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骨探古,识骨寻踪。2022年1月3日20:00,陈君老师应邀于集贤楼312会议室作“识骨寻踪——动物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为同学们描述了一个动物考古的世界。
以美剧《识骨寻踪》为引,陈君老师首先阐释了动物考古的概念。动物考古,即是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动物进行科学和系统地采集,开展鉴定、观察、测量、测试及各种统计和分析,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与环境考古、古DNA、碳氮稳定同位素同属科技考古的范畴。陈老师结合田野考古实例,通过展示各类遗迹中出土动物遗存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了动物骨骼可能出现的地方,如房址的居住面、墓葬、灰坑和灰沟,还借此阐述了有关动物骨骼遗存的堆积性质。
动物考古要做什么?陈老师以专业视角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发现骨骼,收集整理,到后续鉴定、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完整的操作流程使同学们对动物考古的了解更进一步。
回溯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发展历史,陈君老师采用了袁靖教授的观点,即“形成”与“发展”两个时期,并分别予以介绍。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形成时期。陈君老师介绍了这一时期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不仅有《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法]德日进、杨钟健合著),《哺乳动物大型管状骨检索表》(刘后贻译)等著作,还包括研究报告、发表的鉴定结果和一些专题研究。动物考古与考古学、古遗址等要素联系在一起,共同揭示了人类如何生存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发展时期。陈老师以《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动物考古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等成果为例,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中国动物考古学界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发展特点。
最后,陈君老师以201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为中心,从遗址概况、动物遗存情况及鉴定、骨骼表面痕迹分析、蚌制品研究、骨角牙制品研究、动物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等七个部分,介绍了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情况以及利用方式,揭示了该遗址的生业模式并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了复原。关于该遗址房址内揭露出大批人骨遗骸的原因,陈君老师列举了人骨短期内大量堆叠、未成年人死亡率居高、兔和老鼠的捕食量颇大等证据,提出该遗址可能发生过鼠疫的猜想,希望引发同学们对考古遗址特殊现象产生原因的思考。
讲座交流环节
整个讲座中,陈君老师通过释定义、溯发展、寻方法、析作用,生动地展现了动物考古学的魅力,丰富了学生们的见闻。陈老师表示,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但中国动物考古学仍是一门新兴的、不断发展的学科,还需大家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