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考古Archaeology》杂志新出版的2024年第一期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发现的动物殉葬坑入选,为中国唯一入选。
《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图源:陕西省文物局
其他入选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的考古项目还包括:
意大利托斯卡纳温泉圣池发现2300年前青铜雕塑
赞比亚卡兰博河发现5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木构
以色列发现1900年前罗马宝剑
苏丹发现中世纪基督教彩绘壁画
墨西哥阿兹特克大神庙发现祭祀用石刻人像
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8000年前狩猎采集者的防御建筑
秘鲁马丘比丘印加皇帝仆从的故乡
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被发现
意大利罗马发现尼禄皇帝的剧院
以上这九个考古项目都是关于历史古迹、人类文化方面的发现,唯有这个是关于动物的,甚至还不是主墓,只是一个殉葬坑,为什么也能跻身十大考古发现呢?关于殉葬坑里埋的动物,可能你想到的是猪、狗、牛、羊之类的家畜,或者名驹宝马,甚至是鹿、鹤这类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然而这是汉文帝的陵墓,殉葬坑里的动物当然也是非同寻常,竟然是有国宝:
还有在热带生活的动物:
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考古挖掘中多次发现貘类遗骨,貘在中国古代的存在确凿无疑,但由于气候变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宋代以后貘就在中国消失了,甚至还有人把它和熊猫混为一谈。
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白鹿原的西端,其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霸陵和南陵周围的大型外藏坑中出土了各类陶俑、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马骨等大量汉代珍贵文物。
在其相对较远的很多小型殉葬坑中发现了大量的珍禽异兽骨骼,葬具有陶棺、砖栏和木椁,随葬品有陶容器、陶俑等,仿佛就是文帝时期皇家苑囿的地下动物园!
根据考古人员介绍,在霸陵共发掘23座动物殉葬坑,发现动物种类共计11个属种,包括鸟类2种和兽类9种,均为珍稀野生动物,出土的动物种类既有现在仍生活在南方东洋界(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如印度野牛、马来貘和绿孔雀,也有“秦岭四宝”中的三宝——金丝猴、大熊猫、羚牛。其中,虎、马来貘、牦牛、印度野牛在陕西省属首次发现。
在南陵共发掘55座殉葬坑,殉葬动物有鸟类、兽类和爬行类。鸟类骨骼主要分布在东南边,兽类骨骼主要分布在西南边,中间的K33-4坑既有鸟类也有兽类,经初步鉴定,发现的动物种类共计30个属种,包括鸟类18种、爬行类1种和兽类(哺乳类)11种,有金雕、绿孔雀、褐马鸡、丹顶鹤、金丝猴、猕猴、虎、鬣羚、鹅喉羚、梅花鹿、狍子等30种珍稀野生动物骨骸。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首次在陕西省发现了爬行动物龟鳖目陆龟科的靴脚陆龟、鸟类犀鸟科的地犀鸟属。
靴脚陆龟是亚洲体型最大的陆龟,体重可达20公斤。考古人员称,此次发现的龟龟甲很厚、个头很大,仅龟甲长度就达52厘米,从未在陕西地区发现过,由此推测应该是从南方纳贡过来的。
南陵出土的陆龟。图源:陕西省文物局
同时,他们还从动物殉葬坑中保存较好的肱骨、股骨、跗跖骨和头骨枕部分析,发现的鸟类骨骼属于大型鸟类中的地犀鸟属。地犀鸟属分为地犀鸟和红脸地犀鸟两种,现分布于非洲热带草原,体型大,为犀鸟目中最大的种类,也是肉食性最强的鸟类,可捕捉地面昆虫、蜥蜴等各种小型动物。
这些考古发现为文献记载的皇家苑囿动物种类提供考古学证据;还可以复原霸陵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如东洋界动物马来貘、印度野牛和绿孔雀的存在,证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湿热;这些珍禽异兽呈现出王公贵族在皇家苑囿中悠游赏玩、狩猎珍贵动物的场景等。
霸陵考古人员表示,在当地已经灭绝的动物种类,如马来貘、印度野牛、牦牛、赤麂、绿孔雀、地犀鸟等骸骨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现有动物标本库的种类和数量,为今后考古遗址动物标本的对比和研究提供了种类多样的第一手资料,也丰富了博物馆的展陈资源。
此次考古发掘的动物殉葬坑,应是西汉皇家苑囿的再现,是西汉帝陵外藏系统的一种新的遗存类型,对研究西汉帝陵制度、秦汉皇家苑囿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考古Archaeology》是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面向公众的双月刊考古杂志,已连续出版70余年。自2006年开始,该杂志在每年的12月评选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