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行为的影响,其中又集中在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如二战期间对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如何影响军人士气的研究(传播学经典案例)。
2.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3.他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修正早期的“魔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著名的耶鲁研究:霍夫兰和他耶鲁大学的同事对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代表著作有《传播和说服》、《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等。
5.霍夫兰和他的队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后来在耶鲁大学的研究中得到大量结论(非常重要),比如:
(1)信源可信度:高可信度的信源在传播行为之后会立刻导致较多的态度变化,但也会受到睡眠者效果的影响。
(2)睡眠者效果:某种潜伏的效果使信源在一段时期后会被遗忘而受众只记得信息本身(强调信息本身的说服力),睡眠者效果需要通过重复来克服。
(3)恐惧诉求:比起强烈的恐惧呼吁(可能适得其反),温和的恐惧呼吁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
(4)感性与理性:感性诉求能够打动受众,使其改变态度;理性诉求能够加深受众对信息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改变其行为。
(5)是否明示:在一个信息中陈述一个结论,比起让结论含而不露的做法,会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尤其在接收对象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6)两面说: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受众来说,只说一方面的信息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而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受众来说,两方面的李友才有说服力。
(7)防疫论:让受众事先接触微弱的能激发其反抗情绪的负面信息,说服效果好于让其接触原本就支持的信念和观点(滋养法),受众在被“防疫”后很难再轻易改变原有的态度。(防疫论是威廉·麦奎尔在两面说的基础上提出)
(8)先后说: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注意;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公众记忆: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和接受的,那么首先提出比较有利。
(9)群体归属:对待一个与群体标准相反的观点,受群体强烈吸引的个人具有较少的态度变化。
(10)个性影响:在社会上感到不适应和自我评价不高的人,往往自尊心不强,更易被说服,而高智商人群只有在强大的逻辑论证面前才会受到影响,改变态度。
(11)是否参与:积极参与说服过程的人,比起消极的参与者来说,态度变化更明显。
6.尽管说服实验如今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人际传播研究,但霍夫兰认为,他实际上是在个人接受信息的微观层次上研究大众传播行为。
在四大奠基人中,霍夫兰说好考也不好考。说好考,是因为简单的考的话,霍夫兰的知识点其实非常集中,就是说服与态度转变研究。如果一个名词解释,基本上像拉斯韦尔和拉扎斯菲尔德、帕克这样,一不小心漏掉一个冷僻的点。说难,是因为霍夫兰如果扩展开来,内涵非常多。可以说他200字也能出一道题,1200字也能出一道题。
首先,我们为何而战研究和耶鲁研究的过程你就得说清楚(千万不能搞混),而且要提到这是控制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的重要里程碑。
其二,这些研究的结果,比如说服的一系列因素几乎可以出一个巨大的题目:信源、信息、受众前后的项结论要全部写出来。至少类似于信源可信度、睡眠者效应、先说有利后说有利这是必须的。
第三,这个研究的目的不仅仅研究了态度改变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发现了传播效果的个人差异及其影响,从而推翻了魔弹论。如果把他放到说服研究里,再加上说服研究的后续(如一致性等),那就更庞大了。所以我们记霍夫兰的时候,要通过这种阶梯性的方式,先记重点,逐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