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白杨北京报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双十一”已经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重要符号。
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双十一”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狂热转向理性,这种态度转变背后,也折射出整个电商行业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
价格依然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同时,商品质量、品牌以及购物体验等,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除了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外,新创意、新产品以及体验更优的新服务,也成为各大电商平台比拼的重点。
为探及第15个“双十一”的水温,感知消费者行为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研共收集了超1300份有效问卷,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超半数消费者来自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等重点二线城市消费者占比也超2成。
十五年沉淀,“双十一”已经有了文化底蕴,今年也不例外,消费者对此依然有期待,调研报告显示,近8成消费者参与了这场购物节,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变化也正在发生,比如消费态度更理性,更加重视消费质量;消费结构更倾向于居家生活,家庭类消费量质齐升;消费动因更重视自我身心愉悦,运动养生及疗愈类消费兴起,国货品牌及文创产品盛行,“健康”和“文化”两个关键词折射了新的消费趋势。
在理性消费、重视综合性价比的背景下,平台间新的赛程也已拉开帷幕,纷纷积极推出更简明直接的营销策略,力主“低价”,意图从存量消费力中挖掘更多购买机会。
但一味的“低价”并非良性之选。报告引用消费者反馈的切实感知数据指出,理性消费时代,电商平台需要从产品、物流、服务等更多维度发力,具备更强的综合实力,全面深耕,才能持续长期良性竞争。
一、消费行为洞察
1、消费态度更理性,重视消费质量
本次调研,超1300名消费者中,近8成来自于一线及强二线城市,超8成消费者年龄段为25岁-45岁,7成以上消费者年收入超10万元,无论是所处区域、收入水平还是年龄段,都属于主力消费人群。
与“双十一”最盛行的早些年相比,“提前加好购物车,定好闹铃,守到零点抢着下单”的情况已经不再上演,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些年“双十一”周期合理拉长,电商平台的活动周期普遍从10月下旬开始,持续至11月11日;另一方面,今年京东启用了现货开售机制,消费者不再需要顾及复杂的定金、尾款流程。
调研数据显示,超1300名消费者中,“已参加、已购买”人群为76.18%,这表明消费者对“双十一”的期待及参与度依然较高;“佛系参与、随便逛逛”的消费者占比为10.64%,还有4.15%的消费者表示“不确定,看优惠力度,优惠力度给力就会购买”,另有1.52%的消费者“不参加双十一”。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决策偏向于“减量提质”,降低冲动消费,从贴合自身需求的视角出发,也更加重视商品的性价比,那些价格合适、经久耐用、保值的高质量产品更受青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抉择并非仅在乎“低价”,而是价格、品质、服务的综合比较,有品质和服务保障的低价,才能打动消费者的心。
2、消费结构变局,家庭类购物量质齐升
如今的“双十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购物狂欢节,而是成为了一种消费习惯和文化的体现。调查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人们与“家”的关系有了大幅增进,消费者的购物结构更加注重家庭生活的质量。
“善待自己与家人,提升家庭生活质量”,成为消费者更加普遍的追求。与“家”有关的大件、小件均受到重视,更舒适的家庭空间与生活细节,护住了现代人在纷繁外界环境里努力保有的温暖港湾。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2成消费者减少了“珠宝首饰、奢侈品”类目的消费额,这也呼应了前述“消费态度更理性”的趋势。
3、消费新趋势,“养生消费”、“国货”崛起
消费潮流引领商业走向,随着消费场景与消费理念的更新,一些新的消费趋势也开始显现出来。
近两年,来自外界的压力带动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养生文化”与“疗愈经济”在年轻人群体中快速发酵。从内服的滋补养生类产品,到强身健体的运动健身类产品,再到能够拯救情绪、“为开心买单”的产品及服务,为消费者“善待自己、保护自我”的初衷提供了路径。
调研数据显示,本次双十一,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重视“自我健康”,有26.79%的消费者购买了滋补养生的商品,20.38%的消费者购买了运动健身类商品,18%的消费者购买了治愈心情的商品,6.84%的消费者会因为味道好闻而下单商品。
“文化消费”是本次双十一的另一大特点,购买“国货品牌或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的消费者占比为24.51%,仅略逊于购买滋补养生产品的消费者占比。近年来,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青睐愈发明显,不少消费者都对国货有着良好的印象,也折射了一场文化自信的崛起。
二、电商平台PK:将比拼综合实力——综合服务体验
电商行业分析师指出,基于消费者端的行为变化,整个电商市场已经从过去的增量市场变成纯粹的存量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电商平台的竞争变得白热化,一方面要争取更高的性价比,另一方面,消费者本身追求的并不只是价格绝对低廉,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品牌以及购物体验。因此,各大电商平台除了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外,也要不断推出新创意、新产品以及体验更优的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综合以上,调查问卷显示这个双十一,消费者对平台的选择中,京东以75.36%的选择率位居第一,淘宝以74.06%略逊于京东,抖音、拼多多、唯品会、小红书、快手等平台的选择率分别为24.8%、22.76%、7.78%、5.84%、3.31%。
对于双十一,价格依然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有84.99%的受访者表示价格是其选择购物平台的决策因素。而价格之外,服务、物流、综合体验等也同样重要,分别有68.65%、50.7%、46.96%的受访者将这些列为挑选购物平台的重要因素。
单从价格角度来看,有35.63%的受访者认为京东平台的价格在今年双十一最具竞争力,其次是淘宝/天猫、拼多多、抖音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8.8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这可能包括其他小型电商平台或新兴电商平台,这也显示市场上存在多样性,不同消费者可能对不同的平台有价格上的偏好。
而在针对今年双十一主流电商平台变化的调查中,有46.6%的受访者认为“渠道平台都在说低价,但是好像价格也没有觉得有太大变化”,有18.16%的受访者认为“产品品牌更加丰富了,有了很多性价比很高的产品补充”,有17.76%的受访者认为“渠道平台都很实在,价格确实很给力”,有2.35%的受访者认为“出现了很多创新型的服务类型,很好的提升了消费体验”,另外还有15.13%的受访者表示“没觉得有什么变化”。
3、大多数用户倾向理性购物,而不是纯粹的价格导向
不过,不同消费者对于“低价”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调查过程中,有75.2%的受访者认为低价是追求性价比,即除了价格之外,也要考虑品牌、质量、物流、增值服务等多个因素,从中选择最优的选项。另外有19.27%的受访者认为低价是追求全网比价,即同一件商品会多渠道比价,最终价格会压倒品质/物流/服务等因素,并最终影响在哪个渠道购买的决策;还有5.53%受访者认为低价是追求绝对低价,即不考虑品牌/质量因素或是否真的需要,只因为便宜得不可置信就会心动。
4、购买不同品类商品,用户有不同的首选平台
尽管现在电商平台在销售的商品品类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消费者在购买不同品类的商品时,依然呈现出对不同平台的倾向。
三、2023双十一消费趋势总结
1、消费者对“双十一”依然有期待,但心态更理性,决策更重视综合性价比,追求有质量的消费。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也将从更深的逻辑上推动整个电商行业的运行逻辑。
3、消费动因上来看,注重身体健康、精神愉悦、文化价值都是重点,对健康和国货的购买,显示出新的消费趋势。如何提供新产品、新创意以及体验更优的新服务,成为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落脚点。
4、消费者在购买不同品类的商品时,有不同的首选购物平台。这表明电商平台在不同品类上仍然存在特定的用户偏好和心智印象,因此,平台需要根据品类来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以及更精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促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