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有哪些误区儿童用药几大原则儿童常见病的用药常识儿童用药应该注意的几大事项健康资讯

如今发热38.5°以下不用退热药的道理大多数年轻妈妈都已经能接受了,但是,一旦超过38.5°就又慌了神,赶快去医院,一番化验下来,医生会告诉你:输液吧,输液快,还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上次一个小孩就是没输液,过几天发展成肺炎了。于是,孩子发热的频率越来越高,病情也一次比一次严重。

殊不知,发热其实是孩子与病毒对抗的过程,有了抗生素的帮助,孩子的免疫力是很难强大起来的,而且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体温中枢异常敏感,很容易就会高热,这时候家长应该严密观察,为孩子补足水分,孩子只要能吃能睡能玩,多数情况没有危险,只要物理降温或者口服药物降温即刻,大可不必输液和使用抗生素,当然如果不放心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也是应该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药物的不选择输液,能用一种抗生素的不选择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误区二:成人药减量服

许多家长不懂儿童用药之道,按照自己的用药经验把成人药给孩子吃的家长也不在少数,而成人的药物90%以上是没有儿童专用剂型的,通常只是写:儿童酌减,请遵医嘱等等。

殊不知,儿童虽是成人的雏形,但不是成人的简单缩影,儿童的各系统都未发育健全,贸然使用成人药品仍不免对其产生危害,有数据统计,儿童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是成人的2倍。在此提醒家长,给孩子服药尽量选择儿童专用的剂型,以免给孩子肝肾造成负担。

误区三:中成药安全,可以给孩子服用中成药

中医自古就说:是药三分毒,给孩子服用的药也是一样,有人报道过给孩子使用云南白药引起过敏,滥用人参引起抽风、昏迷的。因此对待中成药也应该像西药一样时刻警惕不良反应。

误区四:妈咪爱放冰箱,用热水冲服

原则1:用法用量要精准

原则2:使用方法经医师确认

虽然大部分婴幼儿用药对肠胃的伤害都很小,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但具体的使用方法仍需经过医师确认,才能保证收到最好的疗效,同时将对宝宝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原则3:尽量不混合用药

某些药物与乳制品相结合后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不建议把药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会让药物的剂量相对变高,也建议避免并用。

原则4:不自行服用药物

使用药物最忌吃别人的,或是自己以前剩下的。即使是类似的症状,但只要不是专业医师,在判断上也很容易出错,毕竟前后病因可能有很大不同,况且药物也可能出现过期、变质等种种问题,实在不适合继续使用。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

我们提倡“能口服给药治疗的不肌注,能肌注治疗的不静点给药”。虽然注射法给药剂量准确、起效快、不受消化液影响,但也有其不足,除注射部位消毒外,药物的质量、药物的刺激性、药物本身的毒性、输液中的微粒和热原等都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病情不严重时,请选择口服或肌注给药,病情严重时才选择静脉给药。

二、给药剂量要准确

儿童给药物量一定要根据日龄或体重计算给药量。因给药量大或静点速度过快,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或耐受性,就有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三、药物的选择要合适

儿童一些重要器官,如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

1、抗菌药物的选择: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时,也应选毒副反应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禁止或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可引肾及耳毒性。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如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四环素类可引起齿及骨骼发育不良,牙齿黄染。喹诺酮类可引起软骨损害,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缺乏安全性资料,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儿童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2、泻药与止泻药的应用: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儿童腹泻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使用止泻药后腹泻虽可得到缓解,但可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

感冒

常伴有头痛、发热、鼻塞、喉痛及全身疼痛等症状。儿童感冒多由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情况下用些抗病毒的药就可以,如双黄连、小儿速效感冒颗粒、板蓝根冲剂等。只要不合并细菌感染,就不要用抗菌素。需要注意的是感冒药中某些成分如麻黄素、伪麻黄片、抗敏安等,对儿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发育等会有伤害,使用时需谨慎。

咳嗽

若有咳嗽症状,因为呼吸道粘膜发炎肿胀,渗出物较多,儿童呼吸道较窄,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发生呼吸困难,这时咳嗽却具有清除分泌物的作用,因此宜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尤其要慎用含有中枢神经抑制剂类成分(如磷酸可待因等)的镇咳药。

胃肠道疾病

便秘、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病。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后虽然腹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谨记腹泻不可乱用抗生素。

发热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5℃,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退烧药副作用较大),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通常情况下医生建议:体温38.5℃以下物理降温,38.5℃以上服退烧药,超过39℃一定要到医院就医,不可强制降温。常用的物理降温法有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发热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滥用退热药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皮肤疾病

常见的有皮炎、湿疹、药疹等。应查明原因,切断过敏源,并给以外用膏剂治疗,必要时适当口服脱敏药。如非甾类乳膏治疗小儿湿疹;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两岁以上室内或室外儿童过敏患者。因儿童角质层薄,药物吸收好,儿童在使用外用药时应避免大面积大剂量长期使用。

宝宝感冒流鼻涕,鼻子都被擦得红红的,爸妈看着心里难受,宝宝流鼻涕多是感冒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宝宝的感冒。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C,利于感冒的恢复,可以多给宝宝吃些水果。那么1岁宝宝流清鼻涕怎么办?请看下文。

宝宝感冒咳嗽可不是小事,如果没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甚至引发哮喘,所以丝毫不可以大意。不过对于周岁以前的宝宝咳嗽治疗起来就更为困难了,夏季三个月宝宝感冒咳嗽怎么办?

在儿童发育阶段,常常会出现下肢痛疼或是小腹痛的状况,假如是小孩生长痛的正常生理现象,那样爸爸妈妈们就无须太担忧,不然就需立即就诊了。当然,总有许多家长不了解何会有为生长痛,下边将会为您详解小孩生长痛的缘由,病症及其该怎样合理解决。

宝宝天生对妈妈的母乳没有抵抗力,喜欢躺在妈妈怀里慢慢吸吮奶水的感觉,如果习惯了,突然要改喝奶粉,TA可能不适应,所以不喜欢吃奶粉只愿意吃母乳。那宝宝不吃奶粉只吃母乳,妈妈要怎么办呢?

THE END
1.陈香:用药指南: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1.药品选择:儿童用药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物。对于成人用药,应谨慎使用,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2.剂量调整:儿童用药剂量通常根据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用药,切勿自行增减剂量。 https://www.hntv.tv/yshnzt/article/1/1786618699854188546
2.药不能乱吃,儿童用药的七大原则!有很多药物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中为禁/慎用药,例如以下几种: 1、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18岁以下儿童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致骨关节病变,特别是负重骨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 2、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6 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6岁以上慎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存在明显的耳毒性和肾毒性,有可能...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aRaXp271593396139737090
3.浅谈儿童用药原则及一些注意事项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 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作用也都不健全。因此,儿童用药时应遵 循能口服就不打针,能外用就不内服,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给药,能只用一种药尽量不再加另一种药的原则,尤其是新生儿,以防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http://www.hcfybj.cn/nd.jsp?id=295
1.成人药能给儿童服用吗?药品知识孩子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因为他们的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还在发育中,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用药时不能将成人药“小儿减半”服用。 成年人服药后,很多药物成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伤害到大脑,而孩子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某些药物成分会经过血脑屏障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伤害。因此,一定要让孩子吃儿童剂型的药物...https://www.lg.gov.cn/zwfw/zdfw/yl/fwsm/ypyd/ypzs/content/post_10835465.html
2.儿童安全用药知多少因可能导致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6.如何应对儿童感冒?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哪些感冒药? 1)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由于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2)不能盲目选择感冒药。成人感冒药不能随意给儿童服用,如感冒通,会导致小儿血尿和肾功能损害;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婴幼儿惊厥,并可导致血小板减少...https://fjwsb.fjdaily.com/pad/con/202310/19/content_312963.html
3.专用药奇缺,儿童服成人药意外频发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书记、儿科教授何庆南建议,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科普力度,提升家长的健康素养和安全用药意识,让家长树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的原则,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特别是不要盲目给幼儿同时使用多种感冒药和复方感冒药。 专家还建议,制定规范的儿童用药安全标准,让医生开药有据可依。目前缺乏全国性的儿童...https://news.csu.edu.cn/info/1061/141286.htm
4.儿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儿童时期是各器官,功能发育完善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出等与成人存在差异,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家长和医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儿童用药的特点,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原则,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儿童用药原则:一是选择合理药物。使用药https://m.chunyuyisheng.com/m/topic/329784/
5.中药儿童用量标准.docx例如,如果成人用量为10g,儿童体重为30kg,成人体重为60kg,则儿童用量为5g。 2.年龄法 年龄法是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计算中药的用量。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发育阶段,用药的剂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幼儿,用药剂量会比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剂量逐渐增加。 3.辨证施治法 辨证施治法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也...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7516985.html
6.医疗儿童用药有哪些基本原则?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北省药学会联合发布十大“儿童安全用药指南”中指出,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应结合儿童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慎重选择药品。 药品选择应少而精,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不用两种或更多种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https://www.whb.cn/zhuzhan/yiliao/20181128/227228.html
7.CDE征求意见稿:《真实世界证据支持儿童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儿童药物研发遵循同样的原则,也需要通过适当的研究数据支持该药物在目标年龄阶段的儿童患者中合理用药信息。然而,与成人研究相比,设计和执行以儿童为受试者的临床研究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使得试验难以开展或进展缓慢,因此,按照传统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研究方法,严重影响了儿童药物的临床可及性以及获得足以评估儿童剂量合理性的...https://news.yaozh.com/archive/29972.html
8.安全用药指南: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三、常见儿童用药及安全用药注意事项 1.退烧药:在儿童发热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是最常选用的退热药品。安全起见,家长应挑选专为儿童配制的剂型,例如滴剂、悬浮液或是栓剂形式,规避使用成人用的片剂及胶囊。每24小时内,每项药物的服用频次不宜超过四次,以防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诸如消化道出血及肝肾功能损害。我...https://newspaper.hf365.com/hfrb/wap/content/202408/29/content_475733.html
9.儿童用药的安全指南儿童安全用药原则 1.谨慎选择用药品 安全用药的第一步便是便是选对药。宝宝生病不可马马虎虎地就选择成人用药,而是要用心选择儿童专用药。例如,如果给新生儿服用阿司匹林,会使新生儿胃里的黏膜缺损,对宝宝造成巨大的伤害;幼小的儿童盲目食用感冒通,就极易造成尿尿时出血;对于抗生素,12岁以下的儿童应该谨慎使用,或者禁...https://www.unjs.com/w/102339.html
10.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儿童保健(1)儿童选药要尽量选用儿童剂型,如无儿童剂型,不能擅作主张把成人药减量服用,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2)家长为儿童用药前,必须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品有效期。 (3)提倡“能口服不静滴”的原则,不要盲目静脉用药。 (4)是否使用抗菌药,必须遵医嘱。使用时在医生指导下足量、足疗程使用;不需要时,家长勿擅自使用...https://www.pybjy.com/pc/fwzx.asp?a=newsview&id=1529
11.儿童的合理用药用药知识5.小儿肾功能发育不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慢,可使毒性增加,儿童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成人较高。 二、儿童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正确诊断及选择合理药物、正确的给药方法(包括剂量、途径、给药时间),避免药物滥用、错用及重复使用。 https://www.fssdbjyy.com/index.php/zhongyaozhishi/2017/04-2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