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记者向黎鸣特约记者丁文骏
“如何帮助官兵过好网络关?怎样做好新时代经常性思想工作?”这是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陆指导员一直思考的问题。
任职之初,这位90后指导员自认为能轻松融入00后这群“网生代”的“朋友圈”。然而,他的破圈之路并没有预期那么顺利。
不仅如此,陆指导员在与年轻官兵面对面交流中,发现很多时候自己接不住他们抛出的“梗”,更难以融入他们的话语体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藤宝庆是信息网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刚到连队时,他踌躇满志想用自身所学为连队做点事,但总是被班长们“泼冷水”。
陆指导员至今还记得在连队组织的讨论中,藤宝庆作为新战士代表诉说心声:“我们也渴望被认可,渴望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渴望成为好兵的模样。”
“回应‘渴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做主动的一方。在关心关爱的同时,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当时,恰逢陆指导员正以“小心‘信息茧房’的危害”为主题准备一堂教育课,他主动邀请藤宝庆参与其中。
为了帮助连队拓展专业学习效果,藤宝庆利用专业特长主动检索需要的信息,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了学习检索、资源共享、讨论交流等功能,实现了对线下学习效果的补充。
如今,藤宝庆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连队骨干,多次带队出色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陆指导员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信息网络时代,官兵思想随“网”而动,带兵人的“经验”同样需要应对时代的挑战。
陆指导员感慨说,当下的官兵必须与网络来一次积极的双向奔赴。“网生一代”的藤宝庆靠努力获得的那枚“四有”优秀士兵奖章,不仅是对藤宝庆蜕变成长的肯定,更是双向奔赴中探索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正向反馈。
现在的年轻官兵兴趣爱好广泛、知识结构多元、学习接受能力强、渴望表现自己,“如何实现网络从官兵们成长的‘绊脚石’到‘垫脚石’的转变,将是我们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个新突破点。”陆指导员说。
“网络+教育”带来的思考
■解放军报记者黄昆仑向黎鸣特约记者丁文骏通讯员汪玉珅
进得了“朋友圈”,才融得进“思想圈”
“不仅要搞好课堂正面灌输教育、组织日常群众性文体活动,还要从网络信息的点点滴滴中获知官兵思想动态,找到做思想工作的点。”谈及于此,王指导员想到那件“给他好好上一课”的事。
去年3月,细心的王指导员发现大学生士兵陈超的工作状态突然一落千丈。面对干部骨干的关心,陈超的答复是“最近没休息好”。
用网安全,一直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王指导员急忙找来陈超了解情况。
一名指导员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要让‘朋友圈’成为保护官兵的‘保护伞’,不能让‘朋友圈’成为盯着官兵的‘监视器’。只有避免上纲上线、小题大做,才能让官兵畅所欲言。”
“进得了‘朋友圈’,才融得进‘思想圈’。”对此,机务大队王教导员有着应对“网住代”的“独家秘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掌握官兵活思想。
“教导员,我是独生子,部队离家非常远,父母希望我复员回家。”一次聊天,小赵表明了退役的想法。
心病还要心药医,思想上抛锚是通过网络诱发的教育问题,但根子在人、在心。
王教导员将小赵推荐进旅荣誉室改陈布展专班,整理70多年前单位老前辈们在战斗中取得“15∶0”辉煌战绩的珍贵历史资料。
网络短视频看似很短,其实很“长”。等下士周愿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晚了。
“短视频在官兵中很流行,其作用有好有坏,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运用有利优势,扬长避短发挥教育作用。”该旅宣传科章科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很快,该旅机关引导大家开展短视频学习,并提出注重两个问题:
学什么?学理论、学精神、学知识,学有用之技、强打赢之能。
怎么学?每一个党支部都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自从短视频进入某分队刘排长的生活后,改变在不经意间一点点显现。
在某连的课堂上,上等兵吴嘉倬运用一部预防诈骗短视频,结合军人身份特点和单位工作实际,给官兵们详细介绍常见的电信诈骗套路和防骗方法。
“短在于精,短重于能。以归正思想认识、拓宽知识层面、教授实用技能、弘扬正面能量为主的短视频,应该大大方方地走上教育案头。”章科长很清楚,如何让官兵兴趣与短视频的结合点都落到激发强军正能量上——顺应中强引导、点滴中见细节、无声中润心田,在“零存整取”中实现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提质增效。
归正价值取向,“堵不如疏”才是“引流”的正确方式
“新时代的‘王海大队’出圈了!”教育课堂上,列兵陈效宇登台为官兵讲述该旅“王海大队”练兵备战的故事。前不久,媒体上集中宣传推出该大队先进事迹,让这个英雄群体再次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
空军“王海大队”编队协同训练。师勇进摄
指导员找到陈效宇一遍遍谈心教育,陈效宇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激发了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这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陈效宇振振有词,让指导员一度犯了愁。更犯愁的是,陈效宇的想法在年轻官兵中占有不小市场。
“为什么不能追身边练兵备战之星,追技术攻关创新之星,追矢志强军励志之星?”在该旅一次政治干部集训上,旅领导提醒大家着力打造官兵身边的“胜战明星”,归正价值取向,“堵不如疏”才是“引流”的正确方式。
“我们注重发挥‘王海大队’这个群体的示范效应,引导官兵追身边的‘明星’。”前不久,“王海大队”首任政委徐树年给官兵发来寄语视频,某场站政治工作处领导利用这个机会组织了一次走心的“明星”面对面活动。
“看着已过百岁的徐老在屏幕中给我们讲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大队’的英雄故事,感觉‘明星’就在眼前。”那一刻,陈效宇被“圈粉”了。
他们一步步打造融媒体中心,为“追星计划”提供后台支撑;围绕部队阶段任务、基层官兵动态、战斗精神激励等方面选题策划,充分挖掘官兵在文艺表演、视频制作、演讲口才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自行制作《虎威苍穹》《何以制胜》《致敬英雄》等10余部短视频,受到官兵欢迎。
短视频中,飞行员李德兵“我们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一口气”的铿锵回应,飞行员杨俊成“我们‘王海大队’永远没有孬种”的铮铮誓言,成了官兵中广为流传的“金句”。大家纷纷用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练兵备战积极性更加高涨。
英雄传人亦英雄,流量就应该留给身边最亮的星。近年来,该旅注重通过身边“胜战明星”为榜样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感召官兵一心谋战务战、开拓创新,在大项演训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在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不少经验做法在空军推广实施。今年1月,该旅被空军表彰为“空天先锋”。
锐视点
让经常性教育在“用好网”中提质增效
■沈行
信息网络凭借超强的融合力、广泛的传播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全面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部队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不可否认,更新思维理念“识网”是前提。既要识得“网络关”是当下经常性教育不可不过和还要过得漂亮的关,更要识得哪些网于官兵有益、哪些网于教育有害,哪些“网”是“好”的经常性思想工作抓手。
毫无疑问,融合信息资源“建网”,逐步探索建立一个既具有强大信息聚合能力、又能有效筛选并隔绝不良信息的“好”的网络教育专属平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的功能,是提升官兵用网可靠度、教育可控度的一大补益。
当然,创新方式方法“用网”才是关键。知行合一,方能致远。面对已经全面到来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立足自身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学网用网,善于从“网言网语”中听兵声、知兵心、集兵智;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精确分析官兵思想、心理、情绪以及行为价值取向,为精细化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发激烈的社会背景下,面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低级红”“高级黑”多发的现象,要灵活运用学习强军APP、正能量短视频平台,打造精品网上内容,使官兵在尽情享受海量丰富的信息服务同时,又能使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增强新效能、焕发新威力。
网络是当下一大变量,用好了就是经常性思想工作实效的最大增量。部队经常性思想工作只有紧跟网络时代、紧贴官兵实际,才能不断改革创新、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