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对于城市而言,此刻既是全年工作收官冲刺之时,也是新一年工作谋篇蓄势之际。
2023年12月28日,中共淮安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作市委工作报告。会议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同时,重点部署2024年主要任务,率先吹响了新年奋进的号角。
一场关键节点的重要会议
党代会的召开,一向是地方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要事。而岁末年初这一关键“节点”亦是谋准谋深谋实明年工作的重要“考点”。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政策基调更加积极,进一步彰显了中央应变局稳增长、促改革抓创新的信心决心。
本次淮安党代会总结了2023年工作情况,围绕做好2024年工作进行系统性部署。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实践提出新的要求。
当下,淮安区位条件加速改善的拉动效应、重特大产业项目接续突破的支撑效应、各级干部勇于争先作为的雁群效应正不断聚合叠加。
面对新的起点,淮安正紧扣冲刺收官关键节点,召开关键会议,明确方向、把握航向,传递着这座城市勇于向上攀登的决心。
一份砥砺奋进的亮眼成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复盘淮安的202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全省第三、预计全年增长7.5%左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提质。11个百亿级在建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其中8个首期竣工,新签约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2个,省市重大项目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淮安改革创新、产业转型的累累硕果。
2023年以来,淮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被住建部推广,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全省第一,获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数量再创新高。“7+3”先进制造业集群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80%,“新三样”产业产值增长超50%,开工“智改数转”项目505个,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户,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3人、实现历史性突破。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之所望,政之所向。1-11月淮安城镇新增就业5.98万人、失业再就业3.6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走在全省前列。“五优化五提升”十大类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以县中振兴引领基础教育提升、14所重点县域高中一本达线率平均增长9.6%,“问题楼盘”处置、“超期过渡安置”攻坚累计惠及群众10.3万户。淮安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一幅幅鲜活的民生图景点亮幸福、温暖人心。
一声聚力攻坚的冲锋号角
历史的洪流,在时序更替中奔腾;发展的航船,在奋楫争先中前行。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淮安在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全面展开之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
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面对更好展示“象征意义”需要呈现的标志性引领性成果,面对发展赛道上的各种障碍制约,淮安必须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出“创新招”。
对此,史志军强调,深化改革创新,必须聚焦发展定位,切实建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交通枢纽、绿色生态、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支撑,加快建设群众自豪、外界认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聚焦形势任务,坚持以“稳”提升“进”的预期、以“进”扩大“稳”的底盘、以“立”带动“破”的进程,为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上升性,在把好节奏中争取更大主动;必须聚焦重点矛盾,重点解决好空间要素足不足、发展载体强不强、环境治理系统性够不够、县中振兴基础牢不牢、干部会不会干等五个方面问题,在加速攻坚中争取更大主动。
吹响加压奋进的“冲锋号”,不止在表态,更重在行动。淮安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设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任务,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百舸争流中,惟改革创新者胜;千帆竞发时,惟攀高比强者成。
可以预见,淮安在未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会少,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各种利好因素正在不断集聚。只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压奋进,就一定能够应挑战、解难题,开好局、起好步,就能够扛重担、挑大梁,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的展现“淮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