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能同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DIC的是()。
A.羊水栓塞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广泛创伤
D.大型手术
E.严重感染
36鉴别严重肝病出血与DIC出血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
B.AT-Ⅲ含量及活性
C.血浆FⅧ:C活性
D.纤溶酶原
E.纤维蛋白原
55女,25岁。足月妊娠,因前置胎盘发生DIC,阴道大出血入院。查体:T35℃,P130次/分,R25次/分,BP90/40mmHg。实验室检查:Hb55g/L,PLT20×109/L,血纤维蛋白原1.6g/L。不正确的输血处理措施是()。
A.新鲜冰冻血浆
B.浓缩血小板
C.普通冰冻血浆
D.冷沉淀
E.悬浮红细胞
41DIC早期的常见表现是
A.出血
B.贫血
C.低血压
D.休克
E.皮肤瘀点或紫斑
23急性DIC高凝期应激时应用()。
A.凝血因子
B.止血药
C.肝素
D.阿司匹林
E.抗纤溶液
1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防措施不包括()。
A.加强饮食指导
B.积极治疗原发病
C.消除各种诱因
D.检测实验室检查结果
E.及早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
100DIC消耗性低凝期出现()。
A.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
B.皮肤、注射部位出血
C.严重出血、渗血、休克
D.ECG示T波高尖
E.呼吸困难
99DIC高凝期出现()。
98DIC纤溶期出现()。
86DI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氮质血症
B.呼吸性酸中毒
C.全身广泛性出血
D.进行性呼吸困难
E.低氧血症
58对DIC患者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时,首选的药物是
A.肝素
B.双嘧达莫
C.链激酶
D.尿激酶
E.阿司匹林
35预防DIC的关键措施错误的是
A.积极地治疗原发病
B.消除DIC的各种诱发因素
C.及早地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
D.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
E.及早补充凝血因子
73正确治疗DIC的方案是
A.DIC患者不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
B.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晚效果越好
C.DIC一旦发生,应及时控制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
D.在DIC早期,单独使用肝素,则有加重出血的危险
E.DIC早期抗凝可使用鱼精蛋白
85休克DIC期的主要病理改变是
A.微血栓形成
B.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
C.内脏出血
D.器官衰竭
E.器官功能障碍
2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共同的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肺不张
C、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D、肺淤血水肿
E、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
1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本发病环节是
B、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C、急性肺不张
D、急性肺淤血水肿
E、支气管痉挛
10.导致DIC发病的共同环节是
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B、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C、凝血因子Ⅶ的激活
D、凝血酶生成增加
E、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15.D-二聚体检查是反映原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可用于DIC的诊断。
A、正确
B、错误
1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的是()
A、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B、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C、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的血栓形成
D、小动脉和小静脉内均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E、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的血栓形成
80.典型羊水栓塞病人,临床依次经过哪个阶段()
A、心衰期、出血期、DIC期
B、出血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期、休克期
C、心肺功能衰竭和休克、DIC引起的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期
D、出血期、心衰期、DIC期
E、DIC期、出血期、心衰期
134.PLC输出点类型的有主要()。
A、继电器
B、可控硅
C、晶体管
D、IC驱动电路
70.DIC病人发生出血的机制包括()
A、大量血小板被消耗
B、纤溶系统被抑制
C、各种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D、维生素K严重缺乏
E、大量FDP产生,它有抗凝作用
22.以下哪项不属于车道设备
A、称重数据控制箱
B、费额显示器
C、画面分割器
D、IC卡读写器
82.DIC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有()
C、各种凝因子大量消耗
E、大量FDP生,它有抗凝作用
19.DIC病人发生出血的机制有()
A、各种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继发性纤维系统被激活
C、大量血小板被消耗
12.大多数DIC患者最初表现为
A、休克
B、出血
C、贫血
D、器官功能障碍
E、以上都不是
内毒素通过下列哪些机制引起DIC?()
A.直接激活凝血因子ⅫB.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C.使白细胞释放凝血活酶D.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E.水解凝血因子Ⅻ和Ⅻa
DIC的最主要特征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B.纤溶过程亢进C.凝血功能紊乱D.凝血因子大量消耗E.严重出血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容易发生DIC的原因是?()
A.肝脏合成凝血物质减少B.损伤肝功能的某些病因激活凝血因子C.肝细胞大量坏死释出组织因子D.肝脏处理乳酸能力降低E.凝血因子灭活减少BCDE
DIC不可能引起下列哪项?()
A.急性肾功能衰竭B.华-佛综合征C.黄疸及肝功能障碍D.席汉综合征E.再生障碍性贫血
奎尼丁为()
A.非苷类强心药B.IA类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C.烷胺类抗心绞痛药D.IC类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检测)”方面的文献,最佳检索策略是()
A.检索项篇名检索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且检索项篇名检索词诊断B.检索项篇名检索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含DIC并且检索项篇名检索词诊断或含检测C.检索项篇名检索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含DIC并且检索项篇名检索词诊断或含检测D.检索项篇名检索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含DIC并且检索项篇名检索词诊断并含检测
符合DIC病理生理特点的是()
A.大量血小板聚集B.大量凝血因子被活化、被消耗C.凝血因子活性增加D.形成广泛性微血栓E.通过内激活途径发生继发性纤溶亢进
酸中毒促进DIC形成的机制有()
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B.血小板释放抗凝因子C.血小板释放促凝因子D.凝血因子活性增高E.肝素抗凝活性减低
在万方数据检索框中输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中相当于()。
A.andB.orC.notD.near
下列哪一型白血病最易并发DIC()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是因为()
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C.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B.休克C.MOFD.贫血E.以上都不对
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
A.代偿型DICB.失代偿型DICC.急性DIC早期D.慢性过度代偿型DICE.以上都不是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始动的直接原因?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组织因子入血C.血液高凝状态D.异物颗粒入血E.红细胞大量破坏
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是()
A.心源型休克B.失血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
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
A.心源性休克B.感染性休克C.失血性休克D.过敏性休克
提示休克已发展至DIC阶段的临床表现是()
A.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B.意识模糊C.呼吸微弱D.四肢厥冷E.少尿或无尿
88.治疗DIC时,若肝素用量过大而引起出血时,应选用何药解救()
A、氨甲苯酸
B、维生素5
C、鱼精蛋白
D、酚磺乙胺
E、肾上腺素
181.DIC是指()。
A、凝血功能障碍为基本特征的病理过程
B、凝血物质被大量消耗的疾病.
C、纤溶亢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D、血栓性疾病.
E、血液凝固性障碍为基本特征的病理过程
17.DIC早期可用
A、华法林
B、链激酶
C、肝素
D、维生素K
传输层最重要的两个协议是()
ATCP协议
BIP协议
CICMP协议
DICMG协议
由凝血因子XII启动凝血系统引起DIC最常见于
A外科大手术
B胎盘早期剥离
C中毒性贫血
D恶性肿瘤
E败血症
DIC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有下列表现
A血清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
B血游离血红蛋白减少
C尿胆红素阳性并外周血涂片有破碎细胞
D尿胆红素阴性并外周血涂片有破碎细胞
E骨髓检查提示幼红细胞减少
随着DIC的发生发展,其引起的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纤溶活性增高
C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D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E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
28岁产妇,阴道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下列疾病中不易发生因DIC导致的产后出血的是()
A.死胎滞留过久B.过期妊娠C.羊水栓塞D.重度妊高征E.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
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引起DIC发生()
A.流行性脑膜炎B.羊水栓塞C.挤压综合症D.恶性肿瘤
DIC导致休克的机制包括()
A.出血B.补体系统激活C.FDP形成D.儿茶酚胺增多BC
下列哪项是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
A.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B.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D.凝血因子X被激活E.直接激活凝血酶
在DIC中,凝血因子Ⅻa具有下列何种作用()
A.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网状内皮系统C.激活纤溶系统D.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D
急性白血病中最易合并的DIC的是()
A.M5B.M6C.M4D.M3
哪项对原发性纤溶亢进症与DIC的鉴别诊断有价值?()
A.FPA,原发性纤溶正常,DIC升高
B.PLT,原发性纤溶减低,DIC增多
C.D-二聚体,原发性纤溶降低,DIC升高
D.F1+2,原发性纤溶升高,DIC减少
E.SFMC,原发性纤溶升高,DIC降低
按照记录信息的格式,只读光盘可分为()类型。
A.CD-ROM
B.DVD-ROM
C.蓝光光盘
D.IC卡
E.M0
易发生DIC的自血病是
A.ALL-L[2.gif]
B.AMLM[3.gif]
C.AML-M[5.gif]
D.CMI-BC
E.AML-M[1.gif]
对于M[1.gif]正确的是
A.最易发生DIC及CNS白血病
B.CD19(+)、CD33(-)、HLA-DR(+)
C.NAP升高
D.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90%
E.Ph多阳性
对于AML-M1的描述正确的是
A骨髓增生活跃,原粒细胞占未分化细胞>90%
B最易发生DIC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Ph染色体多阳性
DNAP升髙
ECD19(+)CD33(-)HLA-DR(+)
DIC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白色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A.正确B.错误
DIC出血的机制,说法正确的是()
A.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B.继发性纤溶亢进C.FDP的形成D.与血管受损有关
下面()元件不能作为温度传感器的核心部件。
DIC患者在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
下列哪一项检查符合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DIC基本的病理特征是
下列诱发DIC最常见的病因为
关于该患者,错误的说法是()
下列急性白血病,发生DIC的是:()
产科易发生DIC的情况包括()
产科易发生DIC的情况包括
银行卡差错按照卡片介质可分为()差错和()差错。
根据职责分工,省公司政企客户部职责包括()?
ICT项目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优先使用()。
套现行为仅适用于()。
cosπ/6的值是()
1/2
√2/2
√3/2
某孕妇发生了DIC,即
A.0.5mg/kgB.1.0mg/kgC.1.5mg/kgD.2.0mg/kgE.2.5mg/kg
A.2B.8C.5D.4E.3
A.抗凝治疗B.替代疗法C.溶栓剂D.治疗原发病和诱发因素E.抗血小板聚集药的应用
A.瘤细胞栓塞B.脂肪栓塞C.羊水栓塞D.空气栓塞E.血栓栓塞
A.ALL-L3B.AML-MoC.CLLD.AML-M3E.CML
A.APTT延长B.Plt升高C.FDP增多D.PT延长E.DD阳性
A.出血B.休克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梗死E.肾功能不全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红白血病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早期出现出血倾向时,及时用凝血药物B.用肝素抗凝C.注意肝素过敏反应D.注意肝素过量引起出血E.肝素引起大出血时,用鱼精蛋白对抗
A.肝素用量不足B.有出血可能C.需加鱼精蛋白拮抗D.需用鱼精蛋白溶解剂E.用6-氨基己酸
A.计算机B.WWW浏览器C.调制解调器D.IC卡E.光驱
A.肝素B.华法林C.链激酶D.右旋糖酐E.以上都不是
DIC常出现于
A.细菌性痢疾B.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C.霍乱D.流行性出血热E.艾滋病(AIDS)
慢性DIC
A.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改变
B.无DIC临床表现
C.常见于肿瘤转移、白血病或死胎滞留,症状可在数周出现
D.起病急,出血、休克明显
E.出血不严重,高凝状态明显,病程长
急性DIC
DIC最长发生于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粘-单核细胞白血病
E.急性核细胞白血病
引起DIC常见的原因是
A:严重创伤B:恶性肿瘤C:休克D:感染E: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血小板被激活及其引起DIC的机制是什么?
试述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为何易诱发DIC
简述DIC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
DIC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代偿型DIC(名词解释)
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等产科并发症易发生DIC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XII的激活
B.血小板因子3(PF3)的释放
C.红细胞素的释放
D.大量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入血
E.以上都不是
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ShartzmanGSR)的发生,说明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
A.机体的高凝状态
B.纤溶系统过度抑制
C.微循环障碍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
E.肝功能严重障碍
影响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
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
C.妊娠末期易发生DIC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
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
产科领域容易导致DIC的疾病是
A.胎盘早期剥离和羊水栓塞
B.双胎
C.妊娠合并心脏病
D.前置胎盘
E.羊水过多
DIC首选抗凝疗法是
A.复方丹参注射液
B.双嘧达莫
C.阿司匹林
D.肝素
E.低分子右旋糖酐
DIC的最常见临床表现是
A.低血压
B.出血
C.休克
D.微循环障碍
E.栓塞
DIC发病的诱因中以下哪项最多见
A.病理产科
B.恶性肿瘤
C.感染性疾病
D.外伤
E.休克
A.ADP和磷脂
B.凝血因子Ⅻ和凝血因子V
C.组织因子
D.纤溶酶和激肽释放酶
E.5-HT和TXA2
DIC导致的贫血主要由于
A.机体铁元素代谢障碍
B.大量失血
C.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
D.红细胞受到机械损伤、溶血
导致DIC时器官功能障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微血栓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B.出血
C.严重感染
D.炎性因子大量释放
DIC患者出血最重要的原因是
A.纤溶活性降低
B.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C.血小板生成减少
D.凝血物质被大量消耗
产科DIC的一般处理原则是()
A、去除病因
B、抗凝治疗
C、支持治疗
D、补充血液成分
A纤维蛋白原减少
B凝血酶减少
C血小板减少
D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E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
A呼吸衰竭
B心力衰竭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希恩综合征
A微血栓形成
B出血
C心肌受损
D血管通透性增加
A防治原发病
B使用收缩血管药物
C改善微循环
D建立新的凝血、抗凝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
A细菌感染
B恶性肿瘤转移
C严重挤压伤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Ⅲ
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E以上都对
A.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B.大量微血栓形成
C.纤溶亢进
D.凝血功能障碍
E.凝血酶增多
C白细胞计数
D红细胞计数
E血细胞比容
A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
C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
D3P试验阳性
E止血困难
AHb降低
B纤维蛋白原增加
C血小板数量正常
D血小板数量动态减少
E血小板数量增加
A球形红细胞
B点彩红细胞
C靶形红细胞
D锯齿状红细胞
E红细胞碎片
A血小板生成减少
B血小板消耗过多
C血小板破坏增多
D血小板稀释
E以上都不是
A血小板增加
B纤维蛋白原降低
CPT缩短
D3P试验(+)
EHb降低
A脑血管内DIC及脑水肿
B胆栓形成
C有肝外病变如肾小球肾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
D肝脂肪变
E肝细胞高度浊肿,大片坏死
C血沉增快
APT缩短
B血小板增多
C纤维蛋白原降低
E血红蛋白下降
A起病急,出血、休克明显
B无DIC临床表现
C常见于肿瘤转移、白血病等,症状可持续数周
D实验室无明显异常
E出血不明显,高凝状态明显,病程长
ATT延长
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C3P试验阳性
D血小板减少
E纤维蛋白原下降
案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因各种原因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造成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消耗,临床出现出血和血管内血栓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有关DIC,错误的概念是()A严重创伤可引起DIC
B严重感染可引起DIC
C肝素可以抑制微血栓进一步形成
D肝素可以溶解血栓
E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疏通微循环
男,30岁,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化疗时突发DIC.下列检查结果哪项是不符合的()A血小板数明显减少
B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
C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D血纤维蛋白肽(FPA)水平下降
E3P试验(+)
A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g/L
CD-二聚体阳性
D纤溶酶原含量和活性增高
E血浆因子ⅧC低于50%(肝病必备)
DIC应用肝素治疗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AT-Ⅲ的含量
B中和血小板3因子
C增加AT-Ⅱ的含量
D抑制凝血活酶、凝血酶的形成
E增加Ⅷ因子活性
男,30岁,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化疗时突发DIC,下列检查结果哪项是不符合的()A血小板数明显减少
最容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是()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用APTF监测DIC患者肝素抗凝治疗,其延长多少为肝素治疗的最佳剂量()A10%~40%
B40%~60%
C60%~100%
D100%~140%
E140%~180%
A早期忌用抗纤溶治疗
B低凝期可与肝素一起小剂量使用抗纤溶治疗
C继发纤溶亢进时可单用抗纤溶治疗
D高凝血状态下出血症状明显的,应立即输新鲜血
E抑肽酶适于DIC中、后期
下列哪项因素是DIC患者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A纤维蛋白原减少
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B血小板消耗过度
D血小板分布异常
7.患者,女,35岁。胎盘早剥引发DIC,其不可能出现休克。()
√、对
x、错
下述不是DIC的病因()
A.细菌感染B.恶性肿瘤转移C.严重挤压伤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白血病
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触发凝血系统,导致DIC,不符合的是()
A.细菌B.持续的缺氧C.胰蛋白酶D.抗原抗体复合物E.内毒素
妊娠末期妇女胎盘早剥或羊水栓塞易发生DIC可能机制,错误的是()
A.妊娠末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B.胎盘早期剥离可使损伤的蜕膜中的TF释放人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