的咖啡厅、工业复古的自行车主题餐厅、充满艺术气息和设计感的青年旅舍、造型独特的窑烤面包等多种新业态,逐渐成为推进城乡互动发展的乡村枢纽,让来自城乡的不同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情感、物产和交流方式。
庾村市集提供场所设施支持,并做各种业态的指导。定期设摊,开农夫市集,任由周边村民卖自家东西;筹备“庾村百年影像展”;每个月本地团体组织骑行、音乐节等文化活动。法国山居举办竹制品专卖会,开设了面包店;周边民宿开设了茶室,以及手作艺人创立的手工家具工作室等。
以创意为手段,以“市集”集聚功能,成为推进沪杭城乡互动圈中最重要的乡村支点。
莫干山镇积极在园区引进自行车主题餐厅、乡村文化艺术展厅、莫干山民宿学院、魔术剧场等系列艺文展览、农贸市场、主题餐饮酒店文创业态,将文化与旅游进行了深度融合。
主要产品
简介
市集
文化市集蚕种场
通过对废弃的场地的再利用,活化空间,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建造的“竹棚”,将零散的室外空间提升融合。
民宿
茧舍
八位设计师共同设计的青年旅舍,十三间房间风格各异。
原舍
乡间小学堂改建成的民宿
青年旅社
充满艺术气息与设计感
窑烧面包坊
采用新鲜本土食材,健康的全麦搭配坚果,经过天然酵母发酵和砖窑热力烘焙,微焦香脆的面包才能出炉。窑烧同时提供各类烘焙佳点,并根据季节变化不断创新精品。
SHARE·飨餐厅
台湾本土设计师操刀装饰,民国建筑+工业气息+乡村元素,原生态材料+超前设计手法,用自行车各部件作为主题装饰元素,独树一帜,别无二家。
茧咖啡
由大会堂改建而来,装修主题是自行车,精致优雅。
发芽的茶屋
黄茶主题
休闲
蚕宝宝乐园
莫干山首个自然生态全手作乐园,选用老旧工厂的材料,由当地木匠纯手工打造而成。
古井花园桑茧花园
当地材料+乡土植物,利用原有地形打造的生态自然景观。
萱草书屋
属于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书籍全部来自热心人士的捐赠,经营所得也将存入萱草公益基金。
配套
求田问莳创意邮局
将植物整体打包邮寄,售卖植物背后的故事。
亦素
出售原创设计服装
庾村布鞋店
“百年老店”,来过这的人都会带走一双中国制造的手工布鞋
文化创意街区
“休闲范儿”——以场景消费、创意消费为引导,文商旅融合发展
休闲娱乐、文化旅游
丽水古堰画乡街区、“春江花月夜”文创街区
文旅融合拓展乡村经济新空间,“旅游+艺术+创意”打造全产业链
区位: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距离丽水市区24公里,小镇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为3.91平方公里。
概况:该镇是丽水“巴比松画派”起源地、人类农耕水利文明活化石,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一的通济堰,凭借优越的文化及生态资源,2016年其核心区所在的大港头镇被列入国家级特色小镇,获得“最美乡愁艺术小镇”、“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等称号。因为巴比松油画,每年会有20多万人次前来写生。
效益:艺术产业规模化,油画产值达1.2亿元。景区游客量从开园的33.5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176.96万人次,增加了4倍多。门票收入从2012年的145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2201万元,增加了14倍多。小镇核心区范围内居民人均收入自2005年以来得到近10倍的增长。
创新模式:围绕“画”的特定文化主题展开,打造“画”主题特色产业生态,形成艺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依托油画创作向上向下发展全产业链,打造“画”主题特色产业生态
古堰画乡文化创意产业街区,位于古堰画乡大港头镇沿江东边的艺境画苑区块与风情商业街,总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
主要以围绕“画”的产业生态来打造,包括行画生产销售广场、美术创作基地、大型美术馆艺术休闲中心、名家工作室等;
与北京联首教育集团达成合作,项目定位为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青少年校外教育营(基)地,该区块共分为:艺术创客区、传统文化区、非遗STEM区、社会生活区、职业体验区和功能性用房等。
出台《莲都区2015年民宿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一是民宿星级补助。开展民宿经营户星级评定活动,对新评定的星级民宿经营户(点),按以奖代补方式分别给予一星级0.5万元、二星级1万元、三星级2万元、四星级5万元、五星级10万元的一次性创建补助。
二是普通民宿客房补助。星级评定并经营6个月后,按照带独立卫生间并干湿分离的房间给予5000元/间的标准进行一次性以奖代补补助;带独立卫生间但干湿未分离的房间给予3000元/间标准进行一次性以奖代补补助。
三是特色民宿建设补助。星级评定并经营6个月后,经营接待游客达到300人次(通过查阅游客住宿登记情况核定)以上,给予客房建筑面积500元/平方米一次性以奖代补补助,其他屋内与经营有关的公共空间建筑面积给予200元/平方米一次性以奖代补补助。
四是营销项目补助。视影响力和实际效果给予乡镇3-8万元节庆营销活动补助。
出台《古堰画乡文化产业油画产业补助政策》。
搭建古堰画乡“院校联盟”、巴比松油画馆等产业发展平台,启动小镇油画艺术品拍卖活动,油画展示、定销、创作教育等业态快速发展。
重视支持油画产业发展,每年举办知名画家采风、写生、创作等活动。
出台《古堰画乡业态扶持政策(试行)》。
绘画类业态扶持政策:画家个体获得地级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的(不包括二级协会),给予每位画家免费提供一间画廊或一间工作室,居住在古堰画乡景区核心区规划红线范围内的,给予每年3000元生活空间补助;画家个体获得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的(不包括二级协会),给予每位画家免费提供一间画廊或一间工作室,居住在古堰画乡景区核心区规划红线范围内的,给予每年5000元生活空间补助和每年1万元特殊人才奖励津贴;古堰画乡油画专业特色班每年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可优先免费享受入驻艺境画苑孵化空间一年,居住在古堰画乡景区核心区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同时给予每年3000元生活空间补助。
文创类业态扶持政策:给予经营空间90元/平方米/年的补助,年补助总额不超过房屋实际年租金。
其他类业态扶持政策:根据景区发展需求,经瓯度委审核同意后的其他类业态,扶持政策参照本办法中的文创类业态执行。
其他扶持:画家个体、美术家协会及团体、企业等,自费举办绘画类主题展览活动,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活动总费用的50%,单次活动补助不得高于50万元。
文化创意社区
“生活气息”文创产业与社区生活联动,居民为主体,重视社区自治
文创办公、商业休闲、社区生活
成都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台湾桃米村-生态社区、白米社区-木屐传统工艺、土沟社区-美术文创、美宁工坊-芭比娃娃产业文创、妖怪村-妖怪传说文创、珍珠社区-稻草人文化乡土文创
“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新老村民共创共享”的乡村社区典范
区位:位于成都市浦江县甘溪镇,距离成都市区90公里。
概况:面积6.78平方公里。2008年以前为成都市贫困村,2012年底从“明月窑”改造开始,锁定文化创意旅游定位,提出“茶山·竹海·明月窑”名片和打造全国文创中心田园样板的发展目标,开启乡村文创旅游发展之路,形成特色鲜明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及新老村民互助融合、共创共享的乡村社区营造模式,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创新模式:“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共创共享”的乡村发展模式。
一口老窑撬动的文创兴村的发展道路
始于隋唐
明月村张碗厂(主要烧纸杯盘碗盏而得名)的龙窑始于隋唐,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活着的邛窑”。
2008年
明月老窑在5.12地震中被震裂,无法继续烧造。
民间陶艺师李敏发现了张碗厂的龙窑,向浦江县政府提交《邛窑修复报告》,建议成立明月国际陶艺村、发展邛窑产业。
2014年
“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正式启动,引进新村民,扶持老村民,奠定“双创(文创+乡创)”的发展基础。
2015年
由政府、村集体、村民三方组成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
2019年
已引入45个乡村文创项目和100余名创客,获评2019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
以陶为本,引入“文创”新村民,打造“文创+乡创”产品体系,撬动艺术产业链,带动当地振兴
依托茶、竹、陶、染产业优势,聚焦文创、手作、民宿、酒店、餐饮、酒馆、剧场等一些列业态,引进文创项目和艺术设施,形成以“陶艺手工艺”为特色的文创项目集群和文化创客聚落。
45个文创、旅游项目:核心区17个文创项目、环线28个林盘居民创客院落(改造)
26个老村民创业项目:民宿、餐饮、旅游
100余名创客: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
150多名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
10多个旅游产品:明月陶、明月酿、明月茶
其他文创团队及旅游产品:
明月窑、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收藏家赵洪的皮影博物馆、国学家李迎涛的“善本学堂”、水彩画家YOLI的绘画工作室、诗人阿野的云里艺术咖啡馆、赵洪和李南书的“篆刻传习所”、赵野的艺展空间“明月台”……
明月食堂、明月书馆、明月讲堂、明月夜校、明月乡村研习社、明月文舍、蜀山小筑、火痕柴窑工坊、搞事情小酒馆……
“曼陀罗茶人生活”茶社知名茶人陈瑶
全省最大雷竹种植基地竹林生态步道、生态餐厅
“蜀山窑”陶瓷工坊四川美术大师李清
“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坊作家、媒体人宁远
“樱园”艺术展厅、餐厅艺术家熊英
“呆住堂”艺术酒店水立方设计者赵晓钧
三股力量+两套村民方案+五类营造因素+七大公共空间,营造新老村民和谐共处的自然社区
构建多元参与、相互制衡、健康发展的乡建制度。
改造院落:将闲置的农家小院协调出15-20年的租期,引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艺术家,并提供一定数额的改造补贴;
自建房屋:调剂震后的建设指标到明月村,规划为40年产权的商业用地;
出租房屋:出租闲置房屋;
在地创业:改造微村落,规划瓦窑山、谌塝塝两个老村民创业区,承接乡村旅游功能,至今已有26个创业项目;
村内就业:到新村民项目参加工作,做导游司机、电商运营、染布陶艺……
7大公共空间(明月国际陶艺村接待中心、服务中心、展厅、明月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明月村新媒体、明月书馆、甘溪镇综合文化站),构成明月村门户和社区文化中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大本营:
明月夜校——不断提升当地村民创业与现代生活理念意识;
明月讲堂——给新老村民传授生态农业、民宿经营、餐饮经营、文化传承等知识;
明月乡村研习社——向外输出明月村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与模式。
政府搭台、新老村民共建、公益组织参与,“自下而上”、社会资本为主的乡村振兴资金筹措模式
创新改造模式、周边推广,节约改造成本
七零后八零后的建筑师、设计师新村民,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建设风格、简单高效的建筑设计建造方式,并在成都周边得到推广,大大节约了村民的改造成本;
通过土地招拍挂引入多元社会资本,解决核心区建设资金
调剂震后的建设指标到明月村,规划为40年产权的商业用地;
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解决乡村服务建设的管理资金
注册资本90万元,由村集体、村民、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各出资三分之一;
财政产业扶持资金不参与分红,三年后可转股退出;
聘请返乡青年担任职业经理人管理,经理在合作社没有股份,不拿合作社工资,如果合作社经营得好,则领取赢利的20%。
与市县水利局等合作,解决生态建设资金
与市县水利局合作,通过水利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造了明月村的河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