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药食两用的食物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合理食用,充分发挥出食物本身的营养及其药物偏性,能够有效改善身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抗病防病、健康长寿的功效,这就是药食两用的本质。那么在谈及药食两用,首先要讲的就是“药食同源”。
一、药食同源的由来
关于药食同源这一理论,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中医学上就有着药食同源的理论,也被称为医食同源,即很多食物不仅具有食物的功能,而且还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而有些药物本身就是食用的,比如红枣、生姜等,还有些食物具有一定疗效,比如大蒜等。针对药食同源以及对药食界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演变过程。基于药食同源的起源,不难发现,古人对食物功能有着更深层的认识:一是食物无毒,可以食用,并且还能提供基础营养;二是食物的其他功能被发现,即保健、治疗等功能。
药食同源,是指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事实上,关于食物药物之分,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如《黄帝内经太素》所言:“空腹而食,病则为药”,充分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很多食物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功能,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食物与药物的作用并不亚于药物。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在寻求食物的同时,就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药物的性质、作用,同时也意识到很多食物都是可以用来入药的,很多药物也是可以食用的,很难将二者区别开来。古代医家在饮食中应用了四性和五味的学说,提出了食物也有四性和五味。
二、常见的药食同源有哪些?
1.枸杞。
枸杞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关于枸杞的果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枸杞子。枸杞子具有润肺、滋肝、补肾等多重功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适用于肝肾阳虚,以及由精血亏损所引起的头晕目眩、视力模糊或是腰膝酸软等病症。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在饮食中加入枸杞,作为膳食或药膳,比如枸杞粥、枸杞酒、枸杞茶等等,或者是用枸杞炖煮各种肉类,甚至还会直接冲泡饮用,直接咀嚼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患有风寒、风湿者,不宜食用;实热内蕴者,或有发热者,勿用之;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腹痛泄泻,性欲过盛的人也要慎用。
2.百合。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属于百合科类植物,以瓣均匀,肉厚,色黄,质坚,筋少为好。其功效包括滋阴润肺、清心安神以及止咳等等。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比如痰中带血、阴虚久咳或是精神恍惚等,百合能够起到良好效果。本方适用于肺失润湿,并伴有虚热症和心肺阴虚,涉及百脉、神明,而出现精神恍惚等症状。百合在饮食中的做法多种多样,比如蒸、煲汤、熬粥等,也可以做成蜜饯。但是,对于风寒咳嗽,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则不宜食用。
3.山楂。
山楂为蔷薇科植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果实。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味道偏酸,有着开胃、增强食欲等功效,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不单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还是一种“长寿食品”可以做成冰糖葫芦,山楂片或饼,果丹皮等等。药用可分为炒用、炒焦等多种形式。山楂具有活血化瘀、健胃消食、化浊降脂等作用,适用于各种肉食积滞、胃脘胀满、心腹刺痛等病症,特别是对肥甘之物,有助消化之效。但是,山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消积,又能排滞,能治疗由肉类所致的肠胃病;另外,如果吃得不恰当,也会导致肠胃病,吃多了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出现泛酸、胀满等情况。如果空腹进食,还会导致胃部疼痛,严重时会导致胃结石。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食用,适当吃一些药食两用的食物,能够对身体健康起到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