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无论是微博还是其他搜索网站,输入“水果酵素”这四个字,就会跳出许多关于它的内容——减肥、养颜、排毒等功效,而其一般为自制品,这无疑代表了天然和安全,让很多爱美人士争相追捧。可是,水果酵素真的有神奇功效吗酵素,乳清蛋白……网上热销保健食品大起底
“水果酵素”的制作与卖点
将水果洗净切成块,混合一定比例的糖和水,装进洗净的容器内,封好口,在阴凉地方放上一两个星期,得到的液体便是“水果酵素”,这种“原料加糖,密封存放”的制作方法,本质是一种自然发酵。除了应有的酸甜口味外,制作出的“水果酵素”也偶尔会有酒味,这是酵母菌“活动”的结果。酵母对糖也情有独钟,当容器中氧气被耗尽时,酵母就开始产生酒精,就会有酒味。
专家:喝自制的水果酵素小心食物中毒
“水果酵素”最大的卖点是宣称“酵素”能够起到“减肥”、“养颜”、“排毒”等功效。但事实是,想依靠“酵素”来起到这些效果,只能是美好的想象。蛋白质在整个发酵液中的含量很低,而“水果酵素”中的其他成分,乳酸和酒精作为主要发酵产物,其并不具有“水果酵素”的宣传功效。由于酵母菌和乳酸菌对纤维素的植物组织分解能力有限,如果光靠喝“水果酵素”,那么的确能对健康起到一定好处,但纤维素类物质也无法被*摄入。
不仅如此,食用“水果酵素”可能还会对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首先,“水果酵素”制作时需要加入大量的糖,无形中增加了糖的摄入量。此外,在自然界中,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组成十分多样,除了发酵需要的酵母菌或乳酸菌外,还有其他包括致病菌在内的微生物。一旦在制作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使得发酵过程中杂菌快速生长,那么这样生产出的“水果酵素”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还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水果酵素”本质就是一种自然发酵制品,无论从原理还是实际成分来说都无法达到其所宣称的神奇功效。同时,由于自然发酵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杂菌污染产生毒素,以及生成其他有害物质。饮用这样的“水果酵素”,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若真想从水果中获得有益的成分,直接吃掉是有效的方式。
“水果酵素”含有什么
这种“原料加糖,密封存放”的制作方法,本质是一种自然发酵。所谓自然发酵,就是不人为添加菌种,而单单依靠原材料表面携带的微生物,在制作过程中繁殖形成一定菌落结构的发酵过程。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理和代谢过程,其产生的物质类型也较为多样。
不过也有很多人反映,自己制作的“水果酵素”带有了酒味。这则是另一种微生物——酵母菌活动的结果。酵母对糖也情有独钟,在发酵环境中迅速滋生,有人说制作“水果酵素”时会产生气泡,那就是酵母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过,当容器中氧气被耗尽时,酵母就开始产生酒精,酒味就这么产生了。
可以看到,一瓶制作出的“水果酵素”,本质上是水果释放的和添加的糖、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或是酵母产生的酒精、氨基酸、维生素等代谢产物,再加上大量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菌体组成的混合物。它的成分组成,和酸菜汁或酒酿并没有本质差异。
夏天太阳高照,苦了开车族。汽车在太阳下暴晒十几分钟,打开车门就一阵热浪袭来,座椅烫得不敢坐,方向盘热得不敢摸。而且,网上流传的不少有关汽车暴晒后有毒的说法,也弄得大家人心慌慌。真相如何本报记者一一求证。
说法一:汽车暴晒后会产生大量致癌物
有网帖指出:“据说汽车的仪表板、座椅、空气滤清器会释放甲醛,长期暴露其中会给健康带来影响,严重的还将中毒致癌。”还有的说法是,“不管多高级豪华的汽车,里面的座椅、内饰都含有一定的化学物质,在夏季高温的暴晒下,这些内饰都会释放一些有害气体。”有媒体还请人对不同汽车进行了检测,发现车内甲醛均严重超标。还有一项实验则发现,经过暴晒的汽车甲醛超标较少,甲苯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浓度合格,而放在阴凉处的汽车虽然车内温度低10℃左右,但甲醛浓度超过暴晒过的新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说,网上流传的这些说法既没有科学性,也不负责任。“目前并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实,坐在被太阳暴晒过的汽车里,会导致车主或乘车人身患癌症。”有些人觉得汽车在阳光下暴晒后车内味道很重,这是汽车内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造成的。座椅、车内地板、门内护板、地板覆盖层等以及汽车内饰粘合用的胶水油漆和涂料等,都会产生VOC,主要包括烷烃、烯烃、芳烃、乙醛或酮类等物质。但目前的出厂车辆都要符合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国标——《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才能上市。这一标准相当于为乘客的安全增添了一道“防火线”,所以大家根本不用担心。
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陈占光也曾指出,“皮革长期暴晒有毒”的说法非常不负责任,“皮革制品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种消费品,因此行业和企业对其质量和安全性非常重视,国家强制性标准对皮革中的甲醛有严格的规定。对于汽车用革,除了国家和行业标准,汽车制造商对于皮革中的甲醛含量还有更高的要求。符合标准的汽车坐垫革,其甲醛含量在安全限定值以内,不会对*造成伤害,且甲醛含量也不会随温度改变。”
说法二:水放后备箱暴晒会致癌
很多车主习惯在后备箱放一些矿泉水,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就传出这样的说法:“在汽车里放久了的瓶装水千万不要喝,因为经过暴晒,矿泉水瓶发生变形,可能会溶出铅、锑、钡、硒以及增塑剂等有害致癌物质”。杜芳慈表示,这种说法同样没有科学依据。目前市场上用来装饮用水的塑料瓶,大都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一般不添加增塑剂,在温度小于120℃时是十分安全的。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暴晒下车内的温度会升高,也不可能达到120℃。有机构曾经做过实验,将瓶装水放在车内暴晒7天,温度在50℃~70℃,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化验,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等18种可能致癌的增塑剂。而国外学者曾将PET材料的矿泉水瓶放在沸水中煮了4小时,也未检测出有毒物质。
本报记者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也进行了测试:在一辆暴晒了大半天的汽车后备箱取出一瓶饮用水,瓶身并未变软,而当时车内温度为52℃。所以,只要购买正规厂商生产的合格饮用水,水源和塑料瓶符合国标,就不必担心暴晒后会释放致癌物。购买时查看瓶子底部或瓶身处,会有一个三角形标识,里面有一个数字“1”,代表是PET材料制造的。车主们也要注意,不要在车里放太多饮用水,一次购买适量的水储备就好了。即便不会致癌,久放和暴晒后的水,水质会变差,口感也不好。
说法三:车内放打火机暴晒后会爆炸
“太恐怖了,放在车里的打火机竟然晒爆炸了,幸好当时人不在车上!”针对这样的说法,杜芳慈表示,现实中有这种可能性存在。“在高温暴晒下,汽车内的温度能升到60℃以上。打火机属于易燃易爆品,里面的液态丁烷内部压力增大,很容易发生爆炸。”建议车主要多加注意,下车前检查一下,别把打火机落车里。此外,喷雾式化妆品、香水、手机、电池、空调清洗剂等物品也应该避免放在车内,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特别是放在中控台上的时候,受到太阳直射,温度升高更快,更加危险。电池在特殊的温度、湿度以及接触不良等情况下也可能瞬间放电产生大量电流,这样就会引发自燃或爆炸。碳酸饮料等含有压缩气体的罐装饮料,在高温下很容易膨胀变形或受外力影响发生爆裂。建议车内少量存放纸包装或者不带气体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