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真相”的时代背景下,事实核查新闻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本文总结了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动向和局限性,并通过对美国两家政治立场相左的事实核查机构的核查报告的量化分析,发现以“独立”“客观”“中立”为工作原则的事实核查新闻实际上具有选择性和政党偏见。本文认为,由西方精英建制派主导的事实核查新闻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延续,不足以应对“后真相”时代社会信任体系的瓦解。
关键词
后真相;事实核查;虚假新闻;社交媒体
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评选为年度词,用以描述“雄辩胜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情感主导选择”(注:参见维基百科“后真相政治”词条)的时代景观,社交媒体中虚假新闻泛滥、主流媒体公信力丧失是“后真相”在媒介领域的主要体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事实核查新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主流媒体界、学界与互联网公司试图通过大规模的事实核查遏制虚假新闻的全网传播,加强社会信任。那么,事实核查新闻是应对“后真相”征候的良方吗?本文试图剖析“后真相”的时代特征与事实核查新闻的运营现状,分析事实核查新闻在“后真相”时代的发展方向与局限性。
一、“后真相”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倒置
国际公关公司爱德曼在2016年的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中提出,精英阶层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出现倒置,原先精英和权威位于影响力的顶端,如今精英对大众的影响力小于同一阶级内部的影响力,大众与精英建制派之间形成对抗性关系(王维佳,2017a),爱德曼在2017年的信任度调查报告中再次提及这一观点。再次证实这种影响力的倒置一方面表现为主流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以去中心化、分众为特征的社交媒体网络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16年以来,美国民众对美国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不断下跌。哈佛大学美国政治研究中心与哈里斯民调公司在2017年5月17日至20日共同进行的民调显示,高达65%的美国选民认为美国主流媒体上“有很多假新闻”。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7月发布的数据,只有18%的美国民众相信其主流媒体。盖洛普2016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只有32%的美国民众认为主流媒体的报告“全面、准确、公平”,这一数字是历史最低。全球其他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爱德曼2018年的信任度调查显示,全球公众对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度仅有43%,仅有36%的公众认为媒体能够保证信息质量,在受调查的28个国家中,有22个国家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低于50%。
主流媒体公信力降低的另一面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一方面,社交媒体具有“注意力经济”特性,使用智能推荐算法增加流量和用户黏性,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有一套独特的媒体内容筛选机制,能够形成自己的社交媒体议程(王晓芃,2017)。社交媒体信息传播路径中的“回音壁”(echochamber)、“过滤气泡”(filterbubble),加强了用户在接触信息时的选择性,对符合自身政治立场和社会认知的信息的选择性接触进一步加强了用户对特定社交网络社区的无条件信任。
(二)“客观性”的破产
在“后真相”时代,真相与立场的优先顺序被颠倒,这意味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信奉的“客观性”和理性原则的破产。美国大选前各大主流媒体公布的民调数据与美国大选的历史性结果大相径庭,所谓“数据统计”得出的客观性结论遭到质疑,“客观性的价值只剩下用来装点不同的政治立场,每种立场总能截取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分析,从而将与自己相悖的数据弃之不用”(蓝江,2017)。因此,“在今天,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而是内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们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决定,而是转向内心中的立场和情感”(蓝江,2017)。
19世纪晚期以来,主流新闻界一直以客观的世界观来定义自身(Christians,2015),20世纪晚期,这种新闻客观性开始遭到质疑。舒德森指出“事实已经不再是世界本身的呈现,而是对世界共识的表述”(Schudson,1981)。时至今日,西方社会所谓的“世界共识”已经被打破,全社会对“客观性”的信奉也伴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土崩瓦解。
二、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
事实核查并非新鲜事物。事实核查制度起源于新闻机构在报道刊发前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核查。20世纪20年代,《时代》周刊率先设立了事实核查团队,随后其竞争对手《纽约客》也专门设立了事实核查部门。20世纪中后期,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在新闻界兴起,更多报刊陆续设立事实核查部门或开展事实核查工作(王君超、叶雨阳,2015)。
与早期媒体自身的事实核查相比,近年来的事实核查经历了一次从事前核查到事后核查、从新闻从业者核查到第三方核查及公民新闻参与、从编辑部内核查到结果公布于众的“结构性转变”,新闻事实核查逐渐从媒体的内部机制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新闻样式(周炜乐、方师师,2017)。下文总结了近年来事实核查新闻的几大发展动向。
(一)专业事实核查机构的兴起
当前,不仅传统媒体纷纷开展事,核查项目,由高校机构、记者团队、NGO等创建的民间事实核查机构也大量涌现。根据杜克记者实,室的数据,近几年专业事实核查机构数量迅速增长(见图1)。尽管这些专业事实核查机构大多与媒体、高校等有着隶属,合作关系,但在业务运营和组织架构上属于独立机构。这些专门从事事实核查的社会,构的出现,标志着事实核查成为媒介领域新的细分行业。
(二)自动事实核查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信息量与信息传播速度均超出了人工核查的能力范围,因此,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计算机自动事实核查成为当前事实核查的主流手段与研究方向。美国大选后,Google、Twitter、Facebook等互联网平台因虚假新闻泛滥而饱受质疑,这些互联网巨头因而纷纷开展事实核查工具的研发。
2.内容核查
3.社交情景核查
这种算法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一方面可能涉及用户隐私;另一方面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共享存在困难,这也是目前大数据行业的固有壁垒。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依赖这种算法的事实核查需要由社交媒体平台主导推动,但算法和数据是否公开又涉及商业利益和新闻伦理等一系列问题。
(三)自动事实核查面临的困境
在各大互联网巨头的主导下,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对海量新闻数据进行自动事实核查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在实际应用中,目前各软件平台在技术上尚不完善,在新闻伦理层面也面临着虚假新闻的界定标准不清晰、算法不公开等问题。
1.技术困境
相反,利用AI技术编造假新闻的技术则更为成熟(Snow,2017),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编造虚假文本,还能制作模拟真人的图像和视频(Knight,2017)。权威IT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公司2017年末发布预测报告称,到2022年,发达经济体中的大多数人接触的虚假新闻将超过真实新闻,AI伪造虚假内容的能力要大于AI检测虚假内容的能力,这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数字信息的信任(Panetta,2017)。
2.新闻伦理困境
此外,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的自动事实核查比相对小规模、局限性的人工事实核查更容易引发“言论自由”方面的争议。社交媒体和科技公司很少公布其核心算法,通过不公开、不透明的技术算法得出的真实性判断,左右公众在社交媒体上的媒介接触,同样面临着新闻伦理争议。
3.商业模式困境
(四)全球事实核查标准的建立
近年来,一些事实核查行业联盟开始出现,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PolitiFact的母公司波因特学院建立的国际事实核查网络(InternationalFact-CheckingNetwork,IFCN)。IFCN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有47家事实核查机构加入了IFCN,其中包括绝大多数影响力较大的事实核查机构。IFCN既是一个事实核查行业联盟,也是事实核查的一项工作标准和协定,IFCN为全球事实核查机构制定了工作原则,包括:1)对非营利性和公正性的承诺;2)对事实核查依据透明度的承诺;3)对资金和组织透明度的承诺;4)对核查方法透明度的承诺;5)对公开和诚实的更正的承诺。IFCN将定期对成员进行透明度考核,签订了IFCN工作标准承诺并且通过IFCN考核的机构,可以在网页上使用IFCN的认证图标,以证明其透明度和公正性。
IFCN将其主要工作概括为:1)实时监测全球事实核查的动态;2)帮助全球事实核查者建立统一的立场;3)推广事实核查工作原则;4)为奖学金活动、创新资助项目提供资金;5)举办年度事实核查全球峰会(GlobalFact),推动全球事实核查事业发展;6)提供在线培训;7)通过年度国际事实核查日倡导和推广事实核查。其中全球事实核查峰会始于2014年,IFCN成立后将其作为固定的年度会议,2017年全球事实(GlobalFact)会议吸引了来自54个国家的188名事实核查人员。
除了在新闻机构间开展广泛合作,FirstDraft还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开展研究项目,包括杜克大学、加州伯克利、香港大学、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大学、南非的金山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爱尔兰的都柏林城市大学等32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入了FirstDraft的学术合作伙伴网络。通过搭建科技公司、新闻机构、科研机构的庞大合作网络,FirstDraft试图弥合学院研究、信息产业和新闻传播之间的鸿沟。
IFCN、FirstDraft等行业联盟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种多机构合作的方式,将技术和新闻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同机构发挥其在发现可疑信息、事实核查、传播渠道各个环节的不同优势,这种联合大大提高了事实核查的核查效率、传播效果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这些由私人资本投资、由西方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的联盟机构参与制定全球性的事实核查新闻标准,为事实核查人员提供统一培训,开展全球性的事实核查项目合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话语权垄断。
三、事实核查新闻能够解开“后真相”迷局吗?
事实核查新闻是西方主流新闻界针对“后真相”困境提出的解决方案,那么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能否抵抗“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的蔓延呢?对于事实核查新闻的效果,学界并不乐观。
总的来说,西方事实核查新闻蓬勃发展,但其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实核查新闻的点击量和传播量低,追踪事实核查新闻和虚假新闻传播路径的Hoaxy系统(Shaoetal,2016)显示,大多数事实核查机构发布的新闻的Twitter单条转发量不到100,事实核查机构推文的数量也远远少于虚假新闻;二是事实核查机构发布的新闻难以改变大多数受众对初始新闻的判断;三是事实核查在公众中引发了一定的逆反情绪,在美国的社交网站上,不少人将事实核查机构比作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本文认为,西方事实核查新闻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局限性。
(一)事实核查的合法性问题:谁是把关人
事实核查新闻的兴起意味着西方新闻业权力结构的变迁,事实核查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掌握着判定“真相”的媒介权力。然而,大多数事实核查机构并不具备公共属性。
(二)事实核查新闻无法逃避的政治倾向标签
大部分事实核查机构都反复强调其中立性与非党派性,这也是事实核查新闻取得公众信任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如何保证在公众面前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避免像传统新闻媒体那样被贴上政治倾向的标签是事实核查机构必须面临的问题(史安斌、饶庆星,2016)。实际上,事实核查机构已经被部分公众贴上了政治倾向的标签。Google推出的事实核查标签由于合作机构的政治倾向问题遭到美国保守派的质疑,甚至不得不削弱其标签功能。
那么事实核查新闻是否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本研究对美国事实核查机构PolitiFact和CheckYourFact的事实核查新闻进行内容分析,以呈现两者的党派倾向。PolitiFact常常被美国保守派指责为偏向民主党,而CheckYourFact隶属于右翼媒体TheDailyCaller,两者均签署了IFCN的工作原则,承诺非党派性与中立性。
1.对PolitiFact事实核查新闻的量化研究
PolitiFact及其附属机构自2007年成立以来共发布了14513条事实核查新闻(根据其官网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4月11日),在每条事实核查新闻中,PolitiFact均给予被核查言论一个真实性评级(True/MostlyTrue/HalfTrue/MostlyFalse/False/PantsonFire)。
(1)针对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事实核查对比
自2007成立以来,PolitiFact关于共和党人的事实核查新闻共有5879条,关于民主党人的事实核查新闻共有4093条,核查数量的逐年变化如图3所示。
在绝大多数年份,PolitiFact针对共和党的事实核查要多于民主党,这一现象在2012年和2016年选举周期前后更为明显,在2015—2018年,针对共和党的事实核查数量几乎是民主党的两倍。
PolitiFact宣称在选择核查对象时不会考虑其所属政党,但会更经常地核查掌握权力的一方或反复发表误导性言论的政客。在民主党执政的2008—2016年,对于共和党的事实核查均远高于民主党,那么,要么PolitiFact在选择事实核查对象时存在政党偏向性,要么共和党人士发表误导性言论的频率要远高于民主党。
在PolitiFact针对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事实核查结果中,共和党人士发表错误言论的比例确实要高于民主党(见图4和图5)。
为了更直观地统计共和党和民主党人士在PolitiFact事实核查中的诚实程度,本研究对PolitiFact的六个评级赋值(赋值规则见表1),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党派和个人言论的平均真实性得分。
本研究将HALFTRUE(部分真实)赋值为0,若真实性得分大于零,可以认为真实性评级在HALFTRUE以上,偏近于真实;若真实性得分小于零,可以认为真实性评级在HALFTRUE以下,偏近于虚假。
根据此赋值方法计算共和党和民主党逐年的真实度得分,结果如图6。
除2007年外,民主党的真实性得分要远高于共和党,并且民主党的得分基本为正(偏近于真实),共和党的得分绝大多数为负(偏近于虚假)。近几年来,民主党的真实性得分在波动中上升,而共和党的真实性得分迅速下滑,两党在2018年的真实性得分相差多达1分,也就是说,共和党的平均每条被核查言论的真实性要比民主党低一级。
本研究发现,在PolitiFact制定的真实度评级量表中,FALSE(错误)与PANTSONFIRE(荒谬)的界限并不清晰,PolitiFact并未说明什么样的错误言论属于荒谬,但两者给读者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HALFTRUE与MOSTLYFALSE(基本错误)界限也并不清晰,同样是遗漏了重要事实,两者的程度轻重如何区分存在主观性。
因此,本研究统计了在完全错误的言论中荒谬评级的比例,以及在有真有假的言论中半真半假的比例,即PANTSONFIRE评级数量占FALSE和PANTSONFIRE评级数量总和的比例(见图7),与HALFTRUE评级数量占HALFTRUE和MOSTLYFALSE评级数量总和的比例(见图8),并对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数据进行对比。
显然,在完全错误的言论中,共和党言论被判定为荒谬的比例在绝大多数年份高于民主党,2018年民主党甚至没有一条言论被判定为荒谬;在真假参半的言论中,民主党被判定为半真半假的比例在每年都高于共和党,而共和党的真假参半的言论更有可能被判定为基本错误(MOSTLYFALSE)。
也就是说,在评级界限模糊的情况下,共和党获得更差评级的比例要高于民主党,换句话说,PolitiFact在事实核查时对共和党要更为苛刻,这可能是对共和党真实度平均分低于民主党的一种解释。
(2)针对希拉里和特朗普的事实核查对比
(3)受到PolitiFact重点核查的人物
在PolitiFact12年来的事实核查中,有26位政治人物受到50次以上的事实核查,其中民主党有5人,共和党有20人,还有一位是无党派人士伯尼·桑德斯(见图10,其中空心柱为民主党人,实心柱为共和党人)。显然,活跃的共和党人受到的事实核查比民主党人更为频繁。
这26位政治人物获得的事实核查评级如图11所示,显然,共和党人得到的荒谬和错误评级要多于民主党人。统计这26人的平均真实性得分(见图12),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民主党人都获得了正分,而几乎所有共和党人都获得了负分。
也就是说,根据PolitiFact的核查结果,不仅共和党整体上谎言更多,共和党的主要政治人物谎言更多。
2.对CheckYourFact事实核查新闻的量化研究
在100条研究样本中,CheckYourFact针对民主党言论的事实核查有20条,针对共和党言论的事实核查有32条。CheckYourFact没有制定真实性量表,我们在研究样本中共发现了真实(True)、错误(False)、基本错误(MostlyTrue)、未经证实(Unsubstantiated)四类判断真实性的描述。民主党和共和党获得的事实核查结果如图13所示,有趣的是,在CheckYourFact的事实核查中,民主党言论错误的比例要远高于共和党言论,这与PolitiFact的核查结果截然相反。
本研究发现,在100条研究样本中,有32条事实核查新闻针对共和党不利的言论,而仅有9条针对民主党不利的言论,并且这9条不利于民主党的言论中有5条被判定为正确,而在32条不利于共和党的言论中有24条被判定为错误。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样本的20篇对民主党言论的核查中,其中12篇(60%)核查是民主党人发表的不利于共和党的言论,而在这12篇事实核查中,有11篇(92%)的判定结果为False,一篇为Unsubstantiated。也就是说,根据CheckYourFact的事实核查结果,民主党人不仅常常发表错误言论,并且常常恶意中伤和诬陷共和党。
3.对两个事实核查机构党派倾向的分析
而CheckYourFact的事实核查结果同样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CheckYourFact存在党派倾向性,倾向于相信共和党而质疑民主党。另一种解释是,CheckYourFact没有党派倾向,是民主党的谎言更多,并且大多是对共和党的诬陷。
显然,后一种解释不可能对两个机构同时成立,这两个机构至少有一个存在党派倾向,但这两个机构都是通过了IFCN公正性审核的。较为可能的解释是,IFCN的非党派性、公正性原则以及PolitiFact、CheckYourFact自身声称的工作原则并不足以确保其中立立场。
从量化分析的结果来看,两个机构均有较大可能存在党派倾向,并且选择性地决定其事实核查对象,同时在事实核查过程中针对不同党派言论也采用了宽严不同的核查标准。
当然,由于现实变量过多,本研究结果不足以完全证明事实核查机构的党派立场。事实上,一些美国学者做出的相似的研究结果也引发了左右翼学者的不同解释。但对于越来越不信任主流媒体的美国民众来说,面对不同事实核查机构迥异的事实核查结果,民众难免会“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从理论上说,新闻无法做到客观性,事实核查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形态,同样无法避免主观选择性。事实核查的对象选择、事实核查的宽严程度,都依赖主观判断。事实核查是无法逃脱选择性报道的窠臼,也就无法逃脱“党派倾向”的标签。
(三)事实核查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延续
四、结论
在全球范围内,“后真相”已然成为时代的顽症,治理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加强社会信任成为头号难题。在此背景下,专业事实核查机构纷纷涌现,自动事实核查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快研发,全球事实核查机构联盟和行业标准逐渐形成,事实核查新闻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样式。
然而,从传播效果上看,西方世界的事实核查新闻并没有成为解决“后真相”症候的良方。本文通过对美国两家政治立场相左的事实核查机构的核查结果量化分析,发现以“独立”“客观”“中立”为工作原则的事实核查机构在开展事实核查时同样带有选择性和政党偏见。和新闻专业主义一样,事实核查新闻无法做到其宣称的中立客观,作为一种新闻形态,事实核查新闻同样具有选择性和阶级性。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西方精英建制派主导的新闻业不具备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在两极分化和对立日益加剧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事实核查加强大众对主流权威的信任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