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体会一、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把社区传染病防治摆到重要位置
我社区服务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将传染病防治工作列为社区重点工作之一,从思想上把传染病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从社区领导到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体会二、健全机构,分化责任,发挥作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体会三、完善制度,做细做实各项规章制度,靠制度管人
4体会四、科学培训,抓好从事传染病工作人员,多层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每年都详细地做好全年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计划体现层次性,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分三个层次,即社区医务人员、服务站和村医。应急培训列入培训计划中,发现新的传染病就立即启动应急培训计划,请有经验的专家给予指导,重点放在传染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上,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四是做好疫情发生过程中的培训。采取多元化、多层次对参入应急工作的医生的培训,使他们尽快了解和掌握传染病及职业防护等知识,增强共同参与传染病报告管理意识,避免传染病迟报、漏报而引起疫情播散、流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坚定一个信念:传染病不可怕。只有正确认识,防范措施得当,就能有效地控制、避免引起大面积流行播散,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转诊、早救治就会有效控制并完全治愈疾病。
5体会五、强化宣传,提高社区居民传染病预防能力和配合预防工作能力
社区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十分重要。一是利用给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健康教育讲座,对居民进行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二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收治病种不同,结合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特点,流行规律、预防措施,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三是利用预防接种日给儿童家长发放宣传单。特别是在传染病容易流行的季节进行积极的传染病防治宣传。四是利用横幅、标语、墙报和宣传板等形式宣传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五是通过走访、上门服务对居民宣讲科学生活方式,改变居民的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6体会六、严格程序,全面强化对传染病的质量控制保证无遗漏
6.1每日对报告的所有传染病进行“六对照”核对,即核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传染病接收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电子卡),以确保无误。
7体会七、重点监测,认真应对各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
2014年我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2671例,乙类传染病12种,报告病例1712例,丙类传染病6种,报告病例959例。
二、加强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一)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质量。我中心认真贯彻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卫生部关于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方案》,提高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质量与时效。疾控中心积极建立和完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网络直报人员通过下乡督导、面对面指导等形式开展培训3轮次,培训近300余人次,基层网报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提高,年网络报告率达100%,保证了我县疫情信息畅通和疫情信息的及时上传。
(二)及时撰写和报送疫情简报、风险评估、预测预报与专题总结。我中心疫情管理员将各级医疗机构每天输入的传染病数据按月统计,每月及时疫情简报,全年共计12期,风险评估5期,及时将疫情信息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及卫生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同时根据我县传染病的发病特点,结合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人群免疫状况及时写出了“县2014年夏秋季传染病预测预报”、“2014年冬季~2015年春季传染病预测预报”暨重点传染病的专题分析报告2期。年终写出传染病疫情分析及重点传染病的单项总结,对指导我县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工作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三)狠抓重点疾病防治。
1.霍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
3.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
4.手足口病的防治
5.狂犬病的防治
6.疟疾的防治
(四)及时处置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4年全年共接到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138条,在接到预警后立即对数据进行监测、分析、核实,排除疑似事件137起,核实1起凤仪乡小学水痘暴发疫情。我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五)开展医院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检查。
根据上级工作按排,为了解我县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网络直报实际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我县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及网络直报质量,于2014年9-10月按照《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考核方案》对全县所有医疗机构2014年1月-8月的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向被检查单位出具了书面督导意见书,现场向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反馈意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检查结束后向卫生局写出了专题总结。
(六)督导。
全年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专项督导160余次,督导覆盖率达100%,有力促进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断规范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
三、加大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
四、存在的问题
2.部分医疗机构还没有将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和新农合报账登记分开,未使用新的卫生局统一制定的门诊日志登记和出入院登记簿;同时存在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漏登、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
4部分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质量差,明显错、漏项的情况较为突出,完整率、准确率和一致率不高;同时少数网报人员还不明白每月启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所报告的“其他疾病”也需要填写纸质的传染病报告卡。
5.少数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够,疫情报告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诊断的传染病未按要求上报,造成传染病的迟报、漏报。
引言:
落实国家规定的传染病防控标准,显著控制大规模传染病的传播与感染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职责,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病毒的蔓延逐渐暴露出许多地区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不足问题,极大地影响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研究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控制传染病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借助《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2019修订版)》以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法规文件作为本次研究的文件资料支持,便于分析在现如今应用于传染病预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研究方法
在研究团队的帮助下笔者与他们一并针对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具体问题如下所示:
(1)制度规定的落实执行力度普遍不高
(2)部门存在较多责权不明现象问题
2结果
具体对策内容如下所示:
2.1促进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制度的完善
2.2构建系统性的传染病防控体系
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必须尽快构建系统性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一旦疫情爆发,站内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启动预警方案,规范化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还要构建疫情信息反馈系统,使每位工作人员及时反馈工作内容,保证反馈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效性。2.3促进部门工作人员传染病防控素质提升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团队素质及防控水平对整个传染病防控工作质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第一步要先强化部门管理,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定期参与疫情知识培训学习,在系统化培训中掌握疫情防控要求,与此同时,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传染病防控意识与思想动态。公共卫生管理部门需联合政府部门针对领导班子与管理层进行重点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素质;第二步就是要在其中构建监督激励机制,正所谓激励使人成长。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不断突破自己、提升自己,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每步路。
2.4合理引导民众,加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乙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病例分类的填写错误,很多患者仅仅只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没有乙肝的临床表现,也没有肝功能的损害,这类患者应诊断为病原携带者,但我们医生却错误地填写为其他类别,而院感科在收到这样的传染病报告卡后会与医师沟通,核实为病原携带者后不予上网直报,这就导致了乙肝的上报病例数明显减少;梅毒例数多是由于诊断依据不充分,由于我院输血前检查包括梅毒TP抗体检测,术前、输血前常规检查此项,由此发现很多梅毒TP抗体阳性患者,此类患者在2012年前都是当成隐性梅毒上报,但在学习《诊断标准》后,仅有这一项阳性且缺乏其他依据的患者一律不再诊断梅毒,也就不再上报。这2种传染病分别居于我院上报病种的第2位和第3位,它们上报例数的明显减少导致我院自2012年开始总的报告例数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病例报告质量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其中院感科的监督指导起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继续开展更细致的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季桂安单位:中国贵航三〇二医院
【关键词】传染病;抗生素;管理制度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如内镜、插管等,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痛苦,还提高了临床疗效。但是,多种临床器械的交叉使用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加上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使许多手术患者对药物的抵抗性提高,提高了传染病的发病几率[1]。本文通过分析600例手术患者的受染情况,对传染病管理制度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6月收治的300例外科手术患者(观察组)与2010年3-6月(未实施传染病管理制度前)收治的300例外科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62例,女138例,年龄最大80岁,年龄最小不足1岁,平均(35.68±13.98)岁;对照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58例,女142例,年龄最大76例,年龄最小2岁,平均(38.25±1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0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预防感染措施,观察组300例患者则根据医院实施的传染管理制度进行感染预防,并对两组患者的受染情况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观察组300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发生传染病,占2%;对照组300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传染病,占4%。观察组受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3月起所实施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相比实施前,传染病发生的几率明显降低,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传染病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完善组织机构,构建传染病管理控制体系,各科各室设定传染病专管人员,保障传染病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此外,明确各个级别的监管人员,为各级别的监管人员制定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对监管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根据抗生素使用情况设定专项管理体系,要求医护人员详细记录临床用药情况,检查与整顿存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用率>50%)的科室,并加强对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用药培训力度,为抗生素的应用制订基本原则。
根据无菌管理规定严格管理各项手术器械,对临床使用的器械妥善存放,并建立出入记录卡,详细登记出入情况。指导护士对各类用品及时检查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误用不合格用品的情况。按要求处置医疗废物,防止其发展成感染源。
加强对医院的卫生管理,对各个区域平均划分,将各区域的清洁工作认真落实到各个科室中,公共区域必须每日清扫1次,并采用消毒水对地面进行清理。及时更换住院患者的床单,并常开窗通风,保持患者休息环境的干净整洁,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前应清洗双手,避免病菌通过手部接触患者伤口,使患者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唐炎,李玉荣,郭晓东,等.医院传染病管理及控制措施[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8):5571.
方法:运用回顾调查的方法对重大传染病知识及其所开展的卫生服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深入访谈对重大传染病卫生服务行为和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肺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感染者较多。57.3%以上的医生不愿意为艾滋病人/感染者提供服务。57.3%的医生过去1年没有做过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结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大对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加强专业培训,完善卫生监管机制,提高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重大传染病传染病控制问题与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29
1.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抽取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内所有的医护人员,共有医生131位,其中女性72位,男性59位。回顾性分析感染重大传染病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2~75岁,平均年龄(49.1±4.5)岁。
1.2调查方法。运用回顾调查的方法对重大传染病知识及其所开展的卫生服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深入访谈对重大传染病卫生服务行为和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对本市所5年来感染重大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中肺结核感染病患者74例,占比39.6%,艾滋病患者51例,27.5%,乙型肝炎41例,占比21.9%,手足口病21例,占比11.2%。其中肺结构感染及艾滋病患者占比最高。另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57.3%(75/131)医生不愿意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者提供医疗服务,而57.3%(75/131)医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等。
3.2主要对策与建议。
采用信息化管理,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收集与最新重大传染病信息,随时掌握重大传染病感染信息;通过公共平台向市民传达正确的疾病管理与预防知识,提高市民自我防护意识与管理能力,同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加大对感染者的关爱。
[1]李庆虹,郭晓东,唐彦,等.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4(13):749-750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报告质量;分析;对策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加强传染病的管理工作,自2004年4月1日起,我国传染病病情报告实现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在疫情直报工作的不同环节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报告中仍存在漏报与迟报[1],病情报告管理存在的监督不到位情况,医疗机构在疫情报告环节的不合理现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染病的报告质量[2]。为了加强本地区的传染病报告工作,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日常的传染病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对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作了分析调查,并提出了今后传染病监督管理的重点及对策。
1.1资料收集了区属两家医院2008年至2010年三年的传染病报告卡片200张,门诊日志2000份。
1.2方法监督人员与医院的专职疫情报告员一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诊断标准,对200张传染病报告卡逐一进行检查核对,完全符合要求的185张,门诊日志项目登记齐全、符合要求的1580份。
两家医院三年的传染病报告卡合格率为92.5%,门诊日志合格率为79%。
3.1不合格的传染病报告卡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卡片填写项目不全(包括未写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地址欠详细,14岁以下儿童未填写家长姓名,托幼儿童及学生未填写幼儿园及学校,无诊断依据,报卡医生未标明科室等)。(2)报卡不及时,造成了迟报。
3.2在所调查的门诊日志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项目填写不完整,如未标明是否是初诊或复诊,疑似传染病人未标明是否已报卡。(2)收住院的患者,无交接记录。(3)初诊时医生开的化验单,结果出来后发现有传染病转院或转其他科室,填写传染病卡片的责任不明确,造成了漏报。
3.3化验室是传染病报告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问题,是传染病漏报最多的科室,这个结论和我国2005年调查结果一致[3]。主要是本身对于传染病报告的认识不够、信息流程不规范,化验室人员未及时将其化验结果反馈给医生,或患者将化验单直接取走转院治疗,从而造成漏报。
3.4有些医生不重视,业务水平及责任心均有待提高。医生不够重视的原因:(1)报告意识不强,医院未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报告检查、督促,对新出现的传染病未及时组织学习培训。(2)强调临床工作太忙,特别是急诊室,由于病人多,填写传染病卡片不及时,字迹潦草,项目填写不完完整,造成了漏报。(3)门诊医生开检验单时未标明是否属于初诊患者,而造成了漏报。
3.5日常监督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监督检查职责”,卫生机构改革后,卫生监督所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行使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执行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负责日常业务指导、培训工作,没有监督执法职能。对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没有处罚的职能,没有任何威慑作用,成为监督管理的“盲区”。另外,《传染病防治法》没有明确漏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则,增加了执法过程中的操作难度,依法管理难以落实。
3.6目前各基层医院仍由医生使用传统的方式人工书写传染病报告卡,由专(兼)职人员收集到预防科,未实行各科室电脑系统管理,在上述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漏报与迟报。
4改进措施
4.1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工作的重视。实行网络直报工作以来,传染病报告质量有了一定保证,对本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实行网络直报后,对于传染病疫情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各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保证足够专项资金,使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
4.2医院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各医疗院所要成立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医务科长、防疫科长及防疫人员组成,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防疫人员(主要是疫情人员)定期对全院各科室监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月防疫科要有自查记录。从各个环节查找漏报及迟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院内通报,切实落实奖惩制度与奖金挂钩,强化医生的报卡意识。
4.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及知识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人员是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关键,疫情报告是防疫工作的基础和依据[4],所以临床医生的传染病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监督检查中,要求医院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知识教育,每年至少两次,并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对新增传染病,要及时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要有培训记录及机关知识答卷。对新上岗医生、进修医生进行岗前培训。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及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认识,掌握传染病报告的要求和程序,及时准确上报,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4.5保证传染病报告卡的质量。医院每个科室都要有传染病登记簿及卡片,要求医生(特别是急诊科医生),认真填写,字迹工整,项目填写齐全,院内由专人负责每天收取卡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传染病卡片的质量。
4.6保证网络直报的通畅。当疫情负责人发现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上报,防疫科配合专门的计算机,由专人负责,保证网络直报的通畅。卫生监督人员要与CDC配合,定期对各级医疗院所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防止漏报、迟报。
4.7医院内要统一协调。医院内各科室要在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协调好各科室的职能,保证传染病报告的流程,特别是门诊部、住院部以及化验室的沟通。明确报告责任人,由防疫科统一协调,防止漏报及重复报卡,并将传染病报告质量工作作为衡量各科室工作的重要指标。
5未来设想
为把今后的传染病防疫工作做的更好,国家应该从宏观方面开发统一的网络直报软件系统[5];从微观方面具体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防疫部门,监督检查其网络直报系统的安装及使用情况,使从下至上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与从上至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相结合。将传染病报告卡的网络直报工作嵌入到门诊部工作平台、住院部工作平台及疫情防治工作平台中,保证各个协同办公平台都可以看到统一编号的直报卡片。这样既能降低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漏报误报率,避免重报情况,又可使传染病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为上级部门准确掌握传染病疫情信息,提供更完善、更科学的数据。
[1]陈长今,何山,孙合成.传染病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榷.[J]职业与健康,2002,17:16.
[2]霍云艳,姚林燕.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15.
(1.阜阳师范学院医院,安徽阜阳236000;2.阜阳市疾病控制中心)
摘要:传染病主要诱发因素为病原微生物,可传播于人群中.青年学生在高校中学习与生活,人群密度较高,且彼此之间接触比较密切,故而有较高发病率.强化对高校的传染病防控属于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现详细论述高校医院开展传染病防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医院;传染病;防范措施
1高校传染病常见类型
主要有四种:(1)流行性感冒,在高校极其常见,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流行性感冒病毒诱发,有较强传染性,可发病于一年四季,主要为冬春季.其流行密切关联于人口流动与密集程度,故而高校高发.(2)菌痢.属于急性肠道传染病,可发病于全年,夏秋季为高峰期.主要关联于饮食,高校中有诸多食物小摊,其卫生条件无法保证,但大学生食用频繁.(3)肝炎:高校以乙型和甲型多见.肝病有较强传染性,且传播途径多样,学生聚餐、过生日或者恋爱等都会直接接触,故而发生率高.(4)肺结核病:主要由结核杆菌诱发,多为边远地区学生中产生而后传染至其他学生[1],边远地区学生以前遭受过结核菌感染,但是由于体质较差且更换环境,缺乏足够营养后继发.
2高校医院传染病防范措施
2.1转变观念,增强认识
高校师生由于没有意识到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故而缺少重视,观念若未得到更新和转变则无法开展防范工作.当前高校医院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管理者观念,加大防控传染病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投入.
2.2健全防控制度,规范上报程序
(1)接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一定要按照规定流程上报,并作好检查、登记工作,交予预防人员手中.(2)强化传染病管理责任.院长负责传染病管理,对分工予以明确,设立专人对传染性疫情报告予以负责,并定期下到科室监督、检查传染病管理情况,同时还要调查漏报与上报情况[2].尽早发现、报告、隔离与治疗,防止蔓延.(3)将消毒隔离工作落实到位.对门诊与病房制定的各项消毒制度予以建立健全,开展污水污物处理与血源管理,设立专人以监管医院感染、消毒以及隔离状况.定期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同时还要做好随时接受上级疾控部门检查的准备.(4)构建隔离制度.建立预分诊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对隔离门诊与病房予以开设,于春季、秋季、冬季重点筛查呼吸道传染病,并做好隔离分诊工作;夏季则重点筛查并隔离治疗肠道传染病[3].对专用诊室、医护人员以及通道予以设立,进而对传染病蔓延进行有效控制,也有利于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现象.
2.3提升医院工作者专业水平
当前医学专业领域被不断细化,很少有医生去专门学习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知识,故而在处理传染病时专业水平较低.可经常组织培训,以强化隔离与消毒知识,促使医疗人员应对传染病的能力得到提升.
2.4严格新生入学全面体检
每年新生入学后高校医院需组织新生进行全面体检,在此过程中应将肝炎与肺结核病作为重点,对可疑者进行跟踪复查,一直到确诊,而后再送至当地医院接受治疗.
2.5强化卫生监督检查
需定期对高校食堂的卫生状况予以检查,减少肠道传染病现象,避免传播.同时还要经常开展校内的环境卫生检查工作,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环境.
2.6强化传染病知识宣传
强化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将传染病知识作为重点.可通过校内简报、广播、宣传栏以及板报等形式开展全校师生的健康教育与卫生常识宣传[4],定期检查个人卫生状况,鼓励开展体育锻炼,提升抵抗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人口密度高且集中性强,故而传染病发病率高.当前高校流行的传染性疾病类型主要为流行性感冒、菌痢、肝炎以及肺结核.为减少高校传染病事件,本文提出诸多防范措施,以提升管理者对防范传染病重要性的认识,并做好新生体检工作,对防控制度予以健全,加大知识宣传力度,以提升全校师生对传染病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郝曙光,于淑艳,陈明芳等.论高校医院传染病防范举措[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268-269.
〔2〕马英利.论高校医院传染病防范举措[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6):475,402.
**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校区疫情防控教学预案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己经非常严重,基于目前的严峻形势,按照上
级有关“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延迟开学的教学准备工作”之精神,落实
“停课不停学”之要求,特制定本方案:一、正常开学1、基础教学准备:各年级按照校区《幵学前后工作台历》要求,由备课组长负
责组织召幵教研会,讨论上交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组织明晰前期教案
目标落实等丁作。年级做好假期教案、学生假期作业等的例行检查及
评优上报和“开学第一课”的组织等工作。
2、
辅助教学准备:教务处提前两天完成教室电教设备调试,实
验室、文印室、微机室的正常幵课准备。提前完成年级会教学用具、
3、
年级按计划完成人员及课表调整。
二、延迟开学1、各备课组提前(本周)完成延迟一周导学案,
指导学生在预习或自学时能明确目标,知晓方法,解决困难。
各年级组负责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统筹整合学科优势,
组建防控期“答疑解惑”学科辅导组群,通过此渠道有计划,分期提
供学生落实教学计划的方法,督促检查作业,及时解答学习困惑。
由教务处负责根据备课组提供的预备教案,筹备由学科组长
主讲的10分钟小视频指导课,用来辅助其它教学手段,帮助学科组
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联络有关部门,力争利用
''迅飞技术”,减短辅
导距离,提高学科辅导效果。
4、由各备课组负责,用好“学网”,整合“课堂”资源,通过
班级家校群推送,最大限度收获“课堂”
“面对面”教学效果。(程
交课表和小视频课主讲教师名单(一学科一人)。
等统筹工作。
4、
综合处提前做好技术外聘、网络维护和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5、
未尽事宜,另行安排。
请校区全体老师积极参与,认真落实各项准备要求。
**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校区
开学前疫情防控方案2
为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病措施,保障我县人民身体健康,特制定2019年传染病疫情及防控工作计划。
一、做好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二、科学、规范处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与教育等部门沟通协作,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防控和应急水平。积极筹办好中心卫生应急演练,提高卫生应急人员实战能力。
三、开展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继续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提高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日常检测工作,落实各项消毒措施,保障医疗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五、强化培训演练,推进队伍建设。
在建立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强化培训演练,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理论基础水平,丰富知识技能储备。强化应急演练,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资料与方法
对象:市南区所辖的省级、市级、区级以上医院7家,随机抽取2007年度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卡526张。
方法: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对辖区内的7所医院,随机查看其门诊日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和《山东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登记簿》,统计传染病疫情漏报情况。同时抽查主要科室的医护人员35名,询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知识掌握情况。
结果
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质量:526张报告卡中,未抽查出甲类传染病,共抽查乙类传染病12种242例,丙类传染病6种284例,卡片填写完整率81.37%,(428/526),有漏缺项18.63%(98/526)。
医院传染病漏报情况:7所医院,其中省级医院1所,市级医院4所,区级医院2所。总漏报率9.70%(51/526),其中门诊漏报26漏报8.64%(26/301),住院部漏报25例,漏报率11.11%(25/225)。
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医护人员35人,能正确回答18人(51.43%);部分回答13人(37.14%);回答错误4人(11.43%)。
讨论
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本次调查中发现卡片填写完整率为81.37%。由于临床医生没有认真学习和重视卡片填写要求,错过当面问患者情况的时机,影响了卡片的填写质量,给患者的回访和管理带来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