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讲解

(一)《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

1、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法国里昂工人在1831年先后两次举行起义;以英国工人为主体的广大民主力量,从1836年开始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在184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三大工人运动又都相继失败。

工人运动的实践呼唤着科学的理论,马恩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集工人运动之经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

2、工人运动的实践需要强力的政党的领导

在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中,各国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性的工人群众组织。为了帮助无产阶级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就必须促使他们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的程度。因此,马恩认为,应该帮助无产阶级“组成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这是马恩在1847年以来所采取的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正是基于这一立场,马恩开始着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工作,并且为此而写作了《共产党宣言》。

(二)《宣言》是马恩继承和创新的结晶

1、《共产党宣言》是马恩继承人类优秀成果的产物

19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物种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揭示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这为马恩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前人的思想材料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原料。马恩在积极扬弃这些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理论。

链接:德国古典哲学

乔威弗黑格尔

路费尔巴哈

链接: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即“劳动价值论”,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他们又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亚当·斯密著大卫·李嘉图著

2、《共产党宣言》是马恩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晶

马恩从1837年8月到1847年6月先后写作了《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重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初步地提出了关于剩余价值的思想,并且着手拟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策略。

马恩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为写作宣言奠定了基础;而宣言本身正是他们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一个光辉结晶。

(三)《宣言》是同盟内部思想斗争的归宿

正义者同盟从1845年2月开始组织了三场带有批判性的大讨论。经过讨论,同盟中最积极的盟员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接近起来,并最终接受《共产党宣言》作为自己的纲领。他们认为,以往一切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都无济于事,必须对这些理论作了科学的解释和阐述;认为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力图证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推动作用;认为要铲除私有制这一祸根,必须依靠工人群众起来进行暴力革命。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大会

(四)《宣言》是马恩为制定党纲而斗争的成果

1847年6月初,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47年11月至12月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经恩修改过的第二

个稿本。大会后,马恩抛弃了教义问答的体裁,采用“叙述历史”的方式写作了《宣言》,从而完成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纲领的任务。

二、主要内容

序言

(一)指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话里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宣言》中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它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它的实际运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二)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关于宣言的性质,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关于宣言的任务,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共产党人不但要消灭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且要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如此,才能杜绝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这样,《宣言》就宣判了资本主义的死刑。(三)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四)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848年欧洲革命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最新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证明,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

THE END
1.论我国死刑制度的存废死刑或曰极刑又称生命刑,从刑罚诞生的一开始,死刑就作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惩罚方式而存在着。也正是因为它严厉到能够剥夺人的生命,所以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死刑存置说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近代以来,少数先进思想家对死刑这种野蛮的刑罚提出质疑,甚至否定,但是,仍有不少思想家极力为...http://scdyzy.scssfw.gov.cn/article/detail/2014/06/id/1314546.shtml
2.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提纲③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④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https://www.meipian.cn/36zweggg
3...::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值得重视的是,日本从官方到学界到民间,一直都在认真对待和研究废除死刑的问题,例如,日本国会早在1956年就提出了废除死刑的提案,该提案说:“在现时的我国,由于过去战争的影响,尊重人的生命的观念显著低下,这可以认为是杀人等犯罪增加的原因。现在,随着国家进步,尊重生命的观念应当弘扬。同时,死刑所带来的恶害在人道...http://iolaw.cssn.cn/zxzp/200407/t20040730_4591923.shtml
4.德国的死刑制度.docPAGE PAGE 34 德国的死刑制度 篇一:论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中文摘要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随着 现代 社会文明的进步,死刑的存废问题也倍受国内外的关注。目前受我国具体国情、传统观念、民意、 经济 、司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 发展 要求,不断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502/103850527.shtm
1.陶瓷文化的历史和传统(精选十篇)就是祭祀的时候,在祭祀时候饮酒是礼仪活动,西周在这么具体的措施上提倡,改变了商代的很多东西,西周是我们国家文明史上巨大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 西周几百年之后也开始变的腐败,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情标志着西周后来的腐败和衰落,西周衰落之后历史进入东周时代,东周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春秋...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94i9xj.html
2.废除死刑必要性有哪些方面这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治精神的追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死刑制度,以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总之,废除死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当前回复为部分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72977178.html
3.“同情”可以是不判王斌余死刑的理由——兼批中国年青报的一篇...这也是为什么文明程度相差不大的国家,对死刑的态度相去甚远的原因,欧洲国家都废除了死刑,而文明程度并不低于欧洲国家的美国则保留了死刑。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民族心理对于公正(或公平)与人道发生冲突时的取舍不同。 在司法上,具体的个案中,对那些规定“可以判处死刑的案件”(也可以不处死刑),如何体现死刑的人道和...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09/09/3248.html
4.拆解死刑中国结——华商报专访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实际上,死刑的存废之争不是一天两天了。对死刑存废争议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国际范围内来说,今天的中国,死刑罪名仍然很多,执行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还不满意,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不相适应的。 华商报:支撑死刑存在的依据以及中国死刑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 https://www.nwupl.edu.cn/news/mbbd/bkdz/66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