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三、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四、构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二)具体培养模式及其策略。遵从整合模式的策略及培养方式,在整合模式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搞好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式,第一、全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在丰富学习之余,提升了自身能力,也是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二、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体制,使教育不仅要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还要让他们更好的接纳社会的改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1]。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2]。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3]。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4]。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1]。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5]。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参考文献:

\[1\]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munityCapacityBuildingandMobilizationinYouthMentalHealthPromotion——TheStoryoftheCommunityofWestCarleton\[J\].TheMinisterofPublicWorksandGovernmentServicesCanada,2003,39(4):23-28.

\[3\]徐静平,方鹃.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态度及社会支持调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以身作则,平等尊重

青少年人的心理与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更为复杂、更为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现在的初中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青更需要教师和父母及社会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安然渡过风暴。学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或直呼其名地在班上大喊大叫、大声地批评。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心平气和或用肢体语言去教育他,一个眼神、一个抚摸动作,让学生感到温暖,心情舒畅。让学生感受关爱的温暖。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一点。尊重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强教育。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及时进行纠正。

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品德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在我们学习“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一小问题时,设置了一个情景,通过情境教学,不但有利于创设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并能在各科教学中加以渗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

四、灵活机动,因材施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注意个案。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五、惩管结合,走出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行为。这是教育借助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学校要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及时矫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情绪的安抚、行为的引导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早期的教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次,家庭教育是持久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接受的主要是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家庭教育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入学之后,孩子开始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同影响,而家庭教育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努力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还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同时家长也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认为既拥有好的成绩、又有特长才能提升竞争力。可是家长却不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状况复杂,家长本应对其心理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即使发现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是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也避而不谈,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长久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其中民主型是值得提倡的家庭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关心、理解孩子,给孩子自我空间,重视沟通,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积极进取,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都属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采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支配和控制欲强,强迫孩子按自己的安排行事,忽略孩子的意志和感受,孩子没有自由和话语权。这就造成孩子的个性发展受抑制,情绪自控力差,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遇事消极回避而不能积极应对。采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保护,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家务。造成孩子行事自我、性格蛮横、缺乏独立性、责任心差等不良后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采取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和交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矫正,这就直接导致孩子性格冷漠,行为放纵,自制力差,甚至会出现道德品质问题。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正视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文化;文化缺陷;人格弱点;传统社会化方式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他们在校受到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从书本上学到的和实际看到的往往大相径庭,因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属的境地,使他们思想混乱、观点动摇、情绪波动、意志消沉,容易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或多重人格,给他们带来难以理解的困惑和不安,形成许多心理问题。

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缺陷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国人早期社会化进程中,大多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训练:依赖、求同、自抑、忍让。这些训练内容与人们存在着心理障碍最为突出的四种症状即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及社交恐怖症的形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2)求同训练。“从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突出的特点之一,由此产生求同训练。求同即是墨守成规、抑制自我。求同训练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比比皆是,青少年学生在求同训练中形成刻意追随众人的趋向,人云亦云,随大流,而且不断地束缚自我。求同训练的实质是非个性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刻板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容易在青少年中产生强迫性观念和强迫。

(3)自抑训练。是由中国文化的自制性所要求的,自抑的内容主要是那些被文化价值体系所贬斥的个人欲望和希求,如对个人思想情绪的自我表现,对个人生存利益的公开追求等。自抑训练必然导致过度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是强迫性的。自抑训练抑制了本能欲望的正常表达,使人的原始驱动力达不到必要的升华或宣泄,从而引起焦虑不安、情绪抑郁等神经症倾向。

(4)忍让训练。是由中国文化的自谦性决定的,对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称得上是社会生活里最重要的内容,每个人的大部分心理能量都是被消耗在人际关系的调和处理之中。

在文化缺陷下,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在环境适应、社会交往、独立意识、自主能力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但实际生活又对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难免使青少年产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以至发展为社会恐怖症或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2.人格弱点对青少年的影响

3.传统社会化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

目前,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脆弱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其原因之一是我国传统的个体社会化方式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例如从社会化方式来看,孩子早期社会化多数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对孩子,抚养重于教育、关心重于训练,结果塑造的青少年依赖心理严重,自主性差。而社会化内容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忽视个性教育和特长培养,其结果使孩子缺乏个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当过重的心理压力施加在心理承受力脆弱的孩子身上时,极易导致心理扭曲、失衡和各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变态。

[1]张白茹.青少年德育环境因素的功能耦合[M].学术界.2005-5

[2]葛鲁嘉.对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理解[J].人文杂志.2007-5.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智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1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青少年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条件。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智力有助于青少年学科知识的掌握。Anthony的研究指出,是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智力、记忆能力间存在着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国内学者做的有关研究也同样证实,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人的智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青少年在学校期间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包括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意志能力等在内的各种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在这诸多的能力中更为重要。就像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家丁肇教授所指出的:“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来的。”我国目前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考试分数,却忽视了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这就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缺乏相互理解、忍让和关心,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逐步疏远。

体育锻炼的魅力就在于冲破这种隔离和疏远,聚集在运动场上,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著名学者麦欹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3]。体育锻炼的许多项目都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协作配合,也需要同学们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让不同班级、不同性格的同学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的练习和比赛,就能使他们之间产生亲近感,有时他们甚至不用言语,只需要通过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和间接的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中就产生了一种情感。也就是说同学们可以用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m应将来的社会。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

四、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主要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可以归纳为: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5]当代青少年从小成长在百般呵护的环境中,父母对他们的偏爱,以及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人格教育、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正确引导,致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才智缺乏一种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定位方面出现了偏差。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最为常见的困扰,在大学生中,也有不少人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了焦虑和抑郁,目前国外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就能调节和消除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疾病。这一科学研究的依据有两方面:1.体育锻炼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内啡呔的释放。这种内啡呔具有吗啡的作用,它能使青少年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以及舒适、欢快的情绪体验。2.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青少年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取得支配地位。

总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以其自身的生物学、社会学特征,加之其良好的经济性、低风险性和有效性,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推广体育锻炼,普及和实施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的有利条件,有意识地发挥其健身和娱乐功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共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2][4]殷恒蝉,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6):37-39.

关键词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8.9

1引言

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1]它包含了多种心理品质,如个体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以及个体的认知风格、情绪体验和调节等等[2,3]。其中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它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是个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信念等的集中体现[4]。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不同的,比如威特金(Witkin,1981)等人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在16岁以前场独立性逐渐增强,并在17~24岁之间形成一个平台期,而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则又出现了场依存的回归趋势[8]。那么中国青少年的认知风格发展有什么特点呢?目前国内关于认知风格的很多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探讨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同伴关系以及创造力等的作用[9~11],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进行研究。

本调查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变化,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现状及水平,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2.2研究工具

应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含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认知倾向等5个维度。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数即认知风格总均分。认知决策主要考察青少年是倾向于场景决策还是倾向于自我决策,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场景决策,得分越低,越倾向于自我决策;认知方法考察倾向于灵活还是单一,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灵活,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单一;认知加工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加工还是局部性加工,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认知行为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独立还是合作,得分越高,越倾向于独立,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合作;认知倾向是了解青少年倾向于冒险还是稳重,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冒险,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重。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可接受范围。

2.3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13.0完成。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认知风格整体特点分析

3.1.1青少年认知风格数据分布分析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在认知风格上的得分在1.52~3.49之间,平均数为2.523,标准差为0.185,总体平均数95%的置信区间为2.522~2.525。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070,峰度值为0.564(见图1)。

分析青少年认知风格数据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调查对象频数发现,有986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5(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20%;有12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2.89(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80%;有41842名青少年的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00%,结果见表2。

3.1.2各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量表总均分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风格量表总均分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呈现出从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变化趋势,结果见表3。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7.254,p

3.2青少年认知风格各维度发展比较

3.2.1青少年认知决策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决策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85,标准差为0.372,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282~2.489。表4显示的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决策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001,p

3.2.2青少年认知方法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749,标准差为0.41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45~2.753。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方法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在初一年级与初三年级阶段其得分存在着波动,并且在初三年级之后,青少年的得分相对平稳,结果见表5。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5.011,p

3.2.3青少年认知加工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加工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20,标准差为0.427,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为2.416~2.424。对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加工得分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青少年的认知加工维度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同时也可以发现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阶段,青少年的得分变化存在着波动,结果见表6。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56.545,p

3.2.4青少年认知行为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行为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401,标准差为0.459,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397~2.406。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行为维度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高一之后又逐渐升高,但是进入大学之后青少年的得分又略有降低,结果见表7。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6.034,p

3.2.5青少年认知倾向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认知倾向维度得分的平均数为2.561,标准差为0.443,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557~2.566。不同年级青少年认知倾向维度的描述统计显示,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一年级,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青少年的得分比较平稳,进入大学之后,其得分略有回升,结果见表8。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40.431,p

4讨论

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成分,认知风格的和谐健康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证。在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青少年的认知风格数据分布形态的分析中发现,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青少年人数仅占5.00%,其中低于2.15的青少年有98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20%,高于2.890的青少年有1235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80%,这表明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正确应用恰当的认知策略、认知方法、认知行为处理其面对的生活事件。国内有研究表明,就整体而言,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处于较高的水平[12],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从心理健康素质的角度来看,我国青少年群体的认知风格发展是常态的。

在对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分析中发现,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年级阶段、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得分较高,初二年级到高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相对较低。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各维度的发展变化波动较大,特别是在认知加工、认知行为、认知倾向三个维度,不同年级青少年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青少年倾向于从局部转向整体,从独立转向合作,从冒险转向稳重;从初二年级到高三年级阶段,青少年在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方面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是认知倾向维度的发展出现了转折点,在高一年级之前,青少年的认知倾向从冒险逐渐转向稳重,而在高一年级到高三阶段,稳重的认知倾向保持得较为稳定;从高三到大学阶段,青少年的认知风格整体上转向场景、灵活、整体。

总的看来,除认知倾向维度之外,青少年认知风格其他维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即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倾向于场景、独立的认知风格,初二到高三青少年倾向于自我、合作的认知风格,高三年级到大学倾向于场景、灵活、整体的认知风格。这一结果与青少年认知风格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胡韬、刘敏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认知风格的发展也存在着年级差异,但是其独立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13]。之所以在认知风格的年级发展趋势方面存在差别,可能是因为两个研究在取样上存在着不同所致。在本调查研究中,选取了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连续年龄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而在胡韬等人的研究中,仅仅选取了五年级、初一、初三、高一、高三等五个年级的青少年,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能准确反映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变化趋势。

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表现出的阶段性和发展变化特点可能与客观环境影响和青少年认知发展有关。杨治良、郭力平等人在对认知风格的发展问题的探讨中认为,环境因素对认知风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4]。在不同年级阶段,由于青少年所面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存在着不同,其认知风格的发展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小学五年级、初一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成熟发展的关键期,而其又面对学习环境的改变与适应,因此他们倾向于灵活、冒险、依赖于场景的认知风格;从初二到高二阶段,青少年相继要面临中考和高考,学习压力相对较重,而且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单一,因此他们表现出了合作、稳重、依赖自我的认知风格;进入高三以后,他们在面对升学、就业等新的问题时,受创新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可能会追求新颖、独特的认知策略和解决方法[15],因此他们表现出了灵活、冒险、依赖场景的认知风格。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成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思维发展呈现出从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变化趋势[16],这与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小学五年级、初一的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容易凭借主观感知采取行动,会表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独立和冒险行为;在初二到高三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但是由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会采取稳重、合作的认知风格;进入高三、大学阶段之后,青少年思维成熟,能够正确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因此倾向于采取独立、冒险的认知风格。

5结论

根据对本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常态的;(2)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1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2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2~585

3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77~580

4沃建中,闻莉,周少贤.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7~602

5丛晓波,吴晓义,张向葵.从社会认知风格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0:52~55

6SmithJM,AlloyLB.Cognitivevulnerabilitytodepression,rumination,hopelessness,andsuicidal:Multiplepathwaystoself-injuriousthinking.SuicideandLife-ThreateningBehavior,2006,36(4):443~455

8杨勋.从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浅析个性化成才教育.教育探索,2005,6:103~105

9付国富,王成义.初中生认知风格特点、多媒体材料呈现方式对成绩的影响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61~64

10李寿欣,宋艳春.不同认知方式中小学生的前瞻记忆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2):18~22

11王洪礼,周玉林.城乡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111~114

12林丰勋.中学生思维风格发展特点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58~62

13胡韬,刘敏.中小学生认知风格发展差异研究.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90~92

14杨治良,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1,24(3):326~329

15林丰勋.中学生思维风格发展特点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58~62

16黄四林,林崇德,李会杰.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27

ADOLESCENTMENTALHEALTHDIATHESIS:ASTUDYOF

COGNITIVESTYLEDEVELOPMENT

KangTinghu,YinGuo′en

(AcademyofPsychologyandBehavior,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

Abstract

青少年期处于心理、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心理学家称此期为“狂飙期”、“反抗期”、“心理断乳期”,社会学家称他们为边缘人。从生理上看,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身体快速增长,内脏器官机能不断健全,生长发育速度突飞猛进,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从心理发育上看,是心理发育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其突出特点为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即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还带有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平衡。这时他们已经接触社会、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但心理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再次,学习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因此,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生理性问题,’又要适应心理及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社会问题。总之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心理上充满矛盾的时期。

一对学生心理自我鉴定的调查及分析

我校是一所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最近我们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行为教育研究室主编的“青少年心理自我鉴定表”对1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学习的态度、人际适应能力、对自己的态度、性心理水平和精神健康水平五方面进行调查,每项10道题,满分为50分。凡得分在45分以上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44~35分之间者,说明其健康状况一般,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34~25分之间者,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咨询帮助;25分以下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极差,存在极严重的心理障碍,应立即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从单项得分看,得分不足6分者,说明该方面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一)调查结果:184名被调查学生得分情况如下,45分及以上,62人,占33.7%;36~44分,85人;46.2%;25~35分,.37人,25分以下,无。184名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二)结果分析

1学生在学习的态度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用脑原则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求知欲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厌学,考试焦虑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于传统呆板,儿童开始学习时就教育他们要“刻苦学习”,把学习局限于很艰苦的工作,儿童从小就认为学习是一项很艰苦、很难的事,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2在人际适应能力方面,包括承担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学生较多地表现出同学间、师生间、与家长、与朋友间感情不融洽,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仇视,彼此勾心斗角,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压抑、冷漠、猜疑、退缩、回避、最惧等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

3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表现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过高或过低地对自己评价。不敢表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和创造性,不是盛气凌人,就是怨天尤人。

4性心理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现在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我国的性教育较封闭,加上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传入,学生们对性充满神秘的幻想,又不能正确把握。因此部分学生对自己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恐怖、好奇,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交往,早恋,甚至过早地有,在护校等同性别的学校有同性恋的倾向。

5在精神健康水平方面,部分学生表现为缺乏兴趣爱好,性格怪僻,人际交往较差,对环境和社会的变化适应较慢;遇到一点挫折,情绪波动大,承受力差。不能自我控制。部分学生为一点儿小事就想不开,离家出走,甚至轻生。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近些年来,我校学生中的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体状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可心胸窄小,空虚颓废;神经质;人际关系紧张等。我国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即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和适应社会的教育。要想改变青少年的现状,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健康的概念:帮助学生确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健康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1)生理健康。身体发育正常,没有或少生疾病;(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奋发向上,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友善待人,善于调控自己;(3)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与家庭及社会人群关系协调、融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又能积极为社会服务,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

(二)加强性教育和情感教育:学习个体发育不同的阶段的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加强性教育及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制教育三方面: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好性保护;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学会与他人沟通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增强内心的平衡能力,提高挫折的耐受力等。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营养价值观,学习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学习常见疾病和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与预防,有效地消除或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四)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困惑和压力,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障碍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明确、厌学、缺乏学习兴趣、自觉性差等问题。分析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有些学生是由于各感觉器官的统觉失调而引起,可通过统觉训练等治疗和改善。通过咨询,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乐趣。

2人际关系障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421溺爱综合征”,同时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有些表现为见人恐怖症,有些抱怨自己交谈没有吸引力,有的不知如何处理与朋友间的冲突等。我们要通过敏感性训练、自信行为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改善学生自我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交往能力,热情友善,真诚待人,正确把握与异性的正常关系。

3情感障碍。由于青春期的不稳定性,学生情绪的发展易走向两个极端,即忽而高兴,忽而沮丧,忽而自我满足,忽而自我厌恶。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必要心理防御机制,.了解健康情绪的标志,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使其保持良好健康的情绪。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一)一般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与过渡期,在由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接近成人,他们希望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虽然在外型上逐渐成熟,但想法还是带有片面性,情绪缺乏稳定性,社会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所以,青少年表现出一些不平衡性的特点,既反抗又依赖,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抵触其他成人的意见,但在感情和生活上对父母又有一定的依赖;既勇敢又胆怯,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一些公众场合不够坦然和从容;既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既有一种全新姿态的渴望,又有对童年无忧无虑的怀念;闭锁与开放共存,青少年内心的活动丰富了,但是更少的表露出来,同时一旦找到理解自己的朋友,就会推心置腹;高傲与自卑共存,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潜力的评估不稳定,因此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感觉自己非常优秀信心十足,偶然的失败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毫无能力而极度自卑。

(二)个性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个性特点有不平衡性和偏执性。其中,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对外在力量的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使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情绪表现也出现两极性,有时候是强烈而狂暴的,但与童年相比,在情绪的控制方面有所提高,在情绪体验上比较细致而丰富。总体来说,情绪体验还是不够稳定的,同时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偏执的特点,因此情绪上还带有一种顽固性。

三、应对策略

(二)积极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确立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的方向,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环境。因此,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增强他们的毅力、鼓励他们的勇气、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动发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优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积极去发掘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并给予强化,让学生逐步在积极肯定的氛围下学会自我成长,把自身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三)积极的策略。在于青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注意他们的发展特点,在他们渴望成人感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肯定,在他们表现出依赖的一面时,适当地采取非指导性的态度,启发式教育,尽量减少强制性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理解其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空间,以一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不做过度干涉,给予适当的疏导。另外不要忽视行为影响的力量,身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为人处事时多往积极的方面想;心存感激;经常称赞他人;不斤斤计较,有奉献精神;能接受批评,但不随便批评他人。这样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能够较少地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适应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积极地品质,也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多地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关键词:美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可被称作“心理卫生”或是“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可以自我疏导内心的情绪,是否可以经受得住打击等。经研究人员表明,美术教育可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教育方面讲,美术教育具有表达、传递、陶冶的功能,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孔子的礼乐并重以及西方的净化心灵等观点。

美术创作由点、线、面、空间、色彩等视觉要素构成,美术作品除了带给人美感的享受,还可陶冶情操,起到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美术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美术素质的活动。通过美术教育,青少年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获得自信,树立价值观。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它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意识问题行为,其大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其次是人格缺陷,青少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自闭、偏执、敏感、自我、多疑等问题,与他人经常发生摩擦,自控力意识薄弱。最后是心理障碍,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考试综合征和学校班级适应症等。常见的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所长王树茂指出,在青少年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现象,比谁有钱,谁的家庭背景好。青少年经常会有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向,更有不少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约束言行,缺乏责任感,性情孤僻、情感脆弱。

以上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诊断和解决,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品性和人格上的障碍,甚至会出现人格、抑郁、犯罪等问题。

三、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日益强烈的自尊心使自己有了主见。他们过于强调自我感受,唯我独尊,在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中经常没有耐心,性情暴躁,更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帮助。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3.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功课

升学上激烈的竞争、家长的期望等因素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学校的测验、考试也会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可以与学生进行交心的谈话,在交谈中获得重要信息。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调整学生的心态。

2.用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只有把热情倾注到学生的心中,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听取教师的意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用实现理想的愿望增强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挫折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与他人相处不融洽。学生成绩不理想,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会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用实现理想的迫切愿望激励学生,告诫学生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4.应用心理艺术治疗

治疗不仅仅是肉体上病痛的治疗,还包括思想、心理、精神上的治疗。艺g治疗的早期研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据。之后他的追随者荣格指出,画出我们内心所视的和画出我们眼前所见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根据临床经验,荣格相信绘画作为表达潜意识的工具要比语言更为直接,其是对精神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艺术活动具有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THE END
1.人际关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人际交往能力由六方面构成 1、人际感受能力。指对他人的感情、动机、要思想等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感知能力,以吸对自己言行影响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 2、人事记忆力。是记忆交往对象个体特征,吸交往情景交往内容的能力。总之,是记忆与交往对象及其交往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的能力。 3、人际理解力。即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https://edu.iask.sina.com.cn/jy/1DpVolMjNtvk.html
2.智慧树知到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章节测试答案由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网。更多关于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事业单位试题,湖北事业单位常识试题的内容,请关注湖北事业单位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点击 ...https://hb.huatu.com/changshi/1667616.html
3.全国2022年10月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真题及答案11.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交往手段是(B) A.金钱 B.语言 C.烟酒 D.特产 12.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是(A) A.利益、情感、尊严 B.交往手段、交往环境 C.交往主体、交往对象 D.交往目的、交往过程 13.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2/gll_1216/45605.html
4.心理知识课堂:心理降的评价标准三、情绪稳定,反应适度。主要考察情绪健康水平,评价要素包括: 1、情绪稳定:能够保持情绪基本稳定。 2、情绪控制:能够调控自己情绪的变化。 3、情绪积极:情绪状态能够保持以积极情绪为主导。 四、人际和谐,接纳他人。主要考察人际关系,评价要素包括: 1、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处理和保持基本的人际交...https://m.gmw.cn/2022-07/30/content_1303068235.htm
1.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18年大学生心理降知识竞赛题库8、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现有的平衡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个体就会感受到压力(对) 9、人的人格、智力、心理特质与态度、兴趣一样是随时变化的(错) 10、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对) 11、人格障碍是指某人的人格特征严重偏离在特定文化观念、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中人们普...http://www.jxhjxy.com/lxy/xsgl/xshd/content_20416
2.心理降小常识大全三、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己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https://m.oh100.com/ahsrst/a/201607/162476.html
3.2021知到答案,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4、问题:下面哪个不属于人际交往能力要素 选项: A:表达 B:形象 C:倾听 D:自我定位 5、问题:社会组织一般来说有哪些? 选项: A:有社会成员 B:有注册资本 C:有目标 D:有领导 E:有工作制度 见面课:课程介绍+学生自行讨论“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有何关联? https://blog.csdn.net/CNSA183_20/article/details/120899173
4.人际关系调查报告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际关系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1 研究背景: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人际交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正确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https://mip.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68480.html
5.中层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在工作中,人际交往能力可分为对上级交往能力,平级交往能力和对下属交往能力。对上级的交往主要是接受上级的任务和对任务的向上级的反馈。平级交往主要是部门协调及部门沟通。对下属的交往主要是布置工作任务及进行工作指导等。不论是对哪一级的交往,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中层管理者不但要能准确的领会对方表述的意图,还...https://m.yjbys.com/edu/zhongcengguanli/376348.html
6.幼儿园礼仪教案(精选10篇)2.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核心要素: 客人到 先问好 进门后 做介绍 先家人 后来客 按顺序 不要错 活动准备: 1、贴纸、水彩笔,小道具(娃娃家) 2、幼儿在生活中有过客人到来访的经验 3、两幅图:第一幅图里的小朋友把来作客的老师先介绍给妈妈;第二幅图里的小朋友把妈妈先介绍给来作客的老师 ...https://www.yuwenmi.com/jiaoan/youeryuan/3715186.html
7.中班礼仪教案2、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核心要素:做介绍 要大方 口齿清 声响亮 先名字 后年龄 让对方 更知情 活动准备:记录四个小朋友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况的图片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小朋友,现在我们每个人做一个自我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jiaoan/20230119120355_6291796.html
8.如何写求职简历(精选14篇)如果是应聘销售类的工作,重点要突出你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不服输的精神。简历上应体现你的社会活动业绩,你曾经做过的兼职,以及你因为坚持和毅力取得的成绩。 二、简历的主要要素 HR在筛选简历时一般会重点注意几项内容:应聘者的期望;公司招聘岗位所需素质相关的表现,如学习成绩,社会工作经历,体现个人优秀素质...https://www.ruiwen.com/jianli/4081905.html
9.2021年导游资格考试《导游业务》章节辅导:第三章语言、知识、技能是导游服务的三要素,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导游人员只有恰到好处地实现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将导游服务工作做好。所以,导游人员除了应具备上述各种知识外,还应具有娴熟的语言和导游服务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导游讲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或紧急问题处理能力等。https://m.hqwx.com/news/2021-9/16304793222027.html
10.公务员面试的八大要素和考官评分标准6.人际合作意识与技巧(约占14%)。主要考察应试者有目的地建立自己与他人、团体的关系,并在维持良性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拓展人际交往范围的能力。 合作意识强(无英雄主义) 乐于开展人际交往 有效开展人际关系 较强的权限、服从、纪律意识 人际间的适应(主要测查“宽容”、“谦和”的态度) ...http://www.cangzhoudj.gov.cn/article.asp?id=5014
11.口才的构成要素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体态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口才的构成要素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体态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认知思维,情感表现能力,人际交往意识,人格魅力,知识面、阅历和智慧。 A. 听话能力 B. 临场发挥能力 C. 表演能力 D. 语言组织能力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44c8133fa308465ca5944c89363af311.html?fm=bdb89fce18128f0f29591809de3c7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