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集合店(Multi-brandStore/Multi-brandRetailer),简而言之就是把多个品牌的产品集合在一个店铺内进行统一经营和销售,产品和经营方式完全由店铺方操控,并采用品牌连锁的方式经营,产品则来自于多种渠道包括代理品牌、自有品牌、买手品牌等,它和单品牌店铺最大的不同就是店铺内的产品来自于多个品牌,其本质是服装零售行业的新兴渠道模式,是消费需求快速变革的产物。
理解多品牌集合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一是经营方式,其二是品牌和品类组合。
1、多品牌集合店的经营方式具有四大特点:
1)多品牌共享店面资源,店面统一管理;
2)渠道资本而非生产资本;
3)连锁经营;
4)品牌资源丰富或货品渠道多样。
2、多品牌集合店归类
品牌和品类组合角度是一种直观、简洁的方式,即通过品牌和品类多寡的矩阵组合来判断。如下图所示。在此我们研究的多品牌集合店主要是指多品牌多品类集合店。
二、多品牌集合店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多品牌集合店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至今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起源、发展和演进三个阶段。
发展至上世纪50年代,传统百货零售业受到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挑战。在越来越相似的市场中,消费者开始寻求额外的价值,比如有趣的体验,故事和生活气息等等。这个时候,主题集合店和精品百货这类的多品牌集合店应运而生。
到上世纪90年代,多品牌集合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更多经营主体加入以及集合店形态的创新发展。前者的影响最大,其最主要的贡献是服装设计师和时装名人开创了生活方式类集合店这一形态。
而国内多品牌集合店的萌芽恰处于其全球范围内的演进阶段,借鉴国外集合店的基本类型,发展出更为多样的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境外服装零售商发觉内陆市场多品牌集合店的可能性,开始尝试在内陆市场开设集合店,比如著名的香港I.TLimited。其后,以做外贸订单起家的热风瞄准大众市场,开创了自有品牌集合店模式。
传统零售业面临着一种急需改变的挑战,,在一个半成品越来越相似的市场中,消费者正在寻求额外的价值,比如说一种有趣的体验,故事和生活气息等等,他们希望品牌业和零售业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欧洲和美国的这种蜕变始于二战前,巴黎是精品买手店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30年代,早在1929年法国设计师LucienLelong创立了第一家买手店铺。这个时候,买手制独立精品店和高端精品百货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开始,精品店开始风行于世界各地。
在漫长的集合店发展历程中,同样诞生了很多蜚声全球的集合店,比如内曼·马库斯(NeimanMarcus)、HenriBendel亨利.邦杜精品店、巴尼斯纽约精品店(BarneysNewYork)、10CORSOCOMO、MariaLuisa、……有些集合店已经跻身全球零售百强的名单中。
集合店四大分类
1.多品牌集合店
2.买手制精品集合店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此类店铺的定位,这类店铺的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一家服装店内同样集合多个品牌,品牌多是奢侈品牌或颇具潜力的非知名高端品牌,这种店的精彩之处在于货品,而非品牌,货品大都是店主或者店铺的买手团队内亲自挑选,虽不一定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但遵循店铺的概念一致性。店内商品陈列不一定以品牌分区,而是以产品品类作为分区,陈列的出发点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店铺和品牌之间通常是买货或代销、代理关系中的一种,入店产品的选择权完全在店铺方,也就是买手。
3.生活方式类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DoverStreetMarket、colette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又称为LifestyleStore,锁定某种生活形态,产品全部围绕这种形态组合。生活方式类集合店一般不止贩售服饰产品,还会推文具、小件电子产品、食品等生活杂物,完成对锁定为消费群的全套系生活方式产品的供应,甚至有些生活方式类集合店还推出了酒店和咖啡店,可谓Total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