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博物馆中的嘎拉哈:老赵闲聊俗称羊拐的嘎拉哈中篇

古埃及这种流行的博具Senet中文也翻译作塞尼特。它是一种掷骰游戏:双方在三十个格子组成的棋盘上决胜负,双方都有五枚棋子,通过掷骰子来决定步数,率先让自己棋子走完棋盘的玩家获胜。过程中棋子之间可以换位或是阻挡,以此来增加趣味性。其中就有用嘎拉哈作为博具的。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象牙嘎拉哈博具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成套象牙博具。由棋盘、棋子及骰子(扁长棒形及关节骨形嘎拉哈形)组成,扁长棒形掷出后看纹路面出现的次数来决定移动棋子的位子,而嘎拉哈形博具,乃利用形状不同的四面来决定棋子的移动。

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彩釉陶嘎拉哈

古希腊青铜嘎拉哈

古希腊琉璃嘎拉哈

古希腊文刻铭信使之神赫尔墨斯“Hermes”

埃及希腊化托勒密时期矿石嘎拉哈

埃及希腊化托勒密时期彩釉陶嘎拉哈

古希腊古罗马青铜嘎拉哈

希腊克里特岛洞穴2000多关节骨,其中有文字者

意大利古希腊墓葬大规模嘎拉哈群

在意大利中部有一个佤仑讷古墓群(Varranonecemetery,公元前3~2世纪)年女性身体靠近墓口的一侧散布了超过100块嘎啦骨,夹杂着另一种常见辟邪物品——铁钉;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墓葬等级越高,关节骨就越多,并且还认为关节骨作为驱邪降福之类含义的葬器,或能起到守护死者安息,在地下世界不受侵扰的特殊作用。

而另一个古希腊墓地——意大利南部的路西法罗墓地(theCemeteryofContradaLucifero)的一处双人墓发现了约1400块嘎啦骨,从头到脚覆盖二人遗体。

古希腊安坦多斯(Antandros)儿童墓葬36块嘎啦骨

古埃及马其顿/托勒密时期猴形骨质嘎拉哈

罗马帝国的骰子与距骨文物

网络资料

刻有文字的嘎拉哈

大英博物馆藏

(以上若干资料采用古生物整理发布资料,特此鸣谢)

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辽宁东淘县后洼下层遗址出土夹砂红陶塑羊距骨

后洼下层遗存

房址:发现31座。其中方形大房址5座,圆形小房址26座。

灰坑:发现18个,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陶塑品8件。陶塑品大都是夹砂红陶,仅l件是夹砂黑陶,其他陶雕塑器2件。均夹砂红陶质。

标本工T3:6

夹砂红陶塑形态仿羊距骨。长2.7、宽2.3、厚1.5厘米。

发现于西藏琼结县琼结河东岸二级台地上,海拔3700米左右,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5年试掘了50平方米,2000年正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骨片(条)及陶片等。石器中包括有砾石制成的磨石一件,打制而成的石磨盘一件,砾石加工的重石二件,磨光石球四件。红、灰、黑三种陶片200片,可辨明的陶器器类主要有罐。出土的骨片(条)共计有600余片,多为羊骨,不见成形器物,估计可能为骨器原料。邦嘎遗址的出土物在诸多特征上与曲贡遗址出土物较为相似,推测其时代属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和村西北漫岗中段,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辽金多时期遗存。2011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进行联合发掘,揭露面积达1505平方米。DHAⅢG1为后套木嘎第三期遗存中的重要单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羊距骨

仅发现1件距骨标本。DHAⅢG1:32为右侧标本,残,内侧前端破损。外半部最大长32.59毫米,内半部最大长(残)30.57毫米,外半部最大厚16.84毫米,内半部最大厚19.54毫米。见下图:

以上文字图片选摘自《大安后套木嘎遗址DHAⅢG1动物骨骼遗存研究》

哈拉墩遗址(哈密):位于哈密西南55公里五堡乡南6公里的一个椭圆形黑土墩上。遗址高6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80米。农民在土丘北坡2米深的土层里挖出双耳彩陶罐1个,残高0.5米,手抹制成,颈唇俱毁,圆腹,腹两旁各有一个小耳。陶泥为深红色土,泥中搀有细沙和石灰粒。

五坝墓地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西南距六坝镇约6.5千米,东北约9千米处即为著名的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墓地现大部分被压在村民居住区下。墓地不同程度上遭到人为破坏。现部分收藏于民乐县博物馆,时代特征上多为马厂时期。2009考古队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新石器—青铜时代墓葬53座(其中14座墓葬时代特征不明)。包括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西城驿文化。

“过渡类型”遗存是李水城先生1986年在河西史前考古调查中识别的一种新的文化遗存,既区别于马厂也不同于齐家和四坝文化,可又与这三种文化(类型)有某种联系,鉴于它所具有的中介性质,称之为过渡类型遗存。其相对年代介于马厂类型与四坝文化之间。

此次发掘过渡类型墓葬1座。编号为M26。

单人仰身直肢,为一成年女性。头向偏南,方向175°。随葬品全在头部以上,出土器物有陶壶1件,陶盆1件,骨珠1件,羊距骨1件。

羊距骨1件。标本M26∶4,置于人骨左臂外侧。通长约2.4、宽1.5~1.7、厚约1.4厘米。

阿敦乔鲁遗址大致是一种涵盖西天山地区的距今3900-3700年左右的青铜文化,位于博尔塔拉河中游河谷北侧。是房址与墓地的综合遗址。

SM4—2位于石围内南侧,石棺的盖板石为多块较薄的大片石构成。石棺内保留了木质葬具,由于盖板石坍塌的原因,木质葬具的北侧基本无存。石棺内葬有一个青年男性(30岁左右)个体,骨骼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头西面北。随葬有包金铜耳环、陶罐以及羊距骨等。

编号为SM4的石围墓,石棺内有木郭,头骨下侧出土一件包金青铜耳环,头骨附近放置了一件陶器,在人骨的手掌中,有三节羊距骨!

阿敦乔鲁遗址和墓葬中均发现铜器小件,类型较多,包括刀、凿、锥等,墓葬中还出土有铜串珠、臂钏(手镯)、铜泡、铜镜(?)以及由多个树叶形铜片组成的装饰品,另外,还出土青铜工具(凿)、刀子及耳环等其他装饰品。初步的检测结果显示铜器小件的成分以锡青铜为主。

前1300年—前1046商都殷墟出土两枚刻辞嘎拉哈

关于这块牛距骨,高去寻在《殷墟出土的牛距骨》一文中有过如下的描述::

“出土的部位在坑穴以内深4·80公尺的填积土里面,土层未经过后世的扰动破坏,同出的还有殷代的兽骨陶片等等。这块距骨保存的情形相当完好。它的上下两端歧出的凸骨面,都已经过人工锯去一截,变成了平面,可以使它直立着,内外两面的边缘地方,也曾经过稍微的锯平,其余的地方则仍是保存着原有骨面的情形。经过这样锯制过的牛距骨,在殷墟还有几块被我们发现过,只是它们的上面没有刻着文字。或许因地下的埋藏,曾接近了铜质氧化物的关系,这块距骨的表面上有的地方存有被染上的绿色。......刻笔内原都涂有朱砂,现在较浅的地方已经一部份失去了鲜红的颜色。”

这块牛距骨的刻辞如下,大意为:商王说:在白麓祭祀大乙以后,分割祭祀的牺牲,将祭肉分给宰丰。

3600年前新疆喀什河古遗址出土大量羊距骨

坐落在新疆喀什河三级阶地上,随着气候变化,黄土掩埋了古遗址(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

五堡墓群位于哈密市屋堡乡西北约2公里的戈壁深处,距今3200多年,是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公社墓群。墓地分布在一土包上,平面呈半圆形,墓葬排列密集,在地表不见封土,出土有木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毛纺织品、皮革制品、干尸等。墓区于1978年发现,经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13座。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堡古墓群在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五堡古墓群出土的文物,经碳14测定,是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明程度较高。

在对五堡古墓地的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10余座墓中有大量的胡杨木作为盖板来封盖墓口,且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用胡杨木制作的生活用具和木车轮等。

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打磨钻孔羊距骨

在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吐鲁番是连接亚欧草原通道而与东西方文明发生广泛深刻联系的枢纽。吐鲁番盆地史前的墓葬如艾丁湖墓地、交河沟北墓地、加依墓地、英亚依拉克古墓、喀格恰克墓地、阿拉沟、鱼儿沟古墓、博斯坦乡古墓、三个桥古墓、苏贝希古墓、洋海古墓、胜金店古墓等都出土了珠饰,发现有海贝、陶珠、兽骨珠、兽牙、玛瑙、松石、珊瑚、琉璃、费昂斯、滑石、煤晶、青金石、铜质等各类材质的珠子。

亚尔墓地位于东天山南麓的平缓戈壁滩上,墓葬分布密集,数量在500座以上,墓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地破坏严重,大部分墓葬无地表标志;墓室平面以圆角长方形为主,部分墓室有二层台;葬式多为二次扰乱葬,一次葬主要为儿童墓;以单人葬为主,有一些双人合葬墓,其中两座墓发现“井”字形木框葬具。出土遗物百余件,有陶、铜、铁、木、石器及串饰、贝饰、羊距骨等。初步研究表明,墓地年代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土丘遗址主体为大型房址,下层地面出土石权杖头一枚。

早期铁器时代南西伯利亚塔加尔文化儿童墓葬出土羊距骨

青铜时代新疆萨恩伊墓地出土穿孔距骨

青铜时代新疆克尔木齐墓出土64个羊距骨

克尔木齐早期遗存主要是根据克尔木齐古墓群(后译切木尔切克)而提出的。是新疆阿尔泰山南麓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该古墓群位于新疆阿勒泰市西南12公里的草原上,1961年阿勒泰地区文物普查时对该墓地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勘测,1963年在该地又调查并发掘了三片墓地,发掘墓葬共计32座。克尔木齐古墓群发表的随葬品数量不多,但墓葬形制种类多样,根据墓葬形制至少可以将克尔木齐古墓群的主要墓葬分为三组:第一组:坟院制石棺墓,以M16为代表,包括M7、M17、M21和M24等墓葬。第二组:无坟院石棺墓,M1、M8~M12、M15、M18~M21等墓葬。第三组:封土竖穴土坑墓,包括M22、M23、M25、M27、M28、M29、M30、M31和M32。

其中一组乱骨堆:约19人,东侧屈肢葬1,西侧乱骨堆,有石把杯1,羊拐骨64枚。

墓葬前(一般是东)立石人(或条石)是克尔木齐文化的普遍现象和显著地表特征。王博认为,新疆墓地石人产生初期,即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700年),这一时期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地区。切木尔切克石人的上限可以推至青铜时代的晚期(公元前1200年),而晚期则可到早期铁器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新疆焉不拉克墓地出土铜羊距骨一件羊距骨十二件

新疆地区早铁器时代的十个文化小区内,除塔城、罗布泊两个小区外,其余八个文化小区均有早铁器时代文化类型分布。焉不拉克墓地就属此文化类型。

墓葬中出土羊距骨十二件。均是随葬品,这种现象在新疆古代墓葬中很普遍,特别是儿童墓葬。

M75墓葬中,东南角墓室为一个成年男性,身上及近旁除了铜刻刀、铜簇、铁戒指、铁剑残尖、磨石、石珠、骨珠、金耳坠之外,有羊距骨一件。见下图所示:

M6墓葬中,墓室中有两层骨架,上层为50岁以上男性,头东南,足西北,向右侧屈肢,在其东侧和身上置有一件陶器,两件铜簇,一件铜筘,三件贝,四件石珠,和一件羊距骨,下层为一成年女性,二次葬,向左侧屈肢,身上有铜耳环,铜管各一件,五件石珠,骨珠两件,一件羊距骨。见下图所示:

羊距骨乌鲁木齐博物馆藏品花脚大仙拍摄

四道沟遗址位于木垒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东城乡的四道沟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羊毅勇对其进行过调查。1988年8月昌吉州文物普查队又对其进行过普查。清理了6个古墓葬,出土文物150余件。发掘证明这是一个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通过发掘发现遗址有灰坑、灶址和柱洞,说明这些先民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遗址共有6个文化层,说明先民们在这个村落生息繁衍久远。通过对出土文物碳14测定,证明村落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400-3000年之间。在四道沟遗址发现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石器80余件,大部分是磨制石器,有石球、石锄、石锛、石纺轮、磨谷器、刮削器、石杵等;骨器40余件,有骨针、骨梳、骨纺轮等;陶器40余件,其中一件残高约3厘米的陶狗;铜器10余件。这些文物说明四道沟村落是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遗址,他们过着畜牧业与农业并存的生活。

遗址出土骨器共二十五件。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

早期:

遗址早、晚期出土的木炭标本,经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测定年代。早期(第5层)的木炭年代距今3010土105年,晚期(第3层)木炭距今2345土90年。遗址的时代相当西周一战国时期。(《新疆木垒县四道沟遗址》)。

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西北约18公里的群巴克乡范围内,共见有三片墓地。这些墓地都是面积不大的小戈壁滩,每片墓地有墓葬十余座或四、五十座不等,每座墓葬都有圆形封土堆。墓葬形制每座墓葬的封土均系砂砾土,封土之下为竖穴土扩墓室。其中一座有一个主墓室,在主墓周围又分布有几个小墓室,其他均各有一个墓室。其形制有两种,一是带有短浅墓道的圆角方形或长圆形竖穴,共三座;一是没有墓道的长圆形竖穴,仅一座。有墓道者一般在墓室周壁或中部和墓道两壁立有木柱,其口部棚架盖木,盖木上再铺以红柳枝席、岌岌草席、野麻杆、骆驼刺草。

战国早期内蒙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出土羊距骨

小双古城墓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岱海南岸。墓地面积3000平方米。200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除M2为一座土坑竖穴墓葬外,其余均为偏洞室墓。墓地的年代为战国早期。

该墓地共有11座墓殉有动物遗存,在发掘的15座墓中,其中殉牲墓11座,占墓葬73.33%。殉牲墓占近3/4,殉牲这种葬俗在该墓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匈奴墓地出土200多个羊距骨其中带符号

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M1的第3号陪葬墓,墓葬很小,墓主年龄约在11-13岁之间。随葬了200多个羊距骨,有的上面还有符号。

公元前1至公元1世纪东西伯利亚伊沃尔加匈奴城址带纹羊距骨

伊沃尔加匈奴城址是东西伯利亚匈奴城址。又名下伊沃尔加古城。年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位于原苏联乌兰乌德市西南16公里,地当色楞格河支流的伊沃尔加河下游右岸。先後由前苏联考古学家·.索斯诺夫斯基和奥克拉德尼科夫主持进行局部发掘。匈奴龙城至匈奴帝国瀚海北部边防城市伊沃尔加城约450~500公里。

任萌《从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看西汉前期东天山地区匈奴文化》插图

石人子沟遗址的骨制品共426件,按照用途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实用器(骨匕、骨穿针、骨笄、骨管、骨片、骨珠、骨牌、羊距骨制品、牙饰、骨刀、骨锥、骨划齿、角镳、骨/角节约、骨甲、角镞、以及其他类)和仪式用器(卜骨)。按《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陈述,遗址出土骨器数量较多,主要是有加工或使用痕迹的羊或马、牛的距骨,多成群出土。

《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图示

第一类,素面无装饰,数量最多,共214件。标本2009HBSIEF002:12,羊,左侧距骨。通体磨光,内外侧面均被打磨平整光滑。羊距骨制品最大长30.46。

第二类有钻孔装饰,共24件。标本HBSIET0720I:2,羊,左侧距骨。通体磨光,内外侧面被打磨较平整,远近端磨光。外侧面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分布7个圆孔,保存完整的圆孔孔径为3.41-3.75。羊距骨制品最大长28.80。

第三类,有U形或V形的凹痕或刻划线,共41件(部分距骨上第二类、第三类装饰兼有)。标本2010HBSDIT07191V:2,羊,右侧距骨,保存完整。通体磨光,内外侧面被打磨,远近滑车被磨光。在外侧面上一周凹痕似锯齿,共11处。在后侧面上可见交错划痕,可能为装饰。羊距骨制品最大长27.95。石人子沟遗址出土表面刻有花纹的距骨,由绵羊骨制作。

石子沟遗址出土的骨制品能够鉴定到具体骨骼部位的共394件,其中距骨所占比例最高,约71.1%。羊距骨制品占石人子沟遗址出土骨制品的大宗,其中136件出自房址,11件出自墓葬,其余出土自灰坑、地层等,可见羊距骨与曰常生活十分密切。根据《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在测量点测量经过人工加工后的骨骼测量值,结果显示,每个测量点测量数据的标准差均较小,表明这些羊距骨的尺寸整体上较为接近。所以,考古人员认为,本遗址房址出土的大量尺寸接近的羊距骨制品很可能用于游戏、计数、装饰等生活用品。总体言,石人子沟遗址骨制品的制作特点为“省时省力”,即对需要使用的部位细致打磨,对不使用的部位简单处理。如所有尖锥器的尖部锋利、打磨细致,有的还经过抛光处理,而远离尖部的部分(即另一端)不再进一步打磨、抛光。

东黑沟石围居址F03

出有磨制羊肩胛;石筑高台和石围居址都有成组出现的羊距骨,有的上还有磨痕或刻划图案。这些都和德列斯图依墓地出土的经磨制和钻孔的羊肩胛骨、伊沃尔加城址出土的带刻划纹饰的羊距骨非常相似,被认为是匈奴的占卜器具。

上述F03所出羊距骨1组共27件。均呈深黄褐色,表面光滑。其中5件图中1~5上有刻划的纹饰,纹样有直线、弧线、波浪线、月牙纹及草叶纹,还有锯齿状刻槽(6~10)。这些羊距骨与石陀螺共出。见下图所示:

在发掘石围居址时发现了4个打破石围居址的石圈遗迹,石圈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其内均发现有残缺不全、摆放凌乱的人骨,X02、X03、X04出有少量羊骨和马骨,X02和X04还出有玛瑙珠,X04出有2件陶器。从这种石圈遗迹的分布位置、

埋葬内容看应与人牲祭祀活动有关。

X04位于F01东侧。呈椭圆形,由一层石圈围成,东西长412、南北宽215米。人骨位于圈内中部偏西,残缺散乱,似被肢解。人骨附近出有羊距骨、红玛瑙串珠及2件陶器。见下图所示:

皮革袋以及其中的青铜嘎拉哈、小木棒图《草原文物》2012年第2期

春秋时期到西汉初期新疆塔城沙湾县墓地出土大量羊距骨

考古工作者抢救性挖掘考古了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大鹿角湾地处天山山脉北麓的山前坡地墓地,此地海拔较高,接近雪线。墓葬均分布于山前褶皱地带的山梁上,均见圆丘形封堆标识,大多排列有序且较为紧密。所发掘的墓葬36座,90%被严重扰动,出土器物较少。

其中,首次发现的五羊纹彩陶,瓶颈部分有菱形、三角形几何图案,瓶身部分饰以一只跪卧状的盘羊、一只小羊、三只站立的大羊。彩陶造型别致,图案精美,五只羊体态健壮,昂首仰望;整体画面以静为主,静中有动。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处于连接东西方和南北方中欧、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萨扎干遗址位于撒马尔罕市西南20公里的萨扎干镇以南和东西两侧,地处西天山西端支脉——卡拉图拜山北麓的山前地带,位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有山间河谷从遗址间穿过。遗址位于山前地带,且地表土壤发育较差,地表多为牧草,无法发展灌溉农业,适合经营牧业。考古发掘以公元前2——前1世纪游牧文化遗存为主体。

汉代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出土一组11件羊距骨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附近的丘陵地带。该遗址建在崖体上,部分地表上还可见裸露的岩石,故当地村民称其为石城子。其北与奇台、吉木萨尔等绿洲相连,南越天山可至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南北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遗址经调查勘探确认由城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三部分构成。

古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因水冲或风蚀作用,转角处的城垣大都已不存在。城垣的结构以两排竖插的胡杨木夹以层层纵向柳枝为墙体骨架,墙外用泥土块垒砌,或以胡杨枝、芦苇夹淤泥筑成,以畜粪堆积为护城坡。在南墙中部和东墙北段各有一城门,南门规模较大,保存也较完好。城门两侧有两排立柱,形成门道。南门的门框和用胡杨柱拼成的门板尚存。

汉晋时期尼雅河外古遗址大量羊关节骨实物

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蒙古国车勒县石特尔匈奴墓地多墓出土羊距骨

中蒙联合考古项目。蒙古国中央省车勒县石特尔(SHTR)匈奴墓地,石特尔墓地位于蒙古国中央省车勒县东北约20公里处,2018年发掘的5座墓葬M1、M2地表为圆形石碓,M3地表为圆形石圈。M1、M2石碓中心塌陷,被表土覆盖,外观为圆形的石圈,石碓塌陷处即为墓圹所在。

石特尔墓地的墓葬属于匈奴墓地分类中的中下等规格,即蒙古国学者所谓“匈奴平民墓地”。族群规模较小,内部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别。覆盖于主墓的石碓之下石特尔墓地的墓葬以东西向为主、墓主人头向东南、人骨身下垫石板,这些葬俗都与主流的匈奴文化墓葬有很大区别,因此判断该墓地所属人群不是匈奴的主体人群,而是属于被匈奴征服的族群之一。有学者通过比较,认为这种东西向、墓前立石以及人骨下垫石板的葬俗应该是源自该地域内早于匈奴文化的石板墓文化。石特尔墓地主人可能是被匈奴征服的石板墓人群的后裔。墓中出土的青铜壶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壶形制相近;骨筷与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墓和内蒙古鄂尔多斯补洞沟墓地等出土的相似。

由这些墓地的年代反推,石特尔墓地年代应处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处于匈奴帝国晚期。

XM2墓口为椭圆形,长1.34、宽0.85、深1.1米,方向320度。墓内填土同主墓同样分层填石。墓底是一具幼年人骨,无葬具,东西向,头向东。头骨残,残留一侧下颌骨以及两颗臼齿。下颌骨向东是锁骨和残缺的肩胛骨、肋骨。肩胛骨很小,肋骨旁是半个髋骨。髋骨向东,尺骨相交,两臂相交于胸前。胸以下残,肩背枕一长方形石条。髋骨以下股骨不见,胫骨与腓骨可见,两端均残,下端枕一长方形石条。脚腕及以下骨骼均不见。左腿向西有一羊距骨,右腿向东有5块碎骨,难以辨识。脚和腿上部至腰疑似被切割掉,立石恰位于中间骨骼缺失部位,似有镇压之意。左肩外侧,靠近南侧墓壁的位置出土1件小铁刀,锈蚀严重。见下图所示:

M3石圈直径约6米,为小型墓,中间凹陷,封石围成一圆圈。石圈下有一层黑灰土,与墓主人腰部佩戴铁质带饰。棺西侧靠近墓壁竖立三角形尖状立石一块,底边宽30、高约35厘米。棺内人骨保存较差,骨骼散乱,头向东,仰身直肢。墓主人头骨仅存下颌骨,躯干和四肢骨骼多不在原位,数量也不完整。

其中第二期(公元2世纪初-公元2世纪下半叶),属于这一期的墓诸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团结、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两岸的孟根楚鲁和伊敏车站;兴安盟科右中旗北玛尼吐;赤峰市林西县苏泗汰、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三道湾一期和商都县东大井共八处。孟根楚鲁、东大井遗址中,殉牲多为动物的头蹄骨,随葬陶器的位置及器形均相似,多有弓弭、骨镞及羊距骨随葬。

北玛尼吐墓地共发掘26座墓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直肢和侧身屈肢。殉牲为羊距骨和狗头骨,随葬陶器位于头骨上方或两侧,器物以轮制壶和手制罐为主,壶以侈口舌状唇壶最具特色。

扎赉诺尔M3002墓坑长2.4米,头端宽0.77米,脚端宽0.67米。墓向15°。葬具为木棺,外装椁架,棺盖板横向搭盖,长度0.6米左右。椁架为四角立柱,在墓壁纵向两侧各有一根主撑挡分别联结在两端立柱上。椁架长2.26米,头端宽0.7米,脚端宽0.62米,高0.7米。木棺四角也有立柱,四周榫接棺板,棺长2米,宽端0.48米,窄端0.43米,髙0.3米左右,未见棺盖。棺底铺树枝,并有白色朽灰痕迹。出土器物有三鹿纹铜牌、铜耳环、戒指、臂钏、铁剑、盘口陶罐、羊距骨和牛趾骨等。

鲜卑内蒙东大井墓地男女墓葬各一件羊距骨

SDM6,长梯形土坑竖穴墓。该墓与其他墓形制不同,呈窄首宽尾状。其尾部打破SDM7之头部,长1.85米,宽0.4—0.68米,深0.53米。方向328°。墓内置尸骨1具,女性,年龄约35岁。仰身直肢,面偏向左侧,双手置于胸腹部。头骨两侧各置一夹砂陶器,左手处有一把铁刀,在左侧盆骨殉有羊距骨。此外,在填土中也出有少量的殉牲羊骨。

鲜卑内蒙南杨家营子墓葬五枚羊距骨

M7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底长2.25米,宽1.25米,距墓口深0.85米,方向320度。葬具痕高0.72米,有棺钉3枚。随葬品有陶罐、陶碗、铁镞、小铁刀、铜钱、骨镞、骨纺轮、羊距骨、羊腿和珠饰。

单人成人墓葬中,M9墓。死者身体微侧,直肢,面向上,男性。在头骨右上部放置陶罐1件,其它随葬品多集中于躯干周围,主要有玉(玛瑙)饰件、铜带扣、铁刀、铁削及鞘、铁剪、陶杯和羊矩骨等。

M15墓。人骨架保存较完整,面向上,侧身直肢,女性。随葬品集中在头部和身躯两旁,头北侧置铁镇1件,身旁主要有铜带扣、铁簇头、陶杯和羊矩骨(图例中标为鹿距骨)等。

东汉鲜卑满洲里市蘑菇山墓主左臂处带孔羊距骨1个

蘑菇山墓地为东汉时期遗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附近的一处台地上,西北距满洲里市区约21公里,北距中国与俄罗斯国境线约5.5公里,南距蘑菇山0.5公里,东南距乌勒革宁河3.5公里、距扎赉诺尔鲜卑墓群10公里。

清理出不同规格的古墓葬6座,编号为2011MZMM2-2011MZMM7,以下简称M2~M7。M1位于墓地的北部,遭严重破坏,盆骨以下部位均被现代取土垂直挖掉,以上部位保存完好。墓室内侧壁有木板痕迹,为葬具,有盖无底,墓主人是一位成年女性。为仰身直肢一次葬,头向朝东北,面向上,方向为340°。右臂略有弯曲,肘关节以下紧贴右侧棺壁,头骨残破,肢骨残缺,身下铺有类似毛毡物品。在墓室的盖板上放置牛蹄骨6个、羊蹄骨1个。

随葬品集中放置在墓主人头部及胸部周围。在头骨右上角紧贴木棺框的西北角放置陶罐1件;头骨左上角放置漆器1件;颈部放置由3件煤精制品和12件料珠组成的项饰。另外,在墓主人头部上方放置牛蹄骨2个,在左臂处放置带孔羊距骨1个。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特展《西海长云:6-8世纪丝绸之路青海道》中,展出了一组羊拐,乃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所出土,大同博物馆藏品。

而且在展品解说文字中,还特地写明:在东汉魏晋以后,在内蒙古东北部、中部和山西北部的匈奴-鲜卑墓中大量出现。见下图所示:

花脚大仙拍摄

“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安徽博物馆微博资料

隋唐海拉尔北部室韦墓葬出土二十余枚嘎拉哈

唐代渤海上京宫城遗址出土一枚狍子距骨

出土文物以建筑材料最多。瓦有大型板瓦、筒瓦、釉瓦(小型居多)等。佛教遗物以泥塑和铜铸佛像最多。1975年发现的舍利函,内盛铁、铜、漆、银器等。同时出土有丝织品、珍珠、料珠等。其中银盒方形桶状,高约8.5厘米,线刻四大天王、祥云、火焰等。银平脱漆匣(残)饰缠枝忍冬纹、花朵、蓓蕾、立鸟和翔凫。出土石雕石刻数量较多,以石灯幢最为精致,高约6米,其形似塔似亭。此外还发现“天门军之印”1方,“开元通宝”铜钱、铜镜、铜钵、陶器、铁器等。

渤海国现俄罗斯滨海地区尼古拉耶夫斯克耶Ⅱ号渤海古城遗址出土磨光狍子距骨1个

在内蒙古赤峰市大阪镇东北约15公里处巴彦塔拉遗址T0204中发现3个“嘎拉哈”,这几个大小不同的“嘎拉哈”都是经过人工处理的,有明显的人类加工痕迹。

内蒙古昭盟巴林左旗双井沟两处辽代的火葬茔地中,MA4的火葬罐里同骨灰一起有“羊距骨六个”,MB2的火葬罐里有“羊距骨十八个”;考古专家判断墓主身份等级较低,应为契丹平民墓,随葬品极少,仅见骨梳、羊距骨、铜钱等。

辽代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墓铜嘎拉哈一枚,牛羊距骨九个

辽代早期辽阳市苗圃墓地出土羊距骨

2015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辽宁省辽阳市苗圃墓地发掘了一座辽代墓葬,墓葬为竖穴石椁墓,随葬灰陶盘口壶、白瓷粉盒、金银饰品、羊距骨等遗物。专家初步判断该墓葬为辽代早期契丹族墓葬,具体年代范围可能在公元10世纪40、50年代,本墓葬的发掘补充并增加了辽东地区辽代早期墓葬的基础研究资料,出土器物具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辽代早期陶瓷器、金银器等文物的研究具有较重要参考价值。

金代葬俗中的羊距骨

金代大定以后的金代墓葬发现较多,其中圆形或方形单室砖墓,多仿木建筑,彩绘有建筑细部及日用家具,随葬物多为明器,如内蒙古宁城大明城西城外及小榆树林子金墓、巴林左旗砖室墓等。黑龙江绥滨、吉林镇赉的平民墓葬,用羊距骨、羊肢骨和桦皮箭筒随葬,尚保持着地方民族习俗。

黑龙江博物馆藏品周倜拍摄

金代内蒙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金墓五号女性墓嘎拉哈

金代吉林长春德惠市边岗乡丹城村揽头窝堡遗址铜嘎拉哈

发掘出土品类丰富的瓷器、骨质生活用具,为金代遗存少见。其中有铜嘎拉哈。

金代黑龙江阿城出土铜嘎拉哈一组

东夏国时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赛加城址类似石英嘎拉哈物件

二、7号墓(儿童墓)

羊距骨8件。置左腰下,其中一件有穿。

牛距骨1件。置右腰下,两面有人工磨平痕迹。

长城159号敌楼出土三枚带孔带点嘎拉哈

清代初年黑龙江依兰县永和、德丰墓出土钻孔狍子嘎拉哈13件

黑龙江依兰县永和、德丰清代墓出土狍子嘎拉哈13件,长3厘米,宽2厘米,在“珍儿”上部斜钻穿孔。下图为永和德丰清墓出土之狍子嘎拉哈。墓主为清代初年赫哲族满洲旗人。

在上述考古资料的整理中,我们要强调以下几点:

博物馆中的东方嘎拉哈文物

国博辽金嘎拉哈玉佩长3.4厘米,高2.2厘米。未知与上图是否同一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嘎拉哈

器凹部凸起一钮,有穿孔,可佩带。玉器一组中之一品。松松發文物资料。

天津博物馆藏金代玉嘎拉哈三枚

黑龙江省博物馆金代水晶距骨和白玉距骨

水晶嘎拉哈,即为前述黑龙江绥滨县中兴乡金墓出土者

故宫博物院双连玻璃嘎拉哈笔架

下图为嘉德艺术中心故宫玻璃精品展展品黎明之前的一颗星资料

下面资料为凤凰卫视微博视频截图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中的嘎拉哈

佳木斯博物馆藏染色嘎拉哈与子儿沙包

本来藏品中的嘎拉哈也在本版块之中一并呈现,只是由于总图片数已经超过五百上限,无法发布,所以只能忍痛别作一集,作为系列的下篇,不日发布,敬请期待。(未完待续)

THE END
1.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94428 出版年:2007 作者:冯登德里施 学科:生物科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馆内阅览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一层第二书库在架上Q915-62/1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一层第二书库在架上Q915-62/1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63c7643156f1023c57621f85232a0df4
2.《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简介书评当当聚赢科技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最新《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就上当当聚赢科技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59653880.html
3.田野考古出土动物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doc《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安格拉·冯登德里施著,马萧林、侯彦峰译,科学出版社,2007年,北京。 3 术语和定义.1 动物标本 Zooarchaeological specimens 考古遗址出土的贝壳和动物骨骼、牙齿以及特殊埋藏环境下存留下来的毛、皮等遗留物。.2 全面采集 collection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按单位对全部出土动物标本进行收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04/131779924.shtm
1.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摘要: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gyww201604012
2.考古博物馆中的嘎拉哈:老赵闲聊俗称羊拐的嘎拉哈中篇根据《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在测量点测量经过人工加工后的骨骼测量值,结果显示,每个测量点测量数据的标准差均较小,表明这些羊距骨的尺寸整体上较为接近。所以,考古人员认为,本遗址房址出土的大量尺寸接近的羊距骨制品很可能用于游戏、计数、装饰等生活用品。总体言,石人子沟遗址骨制品的制作特点为“省时...https://www.360doc.cn/article/72240054_1131142503.html
3.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是指人们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或者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以及推理方式无法解释的自然、天文、历史等现象。 十大未解之谜按其类型主要分为神秘宝藏之谜、人类未解之谜、考古未解之谜、历史文化之谜、外星来客之谜、宇宙未解之谜、动物未解之谜、植物未解之谜、地球未解之谜、自然未解之谜[1]。 https://baike.sogou.com/v62895355.htm
4.分析和应对范文12篇(全文)(1)研究人员通过胃部化石、骨骼成分和牙齿来分析史前动物的食谱。 (2)胃部化石标本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处理...这样通过使用特殊的电子测量仪器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和检测这些变化,即可获取单片机中的特定关键信息。...基坑施工时要对土层进行取样分析, 根据土层结构的要求, 分析出土层的各种物理性能, 得到设计基坑支护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hckkj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