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10月起,人们在中国的大多数动物园里再也看不到黑熊骑车、老虎跳火圈、大象玩跷跷板,这些强迫动物表演的行为。因为这些动物们都有了自己的“福利”。
2010年10月26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全面清理各类动物表演项目,坚决禁止和取缔有悖动物园公益性质的行为。
“现在中国动物园的功能更强调教育和保护的作用,提高动物福利可以培养小孩子的爱心。”北京动物园副院长张金园说。
据张金园介绍,在过去,动物园通常会采用“断翅”的方法防止圈养鸳鸯逃逸。如今北京动物园通过改造园林景观中植物种类和湿地结构等要素的配置,已经拥有稳定的野生鸳鸯种群,这里的每一只鸳鸯都可以在城市园林的枝叶间自由飞翔。
建于1906年的北京动物园最初条件比较简单,动物的生活环境一律都是水泥地、铁栅栏,除了定点“吃饭”,几乎就是闲待着,没有娱乐和运动设施。
张金园说,动物园的理念正在转变,起初动物园是简单服务于城市人群的观赏性场所,动物作为“展品”只能得到最低的生存需求补给。然而现在,动物园除了保留原有的功能之外,也充分尊重动物的天性与本能,弥补它们远离自然的遗憾。
作为一名动物保护志愿者,周尊国说:“动物是有感知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理想状态是‘和谐’,人要善待动物,才能形成自然和谐。”周尊国强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希望人们能更多关心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不要伤害它们,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发展。
在运输和屠宰过程中,损害动物生存基本利益,使其身心受损的种种行径也数见不鲜。“动物在整个过程中所受的痛苦真是难以想像。”莽萍说。
莽萍认为,在中国,集约化畜牧业养殖方式还会继续存在,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素食主义思想,因此首要任务是普及动物福利理念,让其他人接受动物福利,要让人深切地感到动物福利的意义及可行性。
目前,中国公众对动物福利的意识正逐渐提高,这将帮助人们更好地把动物当做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去理解,而不只是将其视为“资源”。然而,这也是一个长期工程。
与会专家们认为,动物福利立法无疑是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对动物福利立法。2009年9月,中国公布了第一部涵盖动物福利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并向国内外公开征求完善意见。
2004年3月2日,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巴黎会议上,学者们提出动物有五大福利: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