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顺德连发多起医疗纠纷。加上一年多来各地此起彼伏的恶性伤医事件,医患关系话题始终触动公众敏感神经。医患关系在顺德现状如何?民众如何看待医患矛盾产生的因素?不同人群如何吐槽?近日,南都顺德针对区内医患关系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受访者认为顺德医患关系“一般”,五成受访者认为“政府投入不足”。
民调
17%受访者认为医患关系“恶劣”
此次南都顺德对医患关系展开问卷调查,采用了“数据模型”调查方式,即依据顺德社会构成和医患关系对等原则,设定比例不同的五类人群,对问卷进行精准投放,总样本数100个。
从整体民意来看,顺德人对本地医患关系持较平的态度,65%的人认为顺德医患关系“一般”,认为“恶劣”的只占17%。而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49%的人选择了“切身感受”,其次是“周边生活圈子反馈”,占29%。
67.5%医生认为患者“期望值过高”
现状
产、儿、五官等科医患矛盾仍多发
3月21日,一8岁男婴因被诊断支气管肺炎在桂洲医院输液时,突然出现意外,全身发黑,最后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虽然医院建议进行尸检,但家属担心得不到真实结果,随后在医院大门口通过撒纸钱等方式表达诉求。
3月初,类似事件在顺德一家区级医院也发生过一次:一名出生不久的女婴因重度窒息死亡,家属质疑待产过程中主治医生有过失。当天上午在产科门口,约10名家属拉着医生不让走,要求一定要给出解释。约半小时后,多名警察赶到才将当事医生带走,随后医患双方来到区医调委调解。对此,有医生认为,家属已涉嫌限制人身自由,但家属坚称,除了拉手外并无其他身体接触,“这么做也是无奈,十多天了一直看不到人,医院也没给完整解释!”
这些事件引发医护人员频频“吐槽”。大良医院一名门诊护士称,经常遇到一些不讲理的病人,“有时医生要上厕所挂个牌,也不愿意!”新容奇医院一位医生称,产科、儿科、泌尿科、五官科等是医疗纠纷最高发专科,在这些科室,几乎每个医生都遇到过“麻烦”。该医生分析:产科、儿科一直纠纷很多,泌尿科则因为前列腺炎等病症疗效很难衡量,治疗比较反复;五官科则是在治疗后,稍有异常就感觉明显,去年温岭杀医案就与该专科有关。
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介绍,2008年、2009年间,顺德“医闹”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过暴力伤医事件,但最近两三年,顺德“医闹”现象有一定抑制。但医患关系改善不大,医患矛盾仍然存在,群众对医疗领域依然有意见,“例如,有人质疑社区卫生站为什么不开急诊。限于条件、能力,这点目前确实很难做到,但群众不理解。此外许多市民对医疗的认识也不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也大多来自网络和流传的说法,并非自身感受。”
该工作人员称,顺德医疗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前几年工伤引发的纠纷较多,主要是一些工厂为节约成本,只买几个保险,谁出了问题就用这个名额,后来造成许多纷争。不过这一块近年加强了管理,纠纷少了很多。
把脉
改善医患关系,顺德如何发力?
此外,不同群体对诸多问题看法不尽一致,反映出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针对未来医疗体制设计、开放多种形式办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
医生呼吁理顺医疗体制
在受访者所提建议中,去除以药养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及完善医疗调解、鉴定机制等三项,整体民意的确认率都超过88%,从另一角度反映这些领域积弊已久。
去年年底,一名患者因呼吸衰竭住进顺德某医院,不料一周后医生要“赶”他出院,理由是社保给予每个住院病人的平均报销额度是7000元,当时已经超过了。
顺德某医院的一位主任医生解释,这个案例是目前社保基金管理局“总额控制、定额管理”做法的体现,集中说明了医院处境的窘迫,即投入不足,但又承担非常大的期许,“病人去找政府,政府说有医保啊,100%、90%报销,但实际额度有限!”在此情况下,取消以药养医谈何容易?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施政报告中提到,“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是今年医改重点。顺德医疗界多位医生称这些举措“才是找对了方向”,“假如政府不能投入那么多资金,那为什么不放开社会资源呢?”顺德某医院一位医生称,在香港等发达地区医疗体制设计里,公立医院只满足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和保障,如果要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不用排队,会有众多民办医院可以选择,这种模式其实可以借鉴。
建立调解机制和增强互信
顺德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称,顺德这几年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首先是建立了区医调委及广东和谐医患关系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顺德工作站,这两个机构都是第三方调解组织,对患者而言更可信任,其调解效率比目前的医疗事故责任鉴定程序要快,“目前开展挺好的,起到了作用。”
此外,区政府也想了一些办法改善医患关系,例如上月,区委常委周爱群悄悄来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患者身份体验了挂号、诊疗、缴费、取药等就医流程,提出在医生工作站配备病历本等建议。“我们有计划,让患者体验医生工作,增加双方沟通、信任。”
桂洲医院康复科主任尹德铭也讲了一个例子。半年多前,该科住进一位已病危的颈椎骨折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训练下,此病患竟慢慢恢复了知觉,甚至可以独立站起来。“他多次表示感谢,甚至还哭过鼻子。”尹德铭说,对该病人的康复训练最终能取得成效,与医患双方能建立信任感有关,“如果他不信任我们,或者我们有些私心,不尽心治疗,效果肯定要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