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行为地理学陕西师范

重点掌握环境知觉与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与行为,行为空间,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特征,行为矩阵等概念和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末,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行为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过程。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人类的认识过程。

感觉:外界环境刺激,给人类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料,形成各种各样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把各方面的感觉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认识,即是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是对地理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与综合解释。既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同时又反映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

认知:依赖于对环境(或地理客体)的感觉和知觉认识,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思考,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实质。把以前已经识记过的形成感觉的刺激(即在感觉的基础上)再现于大脑的再认识。

认知及行为过程:感觉——知觉——认知——决策——行为

二、地理物象

1.概念: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所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即地理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映象)。也就是大脑感应过的、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的图像。

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形成的基础,它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得到的具体形象。因此它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与客观的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英国学者戈尔德(J.R.Gold)曾提出一个描写环境认知方式与内容的认知体系(如图)。戈尔德认为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客观环境”和一个“行为环境”,两个环境影响着决策和行为。来自环境的信息经由个人本身的因素、文化背景的因素和认知处理过程而形成两种认知表现,即地理物象和空间图式。

环境认知体系

2.地理物象的特点

(1)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或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地理物象是思维的产物,他以观察者自我为中心,并以其关心的重点和所处的位置来观察地理客体,因此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加,观察重点增多,物象就越清晰。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换位思考”。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距离观察者越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的越详细、越具体,形成的地理物象也就越清晰、具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观察者对地理事物了解的程度逐渐降低,形成的地理物象也就逐渐模糊。

(3)地理物象的动态性。一方面,不同时代,由于人们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改变,地理物象也在改变,如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经历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人们总是不断地修改原地理环境的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1.意境地图

(1)概念:心理图谱、构想图、智能图,指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意境地图因人而已,和现实地图相比,具有不正确性和主观性,但是不同的人的意境地图具有类似性和主导核心的一致性。意境地图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距离和方位的意境地图,比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一定区域所处的位置,与工作单位和购物商店的方向、距离,那么任何外在行为活动都难以进行。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路线:即道路。环境移动途径形成的道路系统,是地区形成的网络。描绘意境地图往往先从道路入手,主干道路和交叉路线是全图的核心。

边缘: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如海岸线、湖岸。描绘一个地理客体与其他客体的界线。

结节点:或交接点。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点。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大楼等。

分区:城市内部按不同性质和用途要求可分成若干区,如工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族居住区等。

地方性标志: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等。

一般地人们运用这5种要素在头脑中描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意境地图。

2.锚点理论

即在某一个城市,新迁移来的人,为了在该城市生存而假设他是怎样认识新城市环境的过程。对城市的意境地图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和物象评价的过程后将做出决策行为,从而表现出外在的行为活动。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不同的环境信息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两个方面:1.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2.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了解的空间,即间接活动空间。

直接活动空间: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即人们直接了解或到过的空间。包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的移动,活动地点间的规则的往复移动(通勤、通学)以及向这些地点的周围移动。如果对上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进行投影就会得到明确的直接活动空间范围,并可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活动的空间行为规律。

活动空间的特性:

1.距离衰减规律。即距离愈近的地方,活动的机会越到,随着距离的增加,活动的机会也逐渐减少。

(3)权威的约束。比如规定某个人按时上、下班等。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的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一定的影响。消费行为就是满足某种需求所进行的购物行为活动,因此消费行为的产生是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消费者产生某种购物动机时,由购物动机产生消费行为,然后选择购物行为空间,进行购物活动来满足需求。旧的需求得到满足,新的需求又将产生,这样循环往复,驱使消费者不停地进行购物行为活动,形成一定的购物行为空间。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

①马歇尔消费型认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是处于理智状态之中,依据其经济状况、个人嗜好及产品的价格进行购物,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范围较广;

③弗洛伊德消费型即情绪型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定形,具有随机性,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变化较大;

④维布雷宁消费型,消费者受团体的影响较大,这类消费者采取的购物行为大多是为了追求名望,受“好胜”心理左右,经常出入时髦商品商店。

此外,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如年轻妇女对衣着类较为注重,致使她们经常光顾于一些时装店;而老年人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营养食品店和药店成为他们的主要购物行为空间。

另外消费者的性格与购物行为空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心理学上一般将人的性格分为柔顺者、积极者和分离者,如积极者要求最优秀的成就,经常购买新潮和名牌商品,反映在购物行为空间上,主要出入于高级商场和时髦商店的次数较多。

(2)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商业环境是指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构及周围设施状况等。商业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消费者在购物之前,首先要对商业空间进行知觉,收集商业空间的信息,如商品种类、价格、服务程度及商业网点的设施状况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购买动机,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购物决策行为,确定购物行为空间。如果购物行为空间选择是正确的,能够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那么常常会形成—个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但如果一次购买后不满意,那么便要重新对商业环境进行知觉,进一步收集商业空间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决策,选择其它合适的购物行为空间。

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离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时都选择高级商业中心,如购买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和电冰箱等一定选择规模等级高、信誉好、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商业中心;而购买日用消费品时一般主要是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消费者的购物行为空间也受居住地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

如果一个消费者居住在商业中心或主要街区附近,那么他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高档商品在附近购买就可以满足,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上,无需过分斟酌,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过程。但消费者的居住地位于一般街区,许多商品本街区不能满足,需要远离居住地到商业中心或其它街区购买,这时消费者在购物行为空间决策就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做出选择。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社会环境对购物行为空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家庭的阶段性对购物行为的作用表现为:初婚期的家庭购买力强,对高档和耐用消费品需求量最大,在购物行为空间上反映出光顾一级商业中心的次数较多;生育期的家庭购买倾向和购买行为着重于儿童用品,如童装、玩具等,因此出入于儿童用品商店和副食品商店的次数较多。

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和职业对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也较大。据有关资料,美国上上等级的人群,比较喜欢古董和珠宝等,在购物行为空间上表现出经常光顾名贵珠宝、古董商店;中下等级的人群主要是由高级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对时髦的家具、新颖的服装等的感兴趣,常出入于高级商店和一级商业中心;而下下等级的人群主要靠社会福利金维持生活,他们注重商品的适用性和廉价性,因而常常寻找廉价的折扣商店和普通日用品商店。职业对消费行为空间的影响表现在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不同,因而行为过程和购物行为空间也有差别。如知识分子和学生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量大,常光顾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如果一个消费者与文艺群体接触多,他的消费行为空间就倾向于款式新颖的时装店、高档化妆用品商店。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行为表现为维布雷宁型,如我国出现的高消费现象,与社会群体对每个人的暗示或行为感染等有关,相同的社会群体大致有相同的购物行为空间。社会文化背景,如民族文化、种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差异对购物行为空间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有汉、满、回、朝鲜、蒙古等众多的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各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口味、爱好、服饰等,这些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和购物行为空间。

3.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迁移活动是人们从原居住区向新居住区的空间移动。

1.迁移的距离偏移。即迁移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

2.迁移的方向偏移。由于迁移受迁移机会、地点、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比其他方向迁移的更远。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和优化问题。

在进行区位决策分析时,既考虑区位形成的外部因素,如劳动力费用、市场状况、用地条件、自然资源等,也考虑区位形成的内部因素,如决策者个人爱好、文化素养、成功动机、已往经验等;既强调区位决策行为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又强调区位决策行为的动态性和对环境结构的适应性。在现代社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意愿、爱好等对区位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那些消耗原料、燃料较少,有机构成高而运量小、附加值大的产业布局,决策者往往在原料、燃料、劳动力,甚至市场均看来不利的区位获得高额利润。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D.M.Smith)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指作为决策人的行为和区位关系的一般描述模式。

普氏矩阵的纵轴代表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横轴代表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决策者其决策结果处于矩阵中的不同位置,愈接近右下角表明决策者拥有的信息数量愈多,信息质量愈高,运用信息的能力愈强,决策结果愈有接近最佳区位的可能性;愈接近左上角表明决策者拥有信息的数量愈少,信息质量愈低,运用信息的能力愈差,决策者选择到最佳区位的可能性愈小。

行为矩阵与企业区位选择示意图

二、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W.Isard)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

艾萨德把报偿矩阵标作,它由报偿组成。i代表行(i=A,B,C,D),j代表列(j=Ⅰ,Ⅱ,Ⅲ,Ⅳ)。在报偿矩阵中,艾萨德提出了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事态j出现的可能性(j=Ⅰ,Ⅱ,Ⅲ,Ⅳ)。

当0≤≤1,且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i=A,B,C,D)的报偿值为:

(j=Ⅰ,Ⅱ,Ⅲ,Ⅳ)

第二种预计报偿的方法是按大小顺序排列任何一行中的报偿,即

≥≥≥

括号中的下标仅涉及大小顺序,而不涉及任何具体事态。设为有关决策者的任何一行的最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为第二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为第三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为最小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当0≤≤1,且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的报偿为:

(=1,2,3,4)

实际上,可以把报偿矩阵中的决策行为设为n,事态设为m,这样决策行为数为i=1,2,3,4,……,n,事态数为j=1,2,3,4,……,m。那么报偿矩阵则有n行和m列,以及nm个元素,预计报偿值仍可由上述两个公式所确定。如果把报偿矩阵定义为A,则可表示为:

THE END
1.关于概率法则而最近也验证了这个概率法则。一个初入销售领域的伙伴,一开始非常的茫然,焦虑,一直想退出来。她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透过跟她沟通后,我让她的关注点从专业知识调整到数据概率的法则上,不到一周,她来给我报喜,Wendy, 我开单啦!在听到她破蛋后的喜悦,我内心更加激动,这概率法则实在是神奇。 https://www.jianshu.com/p/244228aa0ed7
2.概率教材全文.pdf例如,对某一目标进行射击,产品的抽样验收,观察某商店每天的销售额,观察某交通 干线上每天交通事故的次数,在分析天平上称量一件物品,记录某地一昼夜的气温……都可 以视为随机试验。由于概率论主要研究大量随机现象,一般不研究个别随机现象,故通常假 定随机试验可以重复进行; 如将一枚硬币抛掷多次观测其出现正反面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17/0623/117562826.shtm
1.品牌营销的六大核心,销售核心三要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营销和销售的艺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走在街头,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哪个品牌的手机最牛吗?”或许能得到几百种答案。但为什么有些品牌能脱颖而出,迅速占领市场,而有些品牌即便有着不小的投入和资源,依然只能“默默无闻”呢?是不是简单的广告宣传就能解决一切?还是说,背后有...http://www.zhongxinlm.com/yinxiao/19325.html
2.销售技巧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5篇)通过学习,我也充分了解到,在日后我行金融产品销售技巧培训中,我们必须灵活运用FAB法则,将我行金融产品的利益与顾客的需求相匹配,强调潜在顾客将如何从购买中受益,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让其做出购买的决定。 销售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8 20xx年8月20日为期一天的《专业销售技巧》培训已经落下帷幕。作为刚刚步入上海宝井...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xdth/20230308131422_6613735.html
3.销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5、“F·A·B法则” 透过学习,让认识到FAB法则是指推销员运用产品的特征F(Feature)和优势A(Advantage)作为支持,把产品的利益B(Benefit)和潜在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详细介绍所销售的产品如何满足潜在顾客的需求。特征F是产品的固有属性,它描述的是产品的事实或特点;优势A是解释了特征的作用,证明产品如何使用或帮忙潜...https://yjbys.com/xindetihui/fanwen/2202710.html
4.销售培训总结心得体会(通用32篇)心情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在销售的过程中,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将自己对产品的认识和态度传递给购买者,变被动的购买为主动的需求,这样才会有长久的客源和长久的利益。 四、专业的异议处理方法——太极沟通法则 不管什么样的销售都会遇到拒绝的人,怎么样消除购买者的疑惑、不信任、推托呢?用太极沟通法则,重复对方的活...https://www.ruiwen.com/zongjie/6666339.html
5.营销管理(营销管理)书评第一篇 理解营销管理第1章 定义营销新现实Marketing(市场营销)最简洁的定义是:有利可图地满足需求。营销管理是选择目标市场并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卓越顾客价值,来获取、维持和增加顾客的艺术和科学。销售这是市场营销的冰山一角。德鲁克说,市场营销的目的就是让销售变得多余。营销人员需要营销10个主要类型的实体:产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450570/
6.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资质分级测试A大数法则B概率统计C黄金法则D运算法则 在普通人寿保险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概率、生存概率各不相同,体现了风险的()。 A特点B特征C规律性D不规律性 保险费不随被保险人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其实质是在考虑()、利息因素的条件下,把被保险人应在若干年内负担的保险费总额,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平均分摊于各个年度。 https://www.wjx.cn/xz/260354778.aspx
7.英国教授破解“彩票中奖法则”彩市大多数人相信买彩票中大奖纯粹靠的是运气,但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和学院的一群教授、助教和雇员们却认为,彩票中奖和数学概率法则有一定的联系。他们设计出了一个最可能的“中奖法则”,在长达4年中一直通过该方法购买彩票,日前,他们的理论终于得到了验证:10月21日,该大学17名联合购买彩票的教授和员工们一举中了530万...https://zx.500.com/dlt/n_dt/cs/20130810_3429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