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上海一家临期食品超市里,等待结账的年轻人排成了蛇形。
低于腰斩价的原因是,它们都是临近保质期的促销品。
一、更高性价比带来快乐
2015年的一天,刚下班的庆庆经过上海丽园路,街边的一家食品商店门口正在促销。出于好奇,他前去看了看,商品价格让他感到震惊:200多元一瓶的进口橄榄油,只标价40元。很多远低于原价的大牌食品让他有些心动。
店家说,这些都是临期促销的食品。庆庆在摊位前犹豫了一会儿,最终没有买。
从那以后,庆庆会经常到上海的各大临期食品店逛一逛,开始购买巧克力、坚果等。在货架间发现一些价格令人惊喜的零食,成为他定期的快乐源泉。
与只在线下店购买的庆庆不同,大学生小张生活在珠海,因为当地的临期食品实体店比较少,她更偏爱网上的临期食品店铺。
几年前,她在网上搜索一款零食,浏览界面上推荐了一家临期特价店,小张由此“入坑”,收藏了这家店铺。
爱吃零食的小张有一个“零食库”,从那以后,临期食品占据了她库存的一大部分。因为价格还不到正期食品的一半,小张在这家店铺大胆尝试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小零食,即使偶尔买到不合自己口味的,也不会觉得自己亏了。
价格便宜是最直接的吸睛因素。
庆庆也觉得,下班后逛临期食品店铺的过程,让他觉得很放松。与其说是为了省钱,不如说是以低成本尝试更多新商品。
他所购买的大部分都是坚果、鸭货或吃过的进口零食。而有些类别的食品,即使很便宜,他也不会买临期的,比如面包、牛奶等,觉得还是新鲜的更好。
二、临期食品不丢人
小影是去年9月开始接触临期食品的。有一次她逛家附近的超市,发现超市的面包房会在下午4点后打折,从那以后,她开始频繁在这个时段光顾,并渐渐了解到临期食品的概念。
“尤其是家里的长辈,听到‘临期食品’时,总会流露出一种心疼的感觉。”小张曾经试图跟父母介绍临期食品,但父母回答:“你想吃什么就买新鲜的,不要心疼钱。买什么临期,多不安全。”后来小张没再跟他们提过。
临期食品安全吗?
庆庆觉得,接受并爱上临期食品,确实需要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当你认可买的东西是没问题的,你才能享受发现宝藏般的快乐。”庆庆说。
在小组的简介里,小影写道:“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
三、待完善的市场
在临期食品小组里,一些人专注做探店、食品测评,也有些人试图更深入地参与进去:因为喜欢,有些年轻人在老家开了自己的临期食品店,还有人在店内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带货。
随着了解的深入,庆庆也希望未来能够在临期食品行业中,找到一个副业机会。
他发现,对于临期食品的经营者来说,寻找供货商是最大的困难。国内并没有专业完善的供货渠道,货源需要卖家用各种途径寻找。
因为自己的职业是软件工程师,庆庆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个“临期食品货源地图”,将他们发现的全国各大城市的货源位置标记下来,以便更多人查找。
从一些数据来看,临期食品的确正成为消费市场上的新宠。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挑选临期商品。大部分食品在保质期还剩20%—50%的时候,会迎来一轮销售高峰。薯片等膨化食品的临期效应最为明显,其次是方便面和饮料。
对于不同的商品,临期的标准也不同。北京工商局曾明确临近保质期限的具体标准,分为6种情况,比如保质期为一年以上的,临期为保质期前45天;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期为前1至4天。大型超市、便利店,对于临期的界限会更加严格。大部分超市会在保质期剩余40%的时候,将食品退回给供应商。
尽管如此,当下的临期食品市场还是有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
庆庆隐约觉得,一些不知名的小型零食厂家,正借机混入临期食品店里,以低质量的产品冒充临期。因为价格便宜,很多购买者也不会多疑。
2020年6月,广州一家零食店。/阿灿
小张的网购经历也有过“踩雷”的时刻,有时候发来的零食包装破损,偶尔也有口味不好的问题。而因为临期食品的特殊性,大部分的线上店都明确标注“不接受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豆瓣小组内也有人发现,某些临期食品App上,一些商品不仅临近天数极少,有的价格甚至比旗舰店的还贵。如果不仔细比对,很难发现这些钻空子的bug。
从消费者视角来看,面对当下的临期食品市场,依然需要清晰的辨识能力。
而一个更有保障的销售市场,或许才不会辜负这届年轻人对临期食品的实力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