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2年,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在潞安化工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彰显着厚重底色。常村煤矿广大干部员工在集团党政的指引带领下,奋发有为,善作善成,通过围绕“三体系一评估”运行,深化“精益=标准+改善”理念,推动“算账”文化与日常工作深度融合,促进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向班组延伸、向岗位下沉、向现场落地,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效水平持续升级进阶。
求策:盯准指标管控实现管理重塑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走好新时代的精益路,既要坚定方向目标点上突破,更要明确方法措施全面推行。
常村煤矿举旗定向,画出最大同心圆,按照战略、规划、计划、预算、管控以及绩效考核流程,进一步完善了体系建设,实现规范运行。
以全面预算贯通体系运行,从“业务、成本、效率”三个角度,分别构建底限、进取、挑战三梯进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通过指标管控、对标挖潜、价值实现“并列+递进”双运行,其结果与绩效评价、薪酬分配相挂钩,实现“全面预算、绩效考评、薪酬分配”一体化运行,促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各关键指标平稳提升。
为使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范围之内,制定了《易控成本指标压降责任分解表》,有了这本成本费用“明白账”,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各部门能够了解生产成本预算,及时把握生产状况、调整策略,使员工牢固树立成本责任意识。
强化过程监管和控制环节,通过定期分类分析,动态掌握各专业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实施滚动预算,让预算更契合矿井发展目标。
在经营业绩考核中,严格考核兑现,以结果论英雄。加大考核力度,奖优罚劣,确保“指标、考核、奖惩”三个到位,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激发员工工作生产积极性。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有效推动“算账”文化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由“强制执行”向“自觉行动”转变、由“局部量变”向“整体质变”转变,为迈向更高一级的管理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求法:精准对标挖潜效益日益显现
经过“精耕细作”,“算账”文化的种子已然播撒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让这个“武器”更加精锐,还需要通过对标挖潜、苦练内功来确保优势发展的项目和企业“效益彰显”。
常村煤矿锚定标杆引领新目标,高起点上再跃起,狠下绣花功夫,全面对标攻坚,全矿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量稳中有升,吨煤生产综合能耗不断下降,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面资源回收率持续提高。
通过构建动态、开放、闭合的对标提升管理体系,全方位推动矿井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本着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制定了《对标挖潜行动方案》,形成了矿、科、队“三层级”对标和先进、标准、历史“三维度”对标的宏观架构。对标先进,对外,先后赴成庄、新元煤矿等对标,查找不足,获取经验,对内,展开项目竞赛,重点帮扶,共同进步;对标标准,对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学标准、用标准,夯实根基;对标历史,明确该矿2022年-2024年营收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经营指标梯进目标。在内外透视、纵横比较中,常村煤矿形成了诸多对标项目。针对每个项目,摸清现状,明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分解部门责任,跟踪落实情况,把对标压力转变为赶超动力,以一个个项目的稳步推进,叠加成矿井知笃行不怠的前进脚步。
求实:聚力价值创造推动稳健发展
企业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价值成就你我”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指明了奋斗方向,注入了强劲活力。常村煤矿将深入践行“价值成就你我”作为重点任务进行全力推进,全矿上下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投身于实践,培育了浓厚的理念土壤,“价值之花”绽放光彩。
从生产单位到后勤队组、从干部到员工、从源头到过程,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在价值观念植入每个员工心中后,广大干部员工不仅是在费用上“讲价值”,还通过“提质增效、减员提效、创新创效”等方面“创价值”。
为实现自身综合精益效益最大化,队组开始计算“投入产出账”。综掘一(2)队先试先行,通过月初下达进尺预算,并将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为每一笔消耗、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工都测算了定额,认领了指标。各个班组围绕利润最大化目标,通过优化人员配置、节省材料浪费、日常维护设备等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抽采队深耕精益管理。通过从“思想、制度、行动”三个方面深入打造精益示范团队。思想上,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拓自己的精益之路,让精益思想深深植入员工心中。制度上,通过工资融合,细则融合,日常收购融合。行动上,鼓励员工立足现场、建言献策,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同时,成立了多个党员精益帮扶小组,形成特色党建工作机制,提升和发挥了精益示范团队的引领作用。去年12月,抽采队党支部喜获省属企业“标杆党(总)支部”荣誉称号。
2022年,常村煤矿精益改善项目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矿层面精益改善项目质量大幅提升,紧紧围绕QCDS(即“质量、效率、成本及安全”)为中心,对于不聚焦价值创造、不涉及资源匹配的,按微改善项目实施。项目评审更加专业、规范,在矿、系统、科队三级评审的基础上,设立精益评审专家组,专班负责立项和验收的评审工作。项目管理日趋科学、合理,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施行管理、实施、评价三线分权,实现了科学组织、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