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速开店分散客流,公司翻台、业绩出现负反馈(21年sssg仅为1.6%),公司被迫关店,进入收缩调整阶段,以致公司估值回落(2021年PE中枢38X),股价走低。2022年,上半年疫情拖累复苏,经营未见明显拐点,估值、股价皆处于相对低位((1Q/2QPE分别为25/33X)。9月启动“硬骨头”计划重启关停门店(2H22境内餐厅数目净增39家),11月出行场景放开,复苏预期走高驱动估值中枢逐季抬升(3Q/4Q:34/49X),股价底部回弹。2023年,翻台企稳回升,经营迎来拐点,2H22/1H23业绩连续超彭博一致预期,提振基本面复苏信心,叠加重启开店预期改善,股价阶段性走出独立行情,估值相对平稳(1Q/2Q30/28X)。
经营:翻台迎拐点,业绩弹性较高
翻台修复撬动经营杠杆,降本增效放大盈利弹性,全年业绩有望再超预期。据公司公告,1H23实现营收188.86亿,可比口径同比+24.6%,实现归母净利润22.58亿,归母净利率11.9%(vs2H22:11.5%)。剔除其他收益2.27亿,归母净利率达10.8%(vs2H22经调整净利率8.1%)。2H22、1H23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验证改革增效、UE优化的积极成果。我们预计随2H翻台走高,全年净利润有望继续释放。
革故
组织架构调整,战略重塑
门店模型优化,降本增效
2)人工:公司通过优化薪酬结构,精简单店员工数量,数字化运营水平等措施带动人效提升。22年公司人工成本占比33%/同比-3.19pct,单店员工数量缩减至76人/同比-30人,单个人工成本同比-31%。23年随门店经营恢复,单店员工数量虽提升至99人,但得益于灵活用工占比提高(22年兼职员工比例为37%,同比提升24pct,预计1H23仍有进一步提升),员工成本占比下降至30.5%,改善明显。
我们自下而上进行弹性测算:假设客单价、上座率等影响单店收入的因素不变,仅考虑翻台率变动对收入和净利润的影响,若翻台率为3.4/3.6/3.8/4.0次/天,对应单店年收入3315/3470/3662/3854万,单店年均净利润为320/347/398/462万,对应净利率9.7/10/11/12%。若门店数达1401家(与23年盈利预测门店数保持一致),上述翻台率对应公司归母净利润有望达44.8/48.6/55.8/64.7亿(vs23年盈利预测,翻台3.7次/天,归母净利52.3亿)。
强化产品创新,整合营销
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品牌更加年轻化。除了组织改革、降本增效,公司在服务、产品创新也加强布局,与时俱进,以期实现品牌焕新,强化年轻消费群体的客户粘性,为后续长期增长赋能。
1)产品上新加速,提升区域特色。2022年公司成立产品管理部,自上而下实现研发-采购一体化,当年共完成3轮全国性产品上新,包含12款全新研发产品和16款老品深度优化,上架满3个月的区域性新品共127款,对全国60款/区域45款老产品进行优化,并于20多座城市、超过100家门店举办了品鉴会,超过3万桌顾客参加了品鉴会。23年以来,1H23在全国范围内上架9款春夏新品,区域上架143款特色新品,其中全国上架的“岭南黄猪肚鸡锅底”、“藤椒味千丝牛肉”等反馈良好。此外,区域组织改革后,公司更加重视产品的本地化能力,区域教练可提报并上架区域特色产品(北京糖葫芦等),提升属地消费者满意度,扩散品牌口碑。
4)提升产品性价比,通过减少小料台单人费用,增加低价饮品单品等,提升用餐体验,迎合理性消费观的趋向,作为向年轻人引流的手段。
品牌穿越周期
文化内核不改
极致的服务是表象,背后离不开优秀的管理模式赋能。“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的管理模式制定了清晰明确的晋升路径、重点鲜明的考核方式,能最大化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运用计件工资、师徒制让个体间利益形成互助共赢的良性互动,在考核中侧重对顾客满意度的评估,与公司重门店服务和体验的定位方针趋同联动,从而深度绑定公司与员工的利益。本轮改革虽以组织改革为重心,但主要聚焦于管理颗粒度细化、缺位填补和方向纠偏,对于重视前线员工,灵活应变,实事求是——特色企业文化始终坚守,并自上而下通过不断输出强化。
翻台可持续吗?
探索多元店型
门店梳理基本结束,24年有望重启扩张。在啄木鸟和硬骨头计划下,公司大中华区2021-1H23合计关闭门店342家(含21年停业修整32家,租约到期16家),复业餐厅72家,新开门店428家,净开店158家,1H23期末门店为1382家(其中内陆1360家,港澳台22家)。立足火锅大赛道,重启扩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