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地蓝此前一直未进入过国家医保目录,前些年进了部分省的医保目录,也确实推动了蒲地蓝的销量增长。
诚然,如果进了国家医保目录,必然能提高蒲地蓝的销量。但是,进医保目录是要价格谈判的,降价进医保后对济川利润影响如何只有济川自己知道。济川管理层可能在考虑,或正在谈判。医保目录每年调整一次,说不定突然就公布进了呢?
那么,如果这两年都未进国家医保目录,三年内蒲地蓝可能要退出各省的医保目录,会不会让蒲地蓝销量大降呢?
所以,即使蒲地蓝退出省医保目录,对整体的营收影响也很小,完全可能通过整体的增长率冲掉这个影响。
二.关于“蒲地蓝销量下滑”
2019年,蒲地蓝销售额约23.47亿,同比下滑26.5%,直接导致了济川2019年营收的整体下滑。
其他主要产品基本都是增长的:儿科类(主要是小儿豉翘)增长22.4%,消化类(主要是雷贝拉唑)增长11.1%,呼吸类(主要是东科制药产品)增长28%,心脑血管类增长4.9%,妇科类微降1.4%,其他类(主要是蛋白琥珀酸铁)增长3%。
1.2018年的流感高发让蒲地蓝销售在当年达到了非常高的基数。
2.公司错误判断形势,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生产了太多蒲地蓝,市场库存积压难以消化,导致后续的销售不畅。在2019下半年公司主动调整产量,消化市场库存。
3.在OTC端,蒲地蓝遇到了竞争对手“蓝芩口服液”的强力阻击,药店在舆论偏向和利润的驱使下主推蓝芩口服液,使得蒲地蓝在OTC端的销量大降
那2020年,蒲地蓝是否还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呢?
1.上一年度高基数问题,这个问题显然不存在了,2019年蒲地蓝的销售额还没有2017年多。
2.市场库存问题,这个可能还存在。虽然2019年下半年市场库存已经基本清理完毕,但是今年一季度疫情期间很多医院采购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备用,估计使用的不太多,而且因为大家都戴口罩,感冒发烧的发病率比往年明显要低,所以一季度市场上可能积累了一些库存。但一海估计不会像去年初积压的那么严重,毕竟经此一役后,医院需要长期储备一些疫情药品。
3.蓝芩口服液的竞争问题。我估计今年蓝芩口服液的竞争力会下降,因为出了新政策,OTC乙类药品要退出国家医保目录,蓝芩口服液正是OTC乙类药品。这样的话,蓝芩口服液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相比,无论是在医院端还是药店端,都失去了原来的明显优势。
所以,整体来说,一海估计蒲地蓝消炎口服液2020年的销量不会再明显下滑,大概率是企稳或者小幅增长。
三.雷贝拉唑未来面临集采
雷贝拉唑是仿制药,而且在临床的使用量很大,所以未来是要面临集中采购问题的。只是因为雷贝拉唑这种质子泵抑制剂药品的制药工艺要求较高,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公司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所以短期内还不会面临集中采购。
其实,面临集采未必就肯定是利空。
首先,济川的雷贝拉唑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2018年市占率是34%,生产规模和生产经验都有优势,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概率很大。只要报价合适,集采中标概率也很大。
现在采取淘汰机制,总体上为n-1中标,即3家中2家,5家中4家,最多6家中标,最低价中标的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全国2-3个省,其他中选企业按价格高低轮流选择其余省份。对应的市场份额方面,1家企业中标对应全国50%的市场份额,中标2家、3家、4家以上对应的市场量分别为60%、70%、80%。所以,中标概率还是很大的,而中标后采购量也足够大,对济川的影响有限。
四.公司带金销售模式不可持续
一海也非常希望带金销售这种模式可以早点退出历史舞台,这样虽然营收会减少,但销售费用大减,利润反而可能会增加。
总之,在带金销售模式消失的过程中,先倒掉的必然是没有产品优势、没有规模优势的药企,有好药、有规模优势的药企最后会胜出并且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五.公司产品单一
这个确实是问题,济川的产品相对其他大型药企来说比较少,销售额也集中在主要的几款药上面。
济川的药品以前走的都是差异化路线,产品不是基药目录的主流品种,竞争小,所以推广起来增速很高,而且可以定更高的价格。
一海认为这个策略没有问题,否则济川也不能发展这么快。但是公司应该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新药上市的速度,推出更多好药。
以后,赚医保的钱是越来越难了,赚有钱人的钱或小众病种的钱更容易。药企未来的关键是创新,要么技术上创新,要么形式上效果上创新,突破现有的市场需求格局。
--------------------------------------------------------------------------------------
本文首发于贺一海的公*众*号“大健康产业研究”,欢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