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资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超过50%。临床以慢性疼痛和四肢袜套样改变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汇总DPN的发病机制、分型及治疗等,以望为临床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DPN与氧化应激(OS)反应关系密切,OS是由于人体衰老或者病变,导致了氧化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失衡,从而产生了过多的机体活性氧(ROS)。ROS及二酰基甘油(DAG)能够激活蛋白激酶C(PKC)途径。PKC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G(PKG)共同构成,它不仅是神经因子信号传导的主要媒介,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转化等生理过程,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DAG-PKC通路通过调控一氧化氮(NO)产生,引起外周血管功能障碍,进而促进DPN进展。

具有调节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免疫机制在DPN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参与了免疫介导的炎症负向调控机制,使周围神经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增加,对神经膜细胞有毒性,可诱导其细胞凋亡。小胶质细胞占人脑中所有细胞的10%~15%,是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识别、隔离和处理抗原产生先天性免疫应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两种功能作用不同的形态,当损伤因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发生改变,可使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极化,并通过不断释放神经调节剂和神经肽,参与DPN的痛觉过敏,引起DPN。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4种分型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DSPN。

DSPN对神经的损害呈现轴突长度依赖型,即神经的轴突越长越易受损。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而胫神经和腓深神经是坐骨神经的远端分支,故胫神经和腓深神经是DSPN最易、最早受累的神经之一。

25%的DSPN以疼痛为首发症状,早期表现为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早期即有腱反射减退,但早期肌无力和肌萎缩并不明显。

该类型又称糖尿病性肌萎缩或痛性肌萎缩,较少见,约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1%,通常急性/亚急性起病,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神经丛分布区,表现为支配区内的疼痛/感觉障碍,继而肌肉无力和萎缩,下肢近端为主,可单侧或双侧受累,对免疫治疗有反应。

糖尿病累及颅神经,按照频率依次为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通常急性起病,其中伴有眶周疼痛的不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瞳孔保留),有时与痛性眼肌麻痹很难鉴别,痛性眼肌麻痹是海绵窦/眶尖/眶上裂的非特性炎症,若实在难以鉴别,在腰穿排除感染,以及加强控制血糖的前提下,可以给予激素诊断性治疗。

至于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最先受累),以及重症肌无力引起的眼外肌的无力(晨轻暮重)则相对容易鉴别。

糖尿病累及脊神经,以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最为常见,受嵌压部位更易受累(如腕管、肘管、腓骨小头),表现为支配区的疼痛、感觉减退和肌无力。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常常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可以胃肠道症状、性功能减退、排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排汗异常、静息时心动过速等。

糖尿病患者就医检查时,可通过以下几个检查来进一步判断确认。

●如果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及神经病变的症状,以下5项查体中有1项异常(阳性)或2项以上异常(阳性)伴有或不伴有临床表现,即可做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进一步完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如显示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更能支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

●但如果患者出现麻木等周围神经病变,且病情进展迅速、病变部位不对称,运动功能损伤(如走路不稳、易跌倒)明显重于感觉功能损伤等情况时,此时则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椎、腰椎疾病等。

慢性高血糖是DPN发病的主要因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临床上常用的血糖指标,反映了患者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血糖控制情况,在HbA1c水平相似的患者之间,血糖波动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且前瞻性研究表明,仅严格控制HbA1c并不能显著降低患者在随后六年中DPN的发生率,而控制血糖波动可能是改善这一状况的关键所在。

DPN的并发症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疼痛和感觉异常,其中最严重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率为10%~26%。疼痛性DPN的治疗除了改善血糖控制和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外,还侧重于治疗疾病症状。更多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辣椒素应用于缓解症状,必要时应添加麻醉性镇痛药。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是最常用的缓解DPN症状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肢体血运重建术、周围神经减压术及神经调控手术等新技术,为改善周围神经供血和缓解疼痛提供了新的思路。周围神经减压术可以使神经松弛、使被卡压神经的解剖结构得到解除,包括腱膜、韧带和骨组织。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微创和可逆的神经调节技术,即在合理的参数范围内将电极植入到人体内,并产生电流,通过对神经传导进行干预,从而达到对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

THE END
1.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表现重叠,多数DIC的判断需有实验指标的支持;DIC的多种检查项目不具备高度特异性,检查结果需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动态观察十分重要;鉴于DIC的危重性,对实验室检查要求简单实用,先易后难,超过90%的患者可通过血小板计数、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3P试验及D-二聚体...https://ccdas.pmphai.com/appdisease/toPcDetail?knowledgeLibPrefix=disease&id=11535
2.临床医学综合:血液系统学习资料(题库版)考试题库D.Ham试验(+) E.红细胞沉降率增高 点击查看答案 45、配伍题 属于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属于抗凝异常的实验室检查的是() A.血vWF测定 B.PF3有效性测定 C.血栓素B2测定 D.血PC测定 E.血D二聚体测定 点击查看答案 46、单项选择题 患者男,22岁。发热、头晕、视物模糊2周。血常规示Hb69g/L,WBC15...http://www.91exam.org/exam/87-1080/1080922.html
3.重症感染前dic诊断与治疗2讲座.ppt进行性下降对诊断DIC更有价值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 D-二聚体对诊断DIC更具特异性 外伤、近期手术或静脉血栓栓塞时两者均会升高 不宜作为单独诊断DIC的指标 DIC实验室指标的价值及意义 PT和APTT 大约50%DIC患者PT和APTT正常或缩短 PT和APTT正常并不能排除凝血系统的激活 纤维蛋白原(Fbg) 敏感性低...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9/0101/8030060005001143.shtm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misanxingxueguanneiningxue,中医疾病大全...碎片d-二聚体 降低 增加 无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明显缩短 正常或缩短 一般正常 纤维蛋白原定量 减低 正常或减低 正常或增加 因子v 减少 减少 正常或减少 因子Ⅷ 正常或稍降低 降低 正常或增加 治疗 纤溶抑制剂有效 肝素有效 补充凝血因子有暂效 【治疗】 一、去除病因 只有去除和控制病因,dic才可能治愈。 二、...http://ecao.mp.g3user.com/ji/187625
1.D这些问题,几乎每天都会在医院的各个科室里上演。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医生,我深知D-二聚体检测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张阿姨,65岁,半夜突然感觉胸闷气短,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值班医生给她查了D-二聚体,结果显示明显升高。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肺栓塞,及时进行了抗凝治疗,最终转危为安。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P0DFL705566Z5Q.html
2.病理与病理生理学3关于钙超载对神经细胞的影响理解错误的是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11.DIC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 A.凝固性增高 B.凝固性降低 C.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D.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凝固性无明显变化 12.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是因为() 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801451
3.D二聚体,一个充满故事与情节的指标!2. 先兆子痫是妊娠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与蛋白尿,并容易进展为子痫、HELPP(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综合征)或DIC。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凝血活化与纤溶增强,导致微血管血栓与D-二聚体增高。有研究报告,D二聚体在正常妊娠组平均为545 ug/L,先兆子痫组为2090 ug/L,在妊娠Ⅲ期变化最为明显。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218610e4326e
4.[转载]体检指标:肿瘤标志物详解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等测定的临床意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https://www.douban.com/note/795758244/
5.D因此, 高脂血症患者纤溶系统活性受到抑制, 血浆D-二聚体水平偏低, 易造成假阴性。也有报道, 饮酒者较不饮酒者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升高[4]。 1.3 药物 尿激酶、链激酶、葡激酶和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t-PA) 等能直接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促使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增强;口服避孕药和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z67hgn6.html
6.生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E) 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 23. 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 )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 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 (C)纤溶过程增加 (D) 溶血性贫血 (E)凝血功能失常 24、下面哪种基因的激活能抑制凋亡 ( ) (A) 野生型p53 (B)Bcl-2 (C)Fas (D)ICE (E)Bax ...https://www.ruiwen.com/shiti/1454408.html
7.失代偿型DIC时,以下正确的是以下关于新生儿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有 A. 病死率高 B. 发病率高 C. 适应能力差 D. 器官发育完善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新生儿窒息复苏时,如何进行气管插管内加压给氧? A. 开始瞬间给氧压力10-22mmHg B. 逐渐减到12-15mmHg C. 压力不可过大,以防肺泡破裂 D. 一般维持呼吸20次/分钟 查看完整...https://www.shuashuati.com/ti/337bf19569b740a8ba9b49f089317dcf.html?fm=bd41d2a555a1bb459e03f59aff41c0568b
8.生化检验临床意义D-Dimer(D-二聚体) 参考值:0~0.5 ug/mL 临床意义:D-二聚体>0.5 mg/L作为诊断DIC的标准,其阳性率为96%,特异性在97%。反应体内凝血酶和纤溶活性时,以D-二聚体最为理想,较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当D-二聚体<0.2 mg/L可完全排除深部静脉栓塞(DVT),但不能作为DVT...https://www.smuszh.com/zh/xwdt/yydt/a_100664.html
9.小儿支原体感染性疾病(4)D-二聚体: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体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5494531363.html
10.2015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冲刺试题库第八套D 大隐静脉 E 上肢静脉 46、患者女性,8岁,产后3天,高热,血压70/40mmHg,恶露奇臭,四肢及躯干皮肤呈大片状瘀斑,既往无肝炎及出血病史。血红蛋白 90g/L,白细胞4.0×109/L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为30×109/LPT秒(对照13秒),APTT65秒(对照45秒),3P(十),血 FDP190mg/L,纤维蛋白原测定1g/LD-二聚体(++)出...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5-4/201504271032325910.html
11.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二)按DIC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浆凝血因子与血小板不断消耗,但是骨髓和肝可通过增加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的生成而起代偿作用。此时肝脏生成纤维蛋白原的能力可增加5倍,骨髓生成血小板的功能可增国10倍,因此根据凝血物质的消耗与代偿性生成增多之间的对经关系。可将DIC分为...http://yaoli.henu.edu.cn/info/1124/1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