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与一般的生活美容不同,医疗美容可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前者与一般的诊疗行为别无二致,后者不是基于病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审美等心理需求。
2022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发布《医疗美容行业虚假宣传和价格违法行为治理工作指引》,要求医美行业经营者不得利用会议、讲座等途径对资质荣誉、医生资质资历等内容进行虚假商业宣传。以及不得通过平台推荐、网络文案、“种草笔记”等方式伪造“口碑”,或者利用直播带货、炮制话题等方式虚假营销。违者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长期利好合规医美机构
张磊告诉记者,对于“一宣传就合规,完全合规就无法宣传”的困境,目前无解。医美机构合法合规永远是第一位,面对这一困境,医美机构目前多采用点对点宣传,或者发展存量顾客,通过“老带新”等完成营销闭环,此趋势下,部分存量较少的医美机构在前端运营和获客方面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
这样宣传对公立医院行得通,但是对民营机构从营销角度讲可能缺少吸引力,无法打动顾客,效果不佳,民营医美机构也难以生存,如果追求效果宣传,就可能违规,因此陷入两难,所以很多医美机构只能寻找其他的办法,例如通过私域流量即依赖口碑等。
张磊向记者进一步指出,这种严格监管也可能是医美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求美者的一种保护。
“监管法规的滞后性问题需要逐渐解决,但是如果不通过严厉打击的方式整治劣币,那么行业就会越来越乱,虽然在整治劣币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伤到合规机构,但这都是阶段性的牺牲,不至于死掉,当劣币越来越少,行业就会更清朗、更适合正规医美机构生存和发展。其实当下的监管趋势对注重品牌、技术、具有长期经营主义的医美机构是利好。”张磊指出。
医美咨询师难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曾指出,很多医美机构设有医美咨询师,大多扮演“市场推销员”的角色,没有医学背景的咨询师避谈医疗风险,误导消费者,从而引来众多医美乱象纠纷。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教育培训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国医美产业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报告》,医美机构的服务岗位(包括客服人员、网电咨询、现场咨询等)人数最多,占比为40%,服务人员占比最大,且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非医学背景人员占比超过了60%。
业内有观点认为,医美咨询师这一角色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会被淘汰,但是目前医美咨询师为何会广泛存在?
张磊向记者表示,医美是一种可选择的需求,不像疾病诊疗,患者直接找医生问诊看病即可,而且求美者中,女性可能占90%以上,她们很注重医生的形象谈吐,认为“你要帮我变美,你本身就要践行美”。
“然而现实却是,虽然部分医美医生学历很高、经验丰富且手术精湛,但是形象和沟通能力欠佳,就会降低求美者的信任度,所以医美机构只能通过医美咨询师的方式把求美者挽留下来,但成功挽留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张磊说。
张磊进一步表示,医美咨询师是双刃剑,大部分医美咨询师不懂医疗、与医生配合不太好或急于成单,最关键在于很多医美机构对咨询师采用高提成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咨询师在与求美者沟通中出现过分承诺和过度医疗的问题,进而导致医美纠纷。
在张磊看来,咨询师能否被淘汰的关键取决于医生。“医美就像一个人,咨询师是拐杖,不会跑的时候要借助拐杖,真正跑起来后就不用拐杖了。目前部分医美医生已经开始注重自身形象,出现了很多形象好、气质佳、年轻、喜欢健身且非常自律的医美医生,未来随着医美医生整体形象提升、沟通能力加强等,咨询师可能会逐渐消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