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如何培养有思想、有品德、有文化、有专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是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挖掘学科专业美德、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培养方向下,如何挖掘生物化学知识中的家国情怀、科学素养、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美德、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讲授中?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肇庆学院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团队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首先,主讲教师担负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责任,回归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本真,既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承担德育使命。其次,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思政教学方式,将美德教育、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专业知识中,形成感悟内化于心的体验式教育。最后,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围绕课程思政定位,通过学科发展历史、科学家故事、生化理论知识、社会热点事件等知识内容,挖掘德育、思政元素。并通过学科专业知识为载体,将上述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到理论、实践课堂教与学中,最终实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效果。
2.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定位
《食品生物化学》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考试课程,其中理论课程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该课程主要介绍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学习大分子物质的主要代谢途径、调控及相互联系,掌握蛋白质、核酸、糖等重要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技术的原理及方法,了解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其营养质量和感观质量的变化,理解食品各营养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规律。
3.理论课程思政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知识蕴含丰富的美德、思政元素。在学科发展历史、科学家故事、生化理论知识中可挖掘知识中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和知识讲授有机结合,融入到理论课堂教学中。
1.在绪论章节的“生物化学发展史”知识点时,引入该学科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和研究项目。如我国生化奠基人王应睐先生,谢绝了英国剑桥大学教职,毅然返回祖国,参加战后建设[2];“蛋白质变性学说”提出者吴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筹建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为中国临床生物化学奠定基础[3]。通过上述科学家的故事,向学生传递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政元素。在介绍蛋白质人工合成历史时,强调我国在1956年就率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4],取得世界领先的重要科技成果。在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4]。通过这些重大成果介绍,进一步重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2.在讲授酶作用机制时,介绍全酶包括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单独酶蛋白或辅助因子并没有活性,不能催化酶促反应,只有当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体现出活性。另外酶的活性中心包括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等多个基团协同作用,才能发挥酶催化的高效性。在上述知识讲授,引导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要待人宽厚包容、团队间要相互协作,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在介绍DNA结构知识点时,导入DNA双链螺旋结构发现者Watson和Crick的成功,是基于Franklin的DNA晶体衍射图,以及Chargaff法则的基础上发现。可融入引用牛顿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德育元素,以及启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需要继承、积累、合作等科学素养元素。
4.实验课程思政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专业课程,包括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课程中,融入学术诚信、团队意识、生命伦理等科学素养元素,通过言传身教、求真务实的科学实验态度,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1.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是培养求真务实、严谨诚信等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通过介绍“韩春雨基因编辑”事件[5],引导学生建立严谨务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记录实验日志,严禁伪造或修改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学生践行“诚信、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时,引入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6],通过凯氏定氮法原理和实验步骤介绍,分析“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法律意识和科学素养,要“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不要为了利益而违法乱纪。
2.将实验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保健误区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求真求善、敢于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如从鱼翅、燕窝、熊掌的营养价值讨论入手,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作为大分子的不完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远不如猪肉和牛肉[4][7]。通过上述讨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通过对“酸碱体质轮”、“核酸保健品”等观点讨论分析,引入人体血液的pH值是基本恒定的,不因食物摄入而改变来批判人体“酸碱体质轮”的伪科学性[8]。从核酸代谢角度揭示食物或保健品中的核酸很难被直接利用,揭示核酸保健品的部分伪科学功能[4][9]。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生物化学问题,激发学生从生活点滴中探索科学,培养学生科学专业素养,养成科学研究中必备的专业知识、科学素养和批判精神的综合素质。
5.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指导思想之一,它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从而丰富专业课程自身内涵,拓展了教学功能,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本课程组从“课程定位”、“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三方面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团队协作、科学素养、爱国主义等思政、德育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加了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夯实了学生内在德性和科学素养。通过该课程思政的实践,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中,构建本课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基金项目
肇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项目:sjjx201519;广东省本科高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