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短视频凭借易上手、易传播的特点打破了城市对传播媒介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群体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渠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轶玫和硕士研究生张杏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10期刊文,以中国乡村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借用费鲁奇奥罗西-兰迪提出的“精致压迫”概念,指出乡村女性短视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他者凝视、自我偏视和平台短视三个角度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状要依靠多方合作:乡村女性的“自我觉醒”、平台方的“平台觉知”,以及打破社会权力结构的“平权主义”,以此促成新的社会共识,更好地实现社会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体解放与全面发展。
当前,短视频成为农村网民群体最为常用的媒介应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市对传播媒介的垄断,但其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控制因素?本文以乡村女性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快手、抖音、抖音火山版、央视网和人民网作为样本提取平台,以“农村女性”“乡村女性”“女农民工”“留守女性”等关键词,在不同短视频平台上展开搜索并横向对比。通过对高频词词云和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短视频的广泛使用让乡村女性实现了从被遮蔽、被呈现到主动自我呈现的转变。但乡村女性短视频的自我呈现并非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其背后存在着隐蔽的社会操控。基于此,本文借用费鲁齐奥罗西-兰迪提出的精致压迫理论,从他者凝视、自我偏视和平台短视三个角度展开分析,试图探究这一社会控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他者凝视:性别凝视与城乡凝视在短视频世界的投射
(一)父权社会使乡村女性经济边缘化
(二)性别凝视将乡村女性置于被观看的客体地位
劳拉穆尔维提出“男性凝视(malegaze)”概念,认为在电影中,男性常常是凝视的主体,即从男性角度去呈现女性,以满足男性的窥视快感。这些性别凝视藏在对美丽身体的夸赞或对悲惨遭遇的同情中,精心修饰的话语掩盖了其背后顽固的性别偏见,实现了难以觉察的精致压迫。
首先,女性身体依然是性消费的载体。在短视频平台中,性别凝视通常是指对女性身体的凝视。如进入城市打工的乡村女性多以边缘身份出现,并往往被塑造成年轻漂亮的主体形象。如“贵州农村小妹”发布的点赞量上万的部分视频中就充满了违和感:她穿着短裙高跟鞋,站在田埂边试图扛起一袋重物。“裙子是最易懂也最顽固的女性符号”,高跟鞋则被诟病为男性制约女性的产物,有着显著的性内涵。女性依然是男性幻想的承载体,甚至主动积极地满足这一幻想,成为“性消费”的载体。
其次,女性身体是男性威权的象征物。另一类被凝视的女性往往外形普通、穿着破旧,依靠体力劳动谋生,呈现出与性感美丽无关的特质。在抖音平台搜索“女农民工”后,点赞量排名第一的短视频描绘了两个女人搬米下货的场景:两人衣着简朴,其中一个人肩上一次性扛了八袋大米。当女性在外表上失去性吸引力,却依然没有逃出被凝视、被评价的境地。朴素的衣着被看作落魄的象征,用体力劳动换取财富被看作失去依靠后的不得已,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等被忽略,女性依然处于男性凝视中。
(三)城市凝视影响乡村女性的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
二、自我偏视:话语规训造成乡村女性群体的自我矮化与群体攻击
(一)乡村女性群体的自我攻击
(二)乡村女性中的同性群体攻击
上野千鹤子指出,女性常常通过制造“例外”来将其他女性他者化,或是成为“名誉男人”即“女强人”,或是退出女性范畴成为“丑女”。二者的共同前提在于,承认一般意义上的女性有一个标准模板:强调外貌、身材等性价值,在智识上落后于男性。这一认知通过社会规范、文化习俗加诸女性,并被内化为女性群体的普遍共识。乡村女性短视频中的同性攻击集中在外貌领域。当视频中的农村女性开始学习美妆时,会有人嘲笑她的技术和审美;而当她们不修边幅、专心操持家庭时,会被嘲笑为不懂得珍惜自己,并由此进一步延伸到对配偶的攻击,或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这是将他者的意识形态内化后产生的,并逐渐成为一部分女性的共识甚至群体规范。不论是以此来规范自己还是劝说他人,借由短视频平台表达出的这类话语,便已经是在话语自由的表象下施加的精致压迫。
三、平台短视:平台因利益而生的多方博弈与操纵
(一)资本入侵平台成为幕后推手
姬德强认为,为了扩大用户基数,平台在运营初期更具包容性,但随着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资本进入,短视频平台的资本化色彩日渐鲜明。不论是网红还是爆款短视频所带来的巨大流量,都促使资本向短视频领域倾斜、渗透,成为平台背后的隐形操盘手。
(二)流量至上影响平台运营与内容生产模式
(三)唯利是图驱使平台与内容方服从流量逻辑
四、结语
乡村女性的困境只是现代女性的缩影,她们或许同时面临着家庭事务与经济创造的困境——平衡二者才是完美女性;她们一边追求独立,一边在他者的凝视中自我厌恶、自我贬低。短视频在最初诞生时承载着话语平权的期待,从乡村女性的解放到所有女性的解放,再到撬动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的期待。但在复杂的多方博弈与人类的逐利本能中,短视频逐渐成为精致压迫的工具。打破精致压迫并促进共识需要多方合作,既要依靠乡村女性群体的“自我觉醒”,也要依靠掌控着资本与技术的平台一方的“平台觉知”,以及能够改变整个社会权力结构的“平权主义”。对乡村女性短视频的话语分析,目的不只是批判社会中的女性压迫、乡村歧视,更是期望通过指出这一难以察觉的精致压迫,进一步探讨在宏观社会结构、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体解放与全面发展。
(载《传媒观察》2021年10月号,原文约9000字。原标题为:乡村女性短视频话语实践中的束缚与合谋。此为节选,图表、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本文为人大“双一流”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研究“新时代中国国家叙事体系的建设与传播”(MXG202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