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马毒素(Fumonisin,FB)是一种真菌毒素。1988年,Gelderblom等首次从串珠镰刀菌培养液中分离出伏马毒素。随后,Laurent等又从伏马毒素中分离出伏马毒素B1(FB1)和伏马毒素B2(FB2)。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伏马毒素有FA1、FA2、FB1、FB2、FB3、FB4、FC1、FC2、FC3、FC4和FP1共11种,其中60%以上是FB1,其毒性也最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力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评估标准是世界各国都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对伏马毒素的毒性和危害做一解读,便于行业进一步了解和正确认识伏马毒素。
二、观点
1、伏马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B族是主要危害种类,在粮食作物中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
伏马毒素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和Fusariumnygamai等镰刀菌属产生(Marasasetal.,2001;Rheederetal.,2002)。目前至少有18种伏马毒素已被分离鉴定,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分为A族、B族、C族和P族(Bryaetal.,2013)。伏马毒素B族,主要是FB1和FB2在自然界的存在最为广泛(FAO/WHO,2011),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玉米中伏马毒素污染程度与种植地理位置、农业规范以及玉米品种有关(JacksonandJablonski,2004)。在气候温暖的玉米产区,常常发现高水平污染的伏马毒素(Shelbyetal.,1994;Miller,1999)。伏马毒素的污染水平也受收获前和收获期间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干旱和降雨等影响。收获后玉米的不当储藏也会导致伏马毒素污染水平增加(BaconandNelson,1994)。
2、伏马毒素对人畜具有危害,尤其是对动物危害大。
FB1可引起马脑白质软化症、猪肺水肿综合征和大鼠肝癌等动物疾病,对动物养殖业影响较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FB1列为对人类可能的致癌物质(Group2B)(IARC,2002)。JECFA分别在第51届(2001)和74届会议上(2011)对伏马毒素进行过毒理评价:动物实验表明,肝和肾是FB1的主要作用靶向对象,两次评价结果给出伏马毒素B1、B2、B3单独或联合的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为2ug/kgbw/day;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世界各个地区玉米感染串珠镰刀菌(伏马毒素的主要产生菌)和食道癌发病的发生之间具有关联,然而,目前尚没有建立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其毒理机制也不清楚。此外,人口统计、种族、遗传易感性、文化,经济和营养状况等地域差异也会影响食道癌发病率。
3、国际上高度重视玉米及制品中伏马毒素的污染问题,不断加强对伏马毒素的预防和控制。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玉米中伏马毒素的限量。由于伏马毒素能够引起马等多种动物疾病,还可能与人类食道癌有关以及对婴幼儿健康有潜在影响等,而且目前我国玉米中伏马毒素的污染状况具有普遍性,应尽快建立玉米及制品中伏马毒素的限量标准。
三、建议
伏马毒素污染具有普遍性,对人畜危害较大,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建议食饲企业应加强对玉米原料中伏马毒素的监控把关,包括加强玉米产地污染情况调研,提升收储加工现场伏马毒素快速检测能力,科学合理选择加工原料。同时,加强“从田间到加工过程”的全链条风险控制,构建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关键环节层层把关,减低伏马毒素污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