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疾病年轻化,这几点你中招了吗?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病人群正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北京市2012年发布的健康白皮书,北京市18岁至30岁男性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到58.5%,30岁至40岁男性接近70%;女性略好于男性,但是18岁至30岁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也达到27.4%,30岁之后已超过30%。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增大、饮食不良、久坐不动,加之环境污染加剧,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中青年人身体亚健康已成普遍现象。

导致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更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有环境因素的作用。其中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久坐久视、缺乏运动等。营养过度、精神压力大等,也是诱发亚健康的原因。

是什么让年轻人患上老年病

“我们一直读书,未曾劳动。家长怕劳动耽误读书,进了学校又只能读书,所以我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健健康康活到60岁。我们不仅身体底子差,还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不仅不锻炼身体,还折腾身体,不规律地作息,不规律地饮食。我们成长的环境也到了没有雾霾是惊喜、吃到绿色食品是奢侈的时代,所以疾病年轻化必然地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一位仅二十多岁,就患上腰椎病的读者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称,“我们这批大学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除了上课,足不出户,窝在宿舍里玩游戏,看韩剧,躺在被窝里玩手机,吃饭总是叫外卖,懒得往食堂里去,除了想减肥的一群人,我们大学四年几乎没有去过操场。”

2015年,由北京、天津等省市消协以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37家消费维权单位发布的《部分城市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称,超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体力不够充沛,精力较差,而患有慢性病的人超过了三成。55%受访者睡眠状况较差,25%受访者感觉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

2015年全国城镇居民中医健康状态与养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从养生状况来看,精神紧张、不良情绪、过度劳累、久坐不动、吃饭过饱、熬夜晚睡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六大因素。其中,精神紧张与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最大;熬夜晚睡与久坐不动出现的比例最高。数据显示,75.6%的人熬夜晚睡,72.9%的人久坐不动,超过40%的白领群体出现以上两种情况。

疾病年轻化,常见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最危险

新华网报道称,在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上升,且发病呈年轻化态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在3年内增幅达到30.3%,45岁至55岁年龄组冠心病发病率增幅达到21%。35岁至44岁年龄组的男性在15年内冠心病死亡率则增加了111%。

医生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预防。人们一定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源头上消灭心脑血管疾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适量运动,注重健康饮食,不吸烟,少饮酒,安排好工作节奏,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冠心病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嗜烟、嗜酒、体态较胖的以及“三高”人群,男性在35岁、女性在40岁时应重视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心脑血管的病变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颈腰椎病成了“职业病”

年轻人患胃癌最易被误诊漏诊

从临床情况来看,胃癌正在逼近30岁以下的年轻人。新近统计资料表明,近5年来,19~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了性别、遗传、曾经的慢性良性胃部疾患、腌熏饮食、烟尘环境等有关因素外,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都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

年轻人患胃癌常常被漏诊或误诊。原本就有7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没有任何的不适,而年轻人由于体质和耐受性比较强,症状就更加不明显,常被扣上胃炎、溃疡、消化不良的帽子。统计数据显示,年轻人胃癌漏诊、误诊率高达27%。

乳腺癌年纪越小复发几率越大

2009年中国抗癌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增长速度超过欧美乳腺癌高发国家。而其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临床收治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专家表示,吸烟、空气污染、长期大量进食“三高”食品、女性过度晚婚晚育、工作紧张、竞争压力、生活无序等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激烈竞争引起的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乳腺癌等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猛

央广网报道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猛,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国家卫计委表示,将逐步建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疾病防控。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到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1.5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要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多摄入少糖、少盐和低脂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增加运动量。

帕金森病年轻化

据了解,帕金森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目前全球500万帕金森病患者中有260多万人在中国,且帕金森患者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约占总人数的10%。

医生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在生活中饮食应注意蔬菜、水果、谷物以及富含纤维素食物的摄入,避免饮用过量的咖啡和酒精饮料;发病初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没有明显的障碍,一定要坚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如进行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体育锻炼,并养成定时规律排便的习惯;如若患者活动困难,除主动训练外,还需要家人对患者进行被动的肢体活动以及心理疏导。

药方:管住嘴、迈开腿、觉睡足、心平和

专家指出,遏制疾病年轻化,关键在预防。预防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管住嘴、迈开腿、觉睡足、心平和,只要能做到这四点,就能够远离疾病困扰。

管住嘴:每餐只吃五六成饱,就会自觉放下筷子

迈开腿:见缝插针运动,要让身体微微出汗

心平和:作息规律,每天坚持早睡早起

最后就是要调整心态,快乐生活,愉快工作。赵艳芳主任说,心脏科医生通常压力比其他科的医生更大,各种突发情况较多,心血管意外随时都有发生,因此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必须学会自己放松精神,释放压力,这样才有利于控制血脂。

THE END
1.为什么癌症疾病日益年轻化?肿瘤科相关的数据表明,癌症是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的身上之所以出现癌症,可能是由于现在年轻人频繁接触一些致癌...https://www.bohe.cn/iask/view/znbitmq4ekbk0v1.html
2.疾病年轻化愈发明显,国人降大数据不容乐观!数据来源|光华博斯特 中美瑞辰 (全称:成都中美瑞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图|中美瑞辰翡丽生命会所与综合医院实景拍摄 中美瑞辰,专注健康评估、慢病管理、抗衰老、功能医学等大健康领域,生命健康与生命质量管理以及医学美容等生命美学服务,集生物科研与转化、科普教育、健康管理、医学美容、生命会所于一体,定位于建成国内领先...https://www.jianshu.com/p/8c4b9c14a08e
3.警惕部分“老年病”年轻化现象以糖尿病为例,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9年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https://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4865774917944320
4.中国降大数据慢性病数据及防治慢性病中长期整理.docx? 我国肥胖南北差异性:北方比例大于35%,南方约等于27% 我国南北肥胖率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 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人确诊癌症。警惕慢病发生年轻化趋……中国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最近10年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 ? 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12/5012142043003331.shtm
5.慢病发病率上升且年轻化数字化生活方式或可应对慢病管理挑战“关口前移”到生活场景中,在运动、饮食、用药、睡眠、患教等五大生活方式实现生活疾病全场景管理,以个性化的低门槛干预方案改善日常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循序渐进的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相较与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钥健康在数据跟踪记录分析基础上,增加了专业医护团队的健康管理服务,借助数字化工具,医生可以远程掌握患者状况,及时...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231120/b3b35f975c3b4b32814c86056d254340/c.html
1.糖尿病已成我国第五大降杀手,国内首个认知调查报告发布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患病人数达到1.41亿,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1990年到2021年,中国总体糖尿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 DALYs(伤残调整生命年)都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已经和肾病一道跃升为中国第五大死亡原因。https://www.thecover.cn/news/m44JNbrZIzqH90qSdq8Jkw==
2.“重疾年轻化”?年轻人如何拥抱降生活南方+重疾年轻化趋势确实存在吗? 横向对比而言,部分重疾的发病年龄确实有所提前:我国对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显示,他们首次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更加年轻化。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表明,扣除人口老龄化影响,大多数癌症发病并没有呈现年轻化趋势,但个别癌症,如前列腺癌发病年龄分布正逐渐趋向于年轻人。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1/21/c8320179.html
3.慢性病年轻化:冰山下的隐患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约有41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到了全球死亡人数的74% 。据中国调查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冰山露出的不止一角,更多的冰棱出现,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5~24岁慢性病患病率增长速率近年来呈现突增趋势,2013年~2018年,这五年期间高达1.54,其次是25~34岁年龄段,增长速率高达0.85。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945027
4.基于数据挖掘的疾病数据可视化分析与预测系统分析发现,部分疾病呈现发病年轻化趋势,值得引起重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疾病住院天数呈现下降趋势: 4. 总结 本项目利用数据挖掘分析某医院近几年的就诊数据,分析疾病病人年龄的平均数、众数,已婚/未婚占比,不同地区患病人数,不同职业患病人数,治愈疾病花费的钱的平均数等,根据分析得到的数据对当前疾病进行分类...https://blog.csdn.net/andrew_extra/article/details/125648391
5.警惕!“老年病”正在年轻化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20岁至29岁的心脑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达15.3%,心脑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而我国最新流调数据显示,在30岁以下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达到20.2%,而40岁以上人群更是超40%处于糖尿病前期。 https://m.kunming.cn/news/c/2022-08-30/13592320.shtml
6.2005年2015年我省人群降状况和重点疾病数据报告出炉近日,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向社会公布“2005年-2015年我省人群健康状况和重点疾病数据报告”。 相比2005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在增长,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在下降,但慢性病和恶性肿瘤的快速增长值得高度关注。 2015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76.42岁(男性为73.77岁、女性为79.62岁),比2005年的73.69岁上升2.73岁。我省孕产...https://www.sc.gov.cn/10462/12771/2017/1/10/10410594.shtml
7.权威专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存在年轻化趋势对于癌症发病是否年轻化,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表示,不同癌症发病的年龄分布差异较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如果单纯从发病的平均年龄看,癌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的癌症发病在总人口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部分具有长期连续监测数据的人群肿瘤登记数据来看,如果扣除人口...https://i.ifeng.com/c/8UjfOnleDkI
8.老年病逐渐年轻化,新西兰保健品SRW能为心脑降做些什么?过去,一提到心脑血管疾病,大家都认为是“老年病”。而近几年,心脑血管疾病正逐渐向年轻群体扩散,且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据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牵头发布《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岁~29岁人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3%。当老年病逐...https://news.iresearch.cn/yx/2022/08/445210.shtml
9.招商信诺人寿2020年理赔年报启示:重疾保障仍显不足美通社PR疾病年轻化已成为趋势 报告显示,癌症等重大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从2020年招商信诺人寿重疾赔付年龄来看,30岁以下人群罹患重大疾病占比约为10%。一般来说,投保重大疾病保险,被保险人越年轻保费越低,因此,消费者更应趁年轻时投保重疾,一方面应对日益年轻化的重疾趋势,另一方面,可以以较低的保费获得相同额度的保障。 https://www.prnasia.com/story/305936-1.shtml
10.中国人降大数据报告!腾讯云开发者社区二、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 中国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 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 中青年女性易得妇科,心脑血管疾病; 中青年男性面临猝死、过劳和癌症等问题; 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 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393535
11.恶性肿瘤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职场人士降状况堪忧界面新闻...环境污染加剧、食品安全堪忧、社会压力陡增,让恶性肿瘤等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提升呈年轻化趋势。 这是近日发布的《2016 FESCO Adecco健康白皮书》中的发现。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FESCO Adecco)调研了基于FESCO Adecco管理的数十万职场人健康数据,发现中国职场人士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7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