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们说到了一个征求意见稿,在这些年征求民意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但是很多情况下,却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这些征求民意是在走过场。人们关心的是,这些民意如何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它的有效性呢?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评价,就是说这个征求意见稿如果说让老百姓看得懂,那就是说你真的是敞开怀抱,准备听我的意见,如果说你设置了很多专业术语,那就是说你准备走过场。
白岩松:
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有的时候取决于它的出发者究竟是不是一个非常坚决的去贯彻一种改变文风的强烈冲动。今年两会的时候有一个访谈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细节让我非常感动,不妨也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下,当时说到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中,温家宝总理非常非常在乎,因为跟我聊的是参与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一个工作人员,他说总理曾经这样要求他们,你们确定这份报告,火车站、车站路过大屏幕的时候,看我讲的时候能不能停下来听一会儿,能不能听得懂。这就很具体了,总理这么一下达,你想想今年的文风的确很好,那么包括其实十七大文风明显发生了变化,特别好懂。
那么反过来我们说到这个医改方案,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你知道这个医改方案是谁出的吗?你不能说是在发改委的网站上看到的就是发改委的,或者在卫生部看到的就是卫生部的,其实真正出台的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它是一个协调小组,看着很大,把这个部都协调来,其实具体的工作人员,哪个部长恐怕都得罪不起,哪个部长谁会给它一个明确的指令,说把这份报告给我改变文风,让老百姓通俗易懂呢?恐怕16个部门又没有那么一两个部长来说这个话。因此,这个协调工作小组,如果我们一棒子打到它身上的话,也有点冤,他们也很难。
如何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医改方案是一个情况,就是它用了一些术语让老百姓看不懂,其实有的情况下是看得懂,我也能发表我自己的想法。但是接下来就是说,发表想法之后,政府接下来应该怎么做,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想听听专家是怎么看的,接下来我们就连线北京大学法学院公共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的主任王锡锌教授。
王教授您好,
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
主持人好。
就是在公众的意见被采集起来之后,接下来怎么做才能让公众有一种我参与了,而且我受重视了,我还参与是有效的这样的感觉?
王锡锌:
第一,这些公众所表达的主要意见应当是公开的,这种公开一方面是指公众,他知道自己提了什么,另外,他们相互之间也应该看到对方提了什么,这样我们说这是一个立体式的公开。所以,所有的意见如果都是公开的话,那么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他们是在场的,不是说了话以后,声波就消失了,没有了,谁听见了没有,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建设结合起来,首先是要使得参与的过程、参与的信息表达能够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中来展开。
第二,对公众所反映的意见,我们知道对于某些具体实在的政策和方案,公众的意见、数量可能会很多,他们相互之间都是有竞争的,如何来处理这些公众的意见,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通常比如说大家提了很多意见,像这次医改方案,我注意到第一天就已经征集到1000多条意见了,将来可能还会有很多的意见,这些意见到底集中在哪些核心的问题上,这需要归纳,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些问题上就需要分析。
第三我想也是最核心一个方面,就是回应,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你政策制订者到底如何去回应它,哪些意见采纳了,哪些意见没有采纳,重要的是为什么,需要有一个说明理由的机制,而这样一个理由也应该是公开的。
好的,谢谢王教授。刚才说了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就是回应机制。
对,马上就可以跟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就很有关系,如果说你第一波征求到大家的意见不是医改本身,而是对医改的方案有一些涩,有一些绕,有一些空、有一些专,大家有点看不太懂,那么能不能很快有一个回应机制,接下来就要立即有一个改变机制。你比如说我们的标题叫“需配一个‘说明书’”,其实还真该配一个“说明书”,虽然这只是一个标题,我说的“说明书”刚才已经说过了,专家学者详细的解读,另外这份报告能不能有一种文风的改革。
另外还有一点,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也愿意给大家推荐,它有很多因素,应该要的都有。另外有两块是比较明确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首先我觉得指导思想这一块大家一定要看,一共只占几行,就把大致的事给说明白了,我觉得这个挺难得的,虽然里面的细节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