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有其极端之处,但我们想邀请网友参与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病?如何与医生相处?
患者害怕医生不严谨谋私利,医生抱怨患者难缠?
诊疗、手术、护理等直接医疗服务费用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医生和医院无法靠此为生。但体制却允许医疗机构借道药品和设备谋利,高等级医院和专家级大夫更可藉此获利丰厚。在公众眼中,这几乎等同于谋财害命。
目前,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非常缓慢,医疗体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大量的医疗设备和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基层的医疗服务却非常薄弱,于是,大医院人满为患,排队难、看病难,时常引发纠纷,而基层医院门可罗雀。
白岩松:患者对医学缺乏了解
“温岭伤医事件的凶手,一直对医生的治疗不满意,即便专家都认定医生对他的治疗没问题,可他还是不接受。而他对医学的了解几乎谈不上,但他一直相信自己的怀疑,终于酿成大祸。”
王二丫:病人家属,请了解亲人的病情!
复兴论坛网友:医生和医院唯利是图
“医生不救死扶伤了,医生和医院唯利是图,院长们要贪污,都要百姓的钱。一个感冒就是千把元,医患不紧张才怪。”
何先武:一些医生医德沦丧
现实中,一些医院和医生拿患者生命当儿戏,他们盯准的只是患者的钱袋子。医务人员医德丧失、漠视生命导致恶果的事屡次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患关系紧张,其实与一些医院和医生医德沦丧、漠视生命不无关系。
网友:“以药养医”让人们对杀医冷漠
医生可以由国家来养,也可以交给市场去养,或者如多数现代国家那样,通过保险结算去养,但就是不能用药来养,这没有体现任何体制之优势,牺牲品是民众、也是医生,真正获利者只有少数人。
白剑峰:暴力伤医折射体制积弊
医生付出的劳动无法从技术收入中得到补偿,只能从药品和耗材中获得。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将医生逼进了“不仁不义”之地。
“以药补医”让医务人员蒙羞,使得公立医院行为扭曲,也让人民群众不理解,医患关系也会受影响。脸上抹着黑,怎么教别人讲卫生?医生不能靠卖药来养活自己。只有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医生才可能通过劳动获得合法且有尊严的收入,才能使医务人员将全部精力放在事业上,也才能真正从制度上建立、维护、发展医德医风。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是维护“大医精神”的制度保障。此外,政府还要努力加大投入和医保补偿力度。
从医64年,我觉得,成为一个好医生,就是要一辈子爱病人。我始终坚信最大的医德就是爱病人。冷漠对患者的伤害,有时比病情本身更具杀伤力。医生跟病人中间不是单纯业务关系,而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医生的对象是病人,目的是解决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他始终爱着眼前的生命。医生和患者多交流,真正的能够把病人作为自己的亲人那样去看待、去照顾,同时患者多理解,应该知道有些要求是不能达到的。
医疗纠纷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医护人员受伤甚至致死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第三方的介入有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第三方调解机构是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中间方。在这一机制下,对患者认为利益受损而提出的赔偿要求,医护人员需提供相应材料进行配合。第三方调处机制,构建了医患平等对话的平台,有助于减少“医闹”。成立不到半年,广东省医调委就正式立案调处医患纠纷273件,应急现场处置医闹事件52次,其中90%的案件得到成功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