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用的诊疗手段超出了疾病诊疗的根本需求,不符合疾病规律和特点;(2)采用非“金标准”的诊疗手段;(3)对疾病基本诊疗需求无关的过度消费;(4)费用超出了当时个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
原因一:法律法规制度,“以药养医”制度:
医疗事故鉴定法规定了医生在鉴定过程的举症倒置制度,可能导致医生对病人的过度检查;据介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00名全科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在医疗过程中有增加各种化验检查、院内院外会诊,多为病人开具药物等自卫性或者称之为“防御性”的项目。而医生自卫性医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避免吃官司”。
原因二:一些医院和医生没有底线:
现在网络发达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小。所以,尽管我们医生并不喜欢拿着一堆百度资料来看病的病人,但我还是建议患者在决定做手术这样的重要治疗前多上网查查资料再决定。另外,人满为患的大医院不需要用这种方法在增加病人,所以或许会给出更为客观的判断。
原因三: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原因:
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与医生的诊疗水平,医学进步导致的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如:医疗过于市场化发展、以药养医、医务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药品回扣、等。
原因四:医患矛盾导致:
医患关系紧张,个别病人的不合理要求,患者要求,患者误解等都会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1、抗菌药物滥用
抗生素滥用,直接导致了“超级耐药菌”的出现。研究显示,据卫生部统计,中国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
2、医保费用浪费和流失
过度医疗导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和流失。人民网曾报道称,中国医疗保险中的“六非”行为(非合理用药、非合理检查、非合理收费、非合理医药定价、非参保对象享受医保待遇、非离退休人员享受离退休待遇)一直较为严重,据估算,医疗机构滥开药、滥检查等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在20%至30%,如再加上药品回扣、药品虚高定价、乱收费等现象,医保基金浪费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
3、过度耗费优质医疗资源
在解决多数普通疾病上,过度地耗费了极其紧缺而宝贵的优质医疗资源。最后造成的后果是,本来就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供应更加紧张,加大了真正有高层次医疗需求的疑难重病者看病的成本与死亡风险。从这个角度而言,“找专家看感冒”也是另一种过度医疗。
1、医疗行业和医学领域的法律法规:
2、加强全员教育,提高全民认识:
3、对整个医疗市场进行改革:
从根本上杜绝过度医疗促进医疗卫生体制、医药流通体制、医疗保险制度的“三医联动”改革,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补偿机制,改变医院逐利的医疗行为,划分出真正意义上的营利与非营利性医院,确定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范围。卫生部领导曾多次强调,一方面要打破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办好公立医疗机构,减少其对医疗收费的依赖。
4、加强对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的培训:
纠正医务人员防卫过度,过分依赖辅助检查来保证不出问题国家要尽快健全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建立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评估的指标和管理体系。加强行政监督、医院管理,推行处方的规范化加强医疗机构行政监管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院的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促进医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处方的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