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4日讯近日,“酸碱体质理论”的创始人罗伯特·扬被裁决向一名癌症患者赔偿1.05亿美元。随着这位“神医”被打回“神棍”原形,他所坚持的“酸性体质容易得癌症”“碱性饮食有益健康”等理论也不攻自破。事实上,“酸碱体质理论”在中国也十分流行,一些商家借用该理论牟利同时,不忘抹黑竞争对手。
抓住“病急乱投医”心理酸碱理论深入人心
据媒体介绍,罗伯特宣称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碱性饮食”理论。他认为人的健康取决于人体内的酸碱平衡,“酸性体质”容易导致癌症、肥胖、骨质疏松、皮肤病等疾病。如果能在身体内建立一个“碱性系统”,保持酸碱平衡,则有利于抵抗和治疗疾病。
不满足于出书圈粉,打造“养生专家”人设,罗伯特还开发了各种营养保健品,建立高级疗养中心,为癌症患者提供昂贵的治疗。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近日撰文认为,罗伯特·杨抓住了公众“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弱点,给出了一个诱人的“答案”。钟凯指出,“酸碱体质”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在我国,尤其在老年人中深受欢迎。有的老人甚至做饭、吃饭的时候还要查一下食物酸碱性,害怕身体被“吃酸了”。
“弱碱性水”8年前被揭露对人体并无益处
在我国,商业领域中也不乏利用“酸碱理论”牟利的行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所长葛可佑表示,人们的日常食物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几大类。米面杂粮等谷类,肉鱼禽蛋等动物性食物及一些坚果等称为“成酸性食物”。因为它们含有磷、硫、氯等元素较多,其燃烧后的灰分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推断其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的酸性产物占优势。各种蔬菜、水果、豆类和奶类等称为“成碱性食物”。因为它们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较多,其燃烧后的灰分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推断其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的碱性产物占优势。但是,人体的代谢过程极其复杂,代谢产物不计其数,不能简单地认为吃了酸性或碱性食物就会影响体液的酸性或碱性。实际上,不管你喝什么水或吃什么食物,都不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都是合理营养必不可少的。
除了一些备孕用、养生用的保健品打着“碱性食品”的旗号外,最为典型的就是瓶装水。钟凯指出,矿泉水、地表水等瓶装水商品多数都在强调自己“天然弱碱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打开电商购物平台搜索“弱碱性水”时发现,包含此关键字的瓶装水产品品牌众多。
那么,深受商家追捧的“弱碱水”真的对人体有益么?钟凯表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体内的各种物质相互制约,达到平衡。身体的酸碱性非常稳定,血液pH值一般在7.35-7.45之间,这样才能保证体内各种酶和生物活性物质正常工作。无论吃什么、喝什么,都很难改变pH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央视315晚会就揭露了“碱性水”背后的“猫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李可基在当年315晚会上曾表示,实际上高中课本就讲了人体环境非常稳定,外界的酸和碱不能改变身体平衡。人的酸碱在一个精密的系统当中不能轻易变,如果酸过多就变成酸中毒,碱多就变成碱中毒了。
为了说明人体内环境,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谷学新做了模拟人体的缓冲液,并将碱性水加入缓冲液。结果,缓冲液的PH值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加之前缓冲体积是PH7.4,加进去以后还是PH7.4,说明人体有一个缓冲作用,也就是说外来的碱是不能改变人体PH值变化的。如果仅仅靠喝碱性水就能影响酸碱的话反而是中毒。”谷学新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也表示,如果通过喝碱性水就能使人体内环境变碱性的话,反而对人体有害,因为致病微生物喜欢偏碱一点的环境。他强调,水的基本功能就是解渴,只要是符合国家饮用水功能就是好水,就可以放心饮用。
“弱碱性”仍是卖点产品在我国“遍地开花”
在当年的315晚会上,主持人李佳明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语:“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凡是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水都是好水,都是一样的,碱性水有益健康的说法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不能当真。”
8年过去,市面上的“弱碱性”瓶装水虽然鲜少直接对外宣称自己有益健康的功效,但强调“弱碱性”并以适合人体环境为卖点大肆宣传的产品可谓“遍地开花”。
一些知名品牌瓶装水中,“水质呈天然弱碱性,适合长期饮用”“接近人体内环境数值”的宣传语屡见不鲜。事实上,这种商业营销手段,在商战中起到了用测pH值的方式抹黑了以纯净水为主的竞争对手的作用。
在美国,“酸碱体质理论”已被揭露为伪科学,我国的“弱碱性水”却在抹黑竞争对手的同时,将“酸碱论”推波助澜,使其愈加深入人心。正如胡小松所说,水就是H2O,饮用水的主要作用就是解渴,只要是符合国家饮用水功能的就是好水,可以放心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