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珞珈山下共论“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人才培养

近日,第十三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

会议以“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丹麦、美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内地的众多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跨文化记忆的生成与流动,以及全球记忆的建构与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跨文化记忆角度的思考与借鉴。

跨文化记忆指在文化记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记忆者、记忆内容、记忆形式及记忆实践等经常性的跨越时空流动与转换。跨文化记忆不再强调“记忆之场”,而是聚焦“记忆之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认为,作为社会身份建构的文化记忆,其传播有赖于语言、符号、图像、身体、建筑、中介物等媒介机制,并通过跨越族群和文化边界的流动机制,转化、重建、扩展记忆空间。

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胡斯大学荣休教授拉森说,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而是一个涉及文化语境、媒体传播和个人认知的复杂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记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传承和弘扬文化记忆。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世文等从跨文化记忆的理论谱系出发,探讨了记忆研究的跨文化转向。他们认为,跨文化记忆在数字时代可以打破传统的地域和文化边界,亦能促进全球公共性的重构,推动了一种基于对话与理解的全球记忆共同体的形成。

厦门大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蔡志祥从闽南传统民俗符号与民俗人物出发,指出妈祖信仰与王舡仪式在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和马六甲)的传播,形成了在地华人社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跨文化纽带。

北京大学博士朱粲等聚焦北美华人家庭对传统艺术的传习,认为这些模式及记忆传递者的身份属性变化,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移民群体中的全新延续路径。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珺等探讨了“缘”这一中国文化的关键概念在网络交友传播生态中是如何实现延续、创新和转化的。研究指出,“缘”隐喻辗转流变的指涉和情感态度,反映了全球数字化与本土文化传统在亲密关系领域形成的跨文化张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辛静等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例,指出数字时代的记忆越来越倾向于是人与媒介接触的结果,是一种“连接记忆”。这些数字模因通过时空漫游和意象拼贴等形式让“赢在奖牌之外”成为一种出圈的奥运文化认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牛静和中国新闻社记者李佳悦剖析了记者手记,发现记者手记所形成的记忆框架不仅有助于记者群体内部的理解和认同,也为其他文化群体提供了解记者工作的窗口。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张洋等以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为例,分析新闻特稿的报道方式和受众自身经验如何影响受众对“远方苦难”的感知和解读。

昆山杜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部主任盖伊以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记忆的独特价值。

昆山杜克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资深教授唐斯诺提倡使用关键事件练习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李红涛从“伊娃的故事”引入,以战争回忆的旅行作为跨文化转译的案例,进一步讨论了日本、美国和中国在记忆框架共享度与文化接近性上的差异,展示了跨文化记忆的复杂性。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路黎探讨了霍夫斯泰德价值观调查范式。她认为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必须超越这种脱离情境的价值观比较研究范式。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静蓉以“泛记忆”和“反记忆”,总结记忆在数字时代的变化与挑战,认为要“再价值化”记忆,呼吁重视“遗忘的美德”,重构记忆的价值体系。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视听系主任虞国芳指出,在大众传播视觉转向的读图时代,纪录片作为档案的重要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原始记录的历史真实、“记忆微光”的多元汇聚、“他者”视角的国际表达等档案叙事策略,参与到中国记忆的影像建构中来。

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章宏等以香港青年为对象,探讨了回归献礼类电视节目如何通过怀旧叙事,激发香港青年的文化认同。

与会者认为,跨文化记忆需要秉持开放的记忆观,藉由跨文化沟通和对话过程,形成与维系全球社会共通的、共享的、共同的记忆,从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需要形成跨文化记忆的思维与路径,在跨文化对话中生成与维系中国文化记忆。

THE END
1.霍夫兰主要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主要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理论特点: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贡献: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填空题 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 参考答案: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 点击...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2108995.html
2.传播学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课件,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传播学理论,霍夫兰霍夫兰(Carl Hovland 192l1961),12,信源的可信性,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1945417.html
3.反思传播学的诞生曾服务于纳粹的军事家鲁登道夫,对于一战中总体战模式的设计具有突出贡献。他对于宣传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宣传应该导引政策,并通过宣传“塑造公众舆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舆论管理,拉斯韦尔在战后做了深入的分析。在战时宣传的认识基础上,他发展出了传播研究的5W模式,这一模式后来界定了整个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与...http://xinwen.cass.cn/cbyj/cbll/201009/t20100929_1968194.shtml
1.2024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知识点:霍夫兰三、学科贡献 一个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另一个是他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为修正早期的“子弹论”强大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霍夫兰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将实验方法引入到传播学,为传播学的...https://www.gaodun.com/kaoyan/1475813.html
2.教育传播学Studies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30. 2.“影响”说 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对传播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 要保持系统的正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C.Hovland,I. Janis & 息系统进行改进H.Kelly,1953),奥斯古德等人认为:“...https://blog.csdn.net/m0_58479589/article/details/139148518
3.概述传播学奠基人的主要贡献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 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 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展有 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贡献表现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在彼得森、瑟斯说服传播 顿等学者的基础上,...https://m.renrendoc.com/paper/192289803.html
4.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点——霍夫兰说服理论三、卡尔·霍夫兰的说服研究对传播学的贡献 霍夫兰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霍夫兰的研究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他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如可信度、对宣传的免疫力、恐惧诉求、睡眠效果等等)都是引导后来...https://m.douban.com/note/799670994
5.《传播学教程》阅读笔记09: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全书完)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霍夫兰的说服效果实验,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未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https://www.jianshu.com/p/aacded25b7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