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因而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是苦还是乐,既与他遇到什么事有关,更与他怎样对待这些事有关。片面、错误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又称不合理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大敌之一。

研究生群体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因而学习认知理论,掌握认知调适技术,调整认知结构,学会理性认知,将有助于我们减少情绪困扰,增强对应激、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一、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通过认知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意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认知合理与否有关。

(一)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1.认知是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

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特性及联系以及周围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想法和观点。认知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与人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间的关系。

认知理论有一表达其基本思想的公式:S-C-R。其中S代表刺激(stimulus),R代表反应(response),C(consciousness)是指意识、经验因素。它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S-R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意识经验因素作为中介。这里S因素指整个外部世界中可以引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外部事件、情境、他人、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意识C就是对这样的现实世界的认知。

譬如,通常人们会认为考试不及格(S)是引起个体失望、消沉(R)的直接和必然因素,其实不然。期望越高,对不及格毫无心理准备或对考试成绩很在意的同学,与有所心理准备或考试经常不及格或不在意的人,两者间的反应会有很大的差别。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S)的不同的认识和评价(C)。不仅仅如此,对同一个学生而言,不同情况下,对考试不及格的反

应也会有差别,这是因为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识。

2.认知对情绪、行为的决定作用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变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认知理论将其过程模型简要概括为:首先是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而成为感觉材料,经过以记忆方式贮存的过去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再由思维过程(通常是自动化了的)为感觉材料赋予意义,这就构成了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作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从该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认知在人对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仅如此,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情绪和行为。因为按照认知理论的看法,一种特定的情绪其性质(喜、怒、哀、乐等)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而一个特定的、有目的的行为,其动机,也就是行为的目的,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因此,从刺激到反应这一整个系统中,认知过程是无所不在的。

(二)认知与心理障碍

A.贝克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的,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正确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

按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任何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歪曲和思维紊乱,这在精神分裂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其它精神疾病中,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有所差异。

不良认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内部言语起了很大作用。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言语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言语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那些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在地震废墟中坚持十多天的幸存者,正是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等到人们发现我的那一天”,才不致于丧失生存信心;总是给自己暗示“我不如别人”、“我真无能”,正是很多人自卑、悲观等心理、情绪之所以持续的根源。可见,内部言语强化了不合理信念,维持、促进了原有的负性情绪、不适行为,损害了心理健康。

二、非理性信念及其特征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每个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但又常常为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信念,而有心理障碍的人,这种成分则更多、更明显。

(一)常见的非理性信念的剖析

下面对艾利斯概括的人群中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做一剖析,正是它们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困扰。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这种想法是把一个人的价值完全放在能力与成就的水平上。实际上,不但没

THE END
1.政治认知(精选十篇)其中,罗伯特·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就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国际政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展开论述,作者试图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双方行为体均不希望发生冲突的场景下,在本来可以合作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和争斗,由合作走向战争。而这个原因即是由于认知的局限,国家决策者会产生错误的知觉,...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3wwo40.html
2.引起知觉差异的主观因素有:【判断题】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超感知觉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判断题】观察者知觉的不准确性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但是这无法在心理学的实验中被重复。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影响认知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ba6494d1470949b78666413bf110ffbf.html
3.浙江心理试题及答案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2.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https://www.ruiwen.com/shiti/1165981.html
4.2015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16.托尔曼有关动机的观点是( )...https://yjbys.com/kaoyan/daan/222796.html
5.心理学统考312之普通心理学——知觉(3)作用:①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②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③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2、知觉整体性 (1)含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部分和各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https://www.douban.com/note/802378821/
6.心理学笔记很多感觉剥夺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怖起来,他们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长而难以忍受。有人对刚被释放出实验室的被试进行了心理测验,发现他们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4527-page-5.html
7.人为差错预防范文9篇(全文)错,即错误,主要是指操作方法、安装位置、数据调整、机(零件)牌号发生错误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疏于业务学习,不熟悉和了解装备工作原理,知识概念存在错误等,其后果往往是造成设备不工作或严重损坏。 漏,即遗漏,主要包括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遗漏检查项目或忘记安装有关零部件等。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马虎、不细心,导...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e6md08m.html
8.心理学试题及答案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
9.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为标志,或者说以形成条件反射为标志,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 仅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植物或低等动物都有,但并不能说它们有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的心理...https://www.wenshubang.com/xuexijihua/45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