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表明,肝衰竭患者血液循环中有纤维蛋白细丝,尸检时发现多个脏器存在微血栓,认为肝衰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DIC。但肝病并发DIC的发生率尚有争议。有学者报道肝功能衰竭并发DIC可达23.5%-41%。国内报道重肝并发DIC的发生率约为8.8%-16%,最高41%,最低2.8%。
二、肝病并发DIC的机制
目前肝病并发DIC的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可能性:
1.病毒或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损伤血管内皮或病毒直接作用于因子XII,激活内源凝血系统。
2.肝细胞大量坏死使大量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进入血浆,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3.肝功能衰竭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影响,从而使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其他促凝血活性物质的清除减弱。
4.肝功能衰竭时,尤其FHF时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为58-100%,内毒素可直接激活因子XII并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以及微血栓形成。
另外,由于肝功能衰竭,活化的凝血因子持续存在于血循环中,可能成为血管内凝血的因素之一。此外,ATIII合成的减少也可能启动血管内凝血,结果消耗ATIII,使ATIII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三、肝病并发DIC的临床特点。肝病并发DIC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
1.严重而多发性出血。
2.不能用肝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3.广泛性皮肤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或原因不明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4.抗凝治疗有效。
四.肝病并发DIC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1.筛选实验:
(1)血小板计数(PLT)及功能检测
PLT<5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功能进一步减低。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肝病并发DIC时75%患者FIB<1.5g/L,45%患者FIB<1.0g/L,或进行性下降。
肝病并发DIC时PT>25秒或动态变化,延长率为95-100%;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延长率为86-95%。
2.分类实验:
(1)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抗原检查
肝病并发DIC时,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由于合成减少和(或)消耗增多而进一步减低。FVII:C、FV:C、FVIII:C常低于30%,此时,FVIII:C降低,VWF:AG明显增高,故VWF:AG/FVIII:C比值更加增高,这是诊断肝病DIC的重要指标之一。
(2)纤溶活性检查
I.纤溶酶原(PLG)检查
肝病DIC时,PLG100%降低,PLG:AG常低于0.6g/L,PLG:A常低于25%。
I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查
FDP是纤溶活性的筛选试验之一,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总水平。FDP含量常大于60mg/L,其阳性率大于90%。
TT延长率为85-98%。
(3)特异试验
I.纤维蛋白肽A(FPA)检测
FPA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A片段,是反映凝血活性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肝病并发DIC时,血和尿FPA含量明显增高,其阳性率为95-98%。
II.D-二聚体检测
D-DIMER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产物之一,它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正常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250ug/L。肝功能衰竭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ug/L,对预测DIC有较高价值。且按DIC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可正常,故可作为DIC患者追踪病情,考核疗效的指标。
肝病并发DIC时D-二聚体水平100%升高,其特异性较FDP为高。
III.凝血酶原片段1+2(F1+2)检测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酶水解凝血酶原后产生的273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其含量增高代表Fxa增高和FII的被活化。肝病并发DIC时血浆F1+2水平是正常人的3-5倍,阳性率高达97%。
IV.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V.PAP或PIC:纤溶酶-a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是纤溶酶与a2抗纤溶酶形成的复合物,血浆含量升高反映纤溶活性的增强。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对肝病并发DIC的诊断价值。
五、肝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病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为:
(1)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下列二项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B-TG,PF4,TXB2,P-选择素。
(2)FIB<1.0g/L或进行性下降。
(3)血浆FVIII:C<50%(必备)
(4)PT延长5秒以上或进行性变化。
(5)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60mg/L,或D-二聚体升高(阳性)。
(6)血浆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FPA,F1+2,TAT,SFMC)水平升高。
六、肝病并发DIC的分子学实验室指标评价
对于肝病并发DIC及其实验室指标,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但是,对于肝病炎并发DIC具有诊断价值的分子学实验室指标,尤其是这些指标的联合应用,各家的报道和观点不尽一致。
1、D-D的诊断价值
3P试验是早年确诊DIC的指标,但是敏感性较低,假阴性和假阳性较多,国内外学者均建议用敏感性强.特异性较高.而且方法简单.快速的FDP和D-DIMER检测来取代3P试验。从方法学上讲,3P试验的敏感度在纤维蛋白单体(FM)为50ug/ml以上时才可阳性。D-DIMER检测中定性及半定量普遍采用快速而简单的胶乳凝集法,而快速ELISA检测只需要30分钟即可定量报告。FDP时目前最敏感的纤溶活性增强指标,一般以胶乳凝集法作为筛选试验,对可疑病例再进行ELISA法检测(7)。颜存粮等(8)认为FDP的价值主要在于选择较低水平的界值作为DIC的筛选指标,而D-二聚体的价值主要在于选择较高水平的界值作为DIC的确诊指标。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D-D对于肝病并发DIC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2,3,4,6,7,8,9,11,12,13,14)。但是亦有报道高水平的D-D并不能预测DIC的发生,只是可能使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15)。关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D的增高到底源于重肝本身的凝血异常,还是存在隐匿型的DIC,亦或诊断DIC的存在,目前尚存在不一致的报道,没有明确而完整的定论,与临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尚需要积累更多资料。
2、VIII:C的鉴别价值
但是,当肝功能衰竭并发DIC时,VIII因子被大量消耗而使血浆中VIII:C明显减低。因此,VIII:C降低可以作为肝病并发DIC的一个重要的鉴别指标。我国将VIII:C《50%作为诊断肝病并发DIC的必备指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VIII:C减低是在肝病并发DIC后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后所致,而对DIC早期高凝状态及凝血酶生成无鉴别价值。
3、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的早期诊断价值
国内外报道的常用的DIC早期分子标志物有FPA、F1+2、SFM、TAT、PAP、TpP。
分子标志物F1+2、,FPA和TAT是反应凝血活性亢进和血栓形成倾向的早期指标。其中,F1+2的浓度直接反映凝血酶生成的全量,而FPA和TAT反映凝血酶生成的一部分。因此,F1+2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最敏感指标。这些分子标志物在早期DIC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7)。张燕等通过动态观察发现:DIC早期时常规实验室检查正常而TAT,F1+2,D-二聚体检测明显异常,他们认为TAT,F1+2,D-二聚体这些分子标志物能早期诊断DIC。颜存粮等通过复杂的统计学评价认为:早期确诊DIC并指导相应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因此选择DIC早期发生的标志物如SFM、TAT、PAP、F1+2、FPA等更有效;而依靠临床表现和DIC晚期发生的实验室证据如PLT、PT、APTT、FIB等效果欠佳。袁宏等报道同时观察D-D和TpP两项指标,尤其是TpP出现早且特异性高,对DIC有早期诊断价值。
对于肝衰竭并发DIC,IwabuchiS,TakatoriM等报道:通过PAP(PIC)和D-DIMER联合检测能够鉴别止凝血异常是来自并发的DIC还是来自肝脏本身缺陷。PAP水平检测与PLG和A2-PI不同,很少受肝功能影响。因此PAP与FPA、F1+2、TAT同时检测,对肝病并发DIC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肝衰竭本身的凝血和纤溶异常增加了与DIC的鉴别难度。DIC的一般筛选试验(PT,APTT,TT,FIB,PLG,PLT等)对肝病并发DIC的诊断效果欠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临床上出现用肝病本身不能解释的止凝血异常表现,有特异性的DIC早期分子标志物(D-D,SPA,F1+2,SFM,TAT,PAP等)支持,必备的凝血因子VIII:C《50%的鉴别,无疑使肝病并发DIC的早期诊断和确诊率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临床上对这些危重患者的诊治和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