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经成为生活中常见慢病之一,昨天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就是应对糖尿病。日前,市疾控中心发布了我市最新的糖尿病抽样调查数据,根据推算,目前苏州大市户籍人口中约有53万名糖尿病患者。其中,3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达12.12%,与5年前相比有所增加;而18岁—34岁人群患病率也有0.81%,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表示,对比2010年的调查数据,我市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绝对值上在逐年增长,这与人们寿命的延长、筛查手段的进步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可能参考意义并不大。但是,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增多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不仅有数据证明,临床医生对糖尿病年轻化的现象也深有体会。昨天下午,苏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的多位专家在市疾控中心为市民进行糖尿病义诊。该学会副主委、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他所接诊的患者中,除了先天的1型糖尿病,年龄最小的II型糖尿病人只有20岁左右。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有糖尿病家族史”,胡吉表示,这部分患者身材较胖,同时生活又不健康,“在糖尿病家族史患者中,子代发病年龄通常会早于上一代。比如爷爷70多岁发病,爸爸发病年龄可能在50来岁,自己则可能30多岁就发病。如果平时不注意,发病很可能就会提早。”因此,胡吉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年轻人要比一般人更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少喝饮料。
据专家介绍,糖尿病控制率是指经控制后血糖达标的人数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比率,这一数据可以反映出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情况,2010年糖尿病控制率为44.80%,2015年为64.44%,“由此看出,我们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不过,他也指出,在这方面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
另外,家中备有血糖测量仪的市民要根据说明书,对仪器进行定期调试,以防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近年来,帕金森病在我们身边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数学家陈景润、科学家霍金、拳王阿里等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患该病。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于天霞副主任提醒市民,当出现运动迟缓、震颤、烦躁易怒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帕金森病一旦确诊,一定要早期治疗,长期管理,效果事半功倍。
六旬老人“被精神病”,原来是帕金森惹的祸
65岁的莱阳刘阿姨性格开朗,热爱文艺,经常随当地老年艺术团四处演出。一年前,她开始失眠、烦躁、行动迟缓,对热爱的歌舞也失去兴趣,不再参加任何活动。
起初,家人认为是精神疾病,四处求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西药物吃了不少,不见好转。并且病情日益加重,全身僵硬、面无表情,连翻身、穿衣服、走路都需要家人相助。
后慕名来到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经于天霞副主任检查,确诊为帕金森病。于主任根据病情,给予美多芭联合普拉克索治疗,一周后复查,刘婆婆不再莫名烦躁,也能自己翻身、走路。
无独有偶,68岁的谭先生在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胳膊搓丸样震颤,随后左腿、左胳膊、右腿也震颤,且行动迟缓,生活不能自理。来到烟台山医院,经于天霞副主任检查,确诊为帕金森病,并于近日成功实施了脑起博器,经测试,谭老震颤、强制症状明显好转,生活亦能自理。
发病年轻化,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是关键
于天霞副主任告诉记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今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其致残率高、病程长,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及医疗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日趋增多,且发病日益年轻化,有10%的帕金森病患者小于50岁,烟台山医院接诊的帕金森患者最低仅28岁。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病缓慢,早期手脚僵硬、动作迟缓及震颤;中晚期起步困难,身体易失去平衡等。
烟台山医院于天霞副主任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帕金森病治疗效果和愈后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患者通过综合治疗,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许多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以为动作迟缓、身体僵硬、手抖是正常的老化现象。尤其有些患者仅有动作迟缓而无手抖时,忽略就医,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导致病情延误并持续发展,身体功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还有有些患者确诊为帕金森病后,伤心绝望,甚至放弃治疗。有些盲目相信保健品、偏方,以致延误了治疗时机。
于天霞建议市民,出现运动迟缓、震颤、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姿势异常等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切莫忽视抑郁症状
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于凌说,在临床上,许多帕金森病患者怨天尤人,觉得上天不公,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