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简称NCP或COVID-19,中文简称新冠肺炎)肆虐的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截至2月18日,全国已累计确诊72530例,重症11741例,死亡1870例。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在此关键时期,“新闻媒体是突发事件报道的传播主体,也是责任主体,担负着信息沟通、抚慰民众、监督政府、动员社会等重要使命”。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文简称总台)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战斗在抗疫的一线,主动承担起主流媒体的抗疫使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准确公开报道疫情,回应社会关切,把握“时度效”,积极引导舆论,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凝聚人心、增强信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围绕总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具体做法展开论述。
01
畅通信息:
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1、及时、公开、准确报道疫情进展
抗击疫情的阻击战打响以来,总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全天候持续传播疫情动态。总台央视《新闻1+1》栏目统筹安排、特别策划,自1月20日起持续报道新冠肺炎疫情。
1月20日,该栏目直播连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中起到了“定调”的作用。1月26日起,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战疫情特别报道》,节目以抗击疫情为主题,持续聚焦全国抗击疫情动态,及时公布疫情最新数据,让百姓心中有数;还实时连线抗疫一线总台记者,展现各地区、各部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良好精神状态。同时发挥平台优势,共享节目资源,1月29日起,总台央广每天10点至11点、15点至16点30分对央视节目进行同步直播。
1月26日起,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央广中国之声同步转播。每天通过直播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新冠肺炎的防控信息得以公开和透明传播,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及时、主动和理性地发声,也遏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2、采访权威信源、发布防控疫情的权威信息
3、专业团队履行新闻宣传工作的责任与使命
在网络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舆论宣传战役中,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因为如果信息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内容传播的失控,进而影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02
增强信心:
把握“时度效”,实现舆论引导效果
1、战疫情中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凝聚力量、振奋人心,引导公众理性、正确看待和分析疫情形势,科学地做好疫情防护措施,积极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经验表明,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基本上已经确立了两个立足点:一是用事实引导,即告诉公众事实真相;二是用价值引导,即影响公众正确地看待真相。在及时、公开、准确报道疫情及其防控信息的基础上,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要始终把宣传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心,坚定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决心和信心,凝聚社会共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2、“时度效”原则的把握与创新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把握好“时度效”原则,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舆论引导中的时效、节奏,以及力度、分寸和效果等问题。
在新闻报道的力度和分寸方面,总台的疫情报道是高频度、高强度、高质量的,因此实现了疫情防控信息的高覆盖率。
在舆论引导的效果和实效方面,总台借媒体融合在新媒体平台上大胆创新,实现了突出的传播效果。比如,1月27日8点起,央视新闻发起不间断直播特别节目《共同战“疫”》,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等移动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直击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信息渠道。总台记者探访疫情防控现场,对各地区患者的检测、确诊、收治情况,和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医疗防护用品的生产、供给、转运情况,进行了全面、准确、及时的报道。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万名观众实时互动,“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刷屏。
1月31日19点,央视《新闻联播》进驻“快手”短视频社区,开始常态化直播。首次直播33分钟内,累计观看数近2000万人。2月1日起,《新闻联播》开始在新浪微博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765.8万人,平均日观看量135.8万人次。此外,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起“疫情联防联控实时播报”话题,阅读数达33.6亿次,讨论次数37.4万,单日阅读量最高达6.08亿次。“共同战疫”话题阅读数达60.7亿次,讨论次数155万,单日阅读量最高近8.70亿次。通过融合传播方式,主流媒体在年轻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实现了舆论引导的传播效果。
3、讲故事:反映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事迹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工作方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总台把新闻报道的镜头和话筒指向人民群众的抗疫行动,通过对感人事迹的记录、对平凡素材的积累,讲好身边人的故事,记述平凡人的伟大,传递了严峻疫情背后的人性温暖和人文关怀,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
此外,2月11日起《新闻联播》推出专栏《一线抗疫群英谱》,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讲述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央广新闻特写《零点的武汉,这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如实记录了深夜里武汉人们的声音,见证着各行各业人们的决心和坚守。主流媒体通过报道一线工作者们的大爱和担当,为人民群众建立起共克时艰的情感纽带。
03
稳定人心:直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关切
1、及时疏导化解舆论危机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是全方位的,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首要的问题是要面对并及时疏导化解可能存在的舆论危机。所谓舆论危机,是指由于不利舆论占据舆论场中心地位而使舆论指向处于困难关头的现象,而为了避免和防止引发舆论危机,平稳化解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则需要广开言路、及时疏导、掌握主动。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应当对当前舆论环境做出充分的预判,并从整体信息传播的角度做出调整,保障群众的意见表达,反映群众的呼声,疏导消极、负向的舆论,鼓励、倡导积极正向的舆论。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正值我国农历春节,节庆气氛因之变得沉重,人民群众的生活重心转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保证生命安全。在此舆论环境下,总台立即做出调整,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零彩排的情景报告节目《爱是桥梁》,通过情景讲述的形式,展现了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人民坚强面对、医护人员忘我救治的感人场景。
随后在元宵节特别节目的录制中,深挖防疫一线故事,致敬为防疫工作默默奉献的“最美逆行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和全国人民携手同心、攻克难关的精神力量,受到受众好评。
据统计,截至2月5日10点,央视国际视通对外发布疫情新闻素材和国家权威部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信号共计被福克斯、英国广播公司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721家境外电视台或频道选用播出36.2万余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支持。
2、缓解社会公众恐慌情绪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特别是疫情爆发的初期,由于疫源还有待科学研究、疫情蔓延形势严峻、疫情防控效果有待观测、疫情治疗和预防药物有待研发等因素,社会公众出现了恐慌情绪。社会公众的恐慌情绪表现为多种多样,比如流言、谣言的传播,科学预防、群防群控意识淡薄,部分地区出现了恐慌性抢购口罩、医疗用品等行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对于缓解社会公众恐慌情绪十分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主流媒体的引导功能,就能够促进原本荒诞的传言成为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和科学知识的“踏板”。
总台在采访权威信源、发布防控疫情的权威信息等基础上,还联合国家卫健委宣传司推出系列宣传片,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范知识,引导公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这些科普宣传片每部时长1分钟左右,有效、便捷地传播了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实际操作和防控观念,传播效果良好。截至目前,系列公益短片共登陆全国50座城市的近40万块数字屏,在各大机场、车站、口岸循环播放,并登陆北京、上海等城市商圈、社区、企业和高校。
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全新打造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不久前正式上线,即投入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宣传中。总台央视网开辟“战‘疫’最前线”专题,包含vlog实拍、独家专访、科学探究、出谋划策、实时全景等多个板块。记录战“疫”一线的真实故事,跟进实验研发的最新进展,以短视频的形式,介绍防疫科普知识;《央视新闻》24小时不间断直播《共同战“疫”》,与亿万观众一起云监工、云守望、云陪伴、云守护。
以上这些举措,不仅调动了人民群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而且通过节奏相对平缓的“慢直播”,让人民群众在高强度、快节奏的信息环境中缓解焦虑心态,纾解恐慌情绪。
3、开展建设性新闻舆论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些地方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着力稳定公众情绪。”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主流媒体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反映在治理过程中特别是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新闻媒体的建设性舆论监督功能,推动防控疫情工作的开展。
1月29日,中央指导组派出督查组赶赴疫情严重的湖北黄冈市进行督导核查,央视记者全程采访报道。在报道中,当地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受到质疑,新闻播出后产生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效果,黄冈市“一问三不知”的卫健委主任被立即免职。在新闻舆论监督中,主流媒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既不能小题大做引起恐慌,又不能大题小做令工作松懈,正确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满足全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信息公开更高层次的追求,更是促进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问题的解决。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全民参与,效果明显。在党中央统一集中领导、全社会动员参与、全面加强防控的形势下,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权威主流媒体,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把握“时度效”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畅通了信息,增强了信心,稳定了人心。
本文作者高晓虹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蔡雨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原载于《中国广播》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