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暑假最可怕”后,“寒假如何规划才能弯道超车”的短视频大火又让家长们焦虑难耐
孩子的教育到底要怎么规划?知“己”知“他”知“不知”最重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何宁
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规划的目的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翻看了几个教育博主的视频号,通过教育规划来“贩卖焦虑”的视频大火,从如何规划各学段的学习到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国际赛道,抑或家长什么时候给孩子规划身份等,无不宣称家长若不提前规划,不弥补“信息差”,孩子就会被“卷死”。而在具体的课程规划上,“语文是分水岭”“英语要提前学”“奥数是敲门砖”……科科都必须重视,必须提前学。不过,当视频快要结束的时候,博主随即就会给出购书、购课建议。
不仅如此,在一些视频的宣传语上,还写着“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升学路径千万条,不了解这些信息,孩子基本与名校无缘”等。夸张的语气,配上令人紧张的音乐,让一些看了视频的家长直呼:倍感焦虑。
自我认知与包容心的培养非常重要
如今,整个教育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氛,在邓宁看来,这主要是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对于未知总是充满焦虑,这其实是正常的。但家长的焦虑不能过度,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AI的挑战、未来世界的不确定,让不少家长对于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孩子感到迷茫。
“我们多看几个所谓教育规划短视频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在谈学业的规划,但其实孩子将来不管在哪里发展,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包容心,我觉得这比规划学业更加能让孩子适应未来的社会。”邓宁指出,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一个拥有良好自我认知的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兴趣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相反,缺乏自我认知的孩子往往会盲目追求成绩和名次,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最终可能导致内心的空虚和迷茫。我们还要重视包容心的培养。包容心是指对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拥有包容心的孩子更容易融入国际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培养孩子包容心方面,邓宁建议,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故事,让孩子了解世界的多样性。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学校、夏令营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包容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只有当家长自己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包容心时,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