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环珠江口地区先秦考古新发现”学术座谈会综述茂名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为庆祝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2021年11月27日,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国文创(北京)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支持举办的“环珠江口地区先秦考古新发现”学术座谈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座谈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报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珠海博物馆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参会。

座谈会现场

上午的座谈会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研究馆员主持。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先生致欢迎辞。他首先对线上线下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表示:在全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华诞之际,举办“环珠江口地区先秦考古新发现”学术座谈会恰逢其时、意义非凡。环珠江口地区处于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交汇融合的重要板块,是研究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的重要区域。多年来,广州考古工作者在增城、从化、黄埔、南沙等地发现了数量丰富的先秦遗址,取得重要成果。这些先秦考古新发现为探索环珠江口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及人类文明的进程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广州文物部门衷心感谢各级领导、专家和兄弟单位一直以来对广州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并期待与各文物考古单位在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环珠江口地区先秦考古研究及成果展示、传播工作,助力人文湾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坚强的历史文化支撑。

刘晓明先生致辞

赵辉先生作视频致辞

王巍先生作视频致辞

随后是成果汇报环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汇报了黄埔陂头岭、增城金兰寺遗址的考古成果,4位与会专家介绍了金兰寺遗址的多学科研究成果。

黄埔陂头岭遗址考古成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碧雄介绍了黄埔陂头岭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根据考古发掘,陂头岭遗址目前可以明确主要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介绍了典型遗迹单位如“双墓并排”的M45与M46、典型窖穴H4、H50等。陂头岭遗址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灰坑(含窖穴)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堆积最丰富的史前遗址,对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早期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都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黄碧雄先生汇报

卜工先生点评并作交流发言

增城金兰寺遗址考古成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耀文介绍了金兰寺遗址的概况、既往考古工作、工作背景、工作概述与方法、发掘收获等。金兰寺遗址属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一处岗地型的贝丘遗址,本次考古最重要的发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44座、战国时期墓葬2座,出土保存较好的古人类遗骸43具,其中M35、M22为仰身屈肢葬,M15为母子/女合葬,M10、M44有碎物葬现象,另有多个未成年墓葬。此外,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结合多家单位对金兰寺遗址开展了多学科合作研究,取得突破。本次发掘工作为进一步认识金兰寺遗址乃至珠三角地区史前贝丘遗址文化内涵、珠三角地理环境变迁与人类关系奠定基础,对研究和阐释中国华南史前时期古人类的演化、人群迁徙互动、生业方式转变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交流环节,卜工先生强调金兰寺遗址在岭南考古占有重要位置,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建议考虑申请扩大发掘规模,进行透彻的研究。李岩先生就仰身直肢葬与仰身屈肢葬的年代早晚关系提出疑问,并建议与高要蚬壳洲遗址墓葬的葬式、年代等进行对比分析。

曹耀文先生汇报

金兰寺遗址古环境分析成果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卓教授汇报了金兰寺遗址的环境考古分析测试初步研究结果。对各个文化层进行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①层文化层在遗址东西两侧陡坎的地层年代较老,测年结果为唐宋以来的堆积,②层文化层缺少植物残体进行测年,采用沉积物泥质含碳组分测年可能被③层污染,导致测年结果偏老,文化层的③层与④层出现年代结果倒置情况,分别为距今约6500年与距今约5100年,存在贝壳层年代更老的可能性。此外,对金兰寺遗址的古环境测试还包括了典型剖面色差分析、地层磁化率分析、沉积物粒度分析、微体化石分析、孢粉分析、植硅体分析与软体动物鉴定分析等,获得一系列成果,包括新石器时期河口古环境的确定,以及史前水稻花粉和植硅体的发现等。

汤永杰博士研究金兰寺遗址的古环境变化与珠江三角洲演变的关系。他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上万个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孔结果,结合各项测试方法,重建了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进过程和海平面变化与金兰寺遗址环境演变的关系:距今8000—7000年前,海面快速上升并侵入三角洲腹地,珠三角周边开始出现早期人类活动,金兰寺附近的河口淡水-微咸水的水产资源丰富;距今6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渔猎活动开始,金兰寺遗址形成贝壳层堆积,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距今4000年至战国时期,水稻出现,战国时期稻作农业一定程度扩张,经济结构开始多元化;唐宋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向遗址南侧冲积平原发展,金兰寺以西和以北由于受增江河流影响,长期存在大片水域或残留河网。

汇报结束后,李岩、郑君雷、曹耀文就金兰寺遗址③、④层测年结果倒置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郑卓教授发言

汤永杰博士发言

王银田、李岩、郑卓先生交流讨论

郑君雷教授交流发言

金兰寺遗址动物考古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余翀副教授对增城金兰寺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初步的鉴定与研究,认为从金兰寺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鱼类有15种以上,以半咸水—咸水类为主,包括丝鳍海鲶、棘鲷属等;爬行类有龟、鳖等;哺乳动物包括鹿科、猪、豺等,显示金兰寺遗址当时属于河口、近岸的环境,生业模式应包括渔捞、采集、狩猎等。她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包括鱼类体长复原、稳定同位素研究,通过以上方法综合探讨金兰寺遗址和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渔猎行为。

交流提问环节,李岩向余翀确认了鱼骨标本皆出土于金兰寺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全洪与余翀对鲤鱼养殖与水稻种植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余翀副教授发言

李岩先生交流发言

金兰寺遗址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李法军教授团队汇报了金兰寺遗址出土人骨的初步人类学研究成果。本次金兰寺发掘出土的46座墓葬以单人葬为主,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性别不明的多为12岁以下的未成年个体。以M1个体为例,通过研究,确认该个体为女性,年龄在40—45岁,仰身直肢葬,尚未见拔牙迹象,其头骨显示出华南地区史前时期古人类多具有的长颅型、阔鼻型、低眶型和突颌型特征。这些现象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金兰寺古人类文化活动与基因交流的复杂性问题。此外,研究团队还介绍了M16头骨虚拟重建成果、基于髌骨几何形态测量学行为重建的方案与设计、M22人骨埋藏现象的观察等内容。

李法军教授发言

王巍先生作点评发言

下午进行专题交流讨论环节,由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全洪先生主持。李岩先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邓聪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孙国平先生等3位专家作交流发言。

大湾区核心之地——广州史前先秦考古新进展与新认识

李岩先生发言

李海荣先生交流发言

岭南史前玉器文化的探索

邓聪先生作《岭南史前玉器文化的探索》主题发言。他回顾了在岭南地区的考古工作。他以彩陶、石拍及玉器穿孔技术为例,从环珠江口流域的遗存出发,通过更宏大的视野,利用向北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向南往越南、印度尼西亚,向西达中美洲等地的材料作对比观察,并结合民族学调查、实验考古方法,获得了不凡的成果:彩陶文化方面,他认为大湾文化中的圈足盘、彩陶技术和白陶三者是从长江中游大溪文化辗转传到珠江口岸的地域;石拍方面,他提出大湾文化的石拍是与纺轮不同的技术体系,很可能与南岛语族、东南亚体系相同;玉器穿孔技术方面,他以澳门黑沙遗址发现的轱辘承轴器为突破口,提出在没有金属器的史前时期东亚沿海地区,可以通过类似由木质轮盘、轴承器与竹筒制作的轴承旋转工具,产生机械动力巨大能量以实现穿孔。

交流环节,李岩与邓聪就石峡文化玉琮来自于良渚的线索问题进行了探讨。

邓聪先生作视频发言

孙国平先生作视频发言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岩研究馆员认为,面对遗址出土的鱼骨、贝壳等食物资源数量统计数量较大的情况,需要注意折算成蛋白质、热量等信息,并且标注对应的发掘区,才能更加准确说明具体生业方式在特定人群生业模式中的占比情况。就中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源流问题,他以咸头岭文化为例,提出其中大量的文化因素是从湘西方向过来的,回应到人本身来看,人群在流动与迁徙的过程中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也需要考虑。

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全洪会长指出,人类维持基本的生存除了肉类,粮食作物作为碳水化合物的支撑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郑君雷教授引用民族志的记载,说明给人以肉食为主印象的游牧民族仍然需要谷物类作为主食。即便是渔猎捕捞的资源再丰富,人类是否能够完全依赖海产河鲜生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郑卓教授结合井头山遗址及杭州湾、钱塘江下游一带遗址的情况,提出环珠江口地区需要寻找更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应注意海洋在距今8000—7000年以后才淹没珠三角地区,因此较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可能在平原面以下,建议参考工程钻探的结果。

刘锁强先生发言

曾骐先生发言

针对全洪研究馆员提出的广州先秦考古主要成绩及遗址保护展示利用问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研究馆员、副院长张强禄研究馆员分别作了介绍。

张强禄研究馆员指出,广州的考古工作基本都是配合基建开展的,受到各种因素限制,相对来说在学科性、目的性与长远性上有所欠缺。当前考古工作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在珠三角这一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做文物考古工作,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尽早开展考古调查与勘探,尽可能在基建项目开始之前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域有基本准确的认识,并争取条件开展主动的考古研究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陂头岭遗址现存的区域会作为重要的文物点实行原址保护,期待今后带着课题开展的考古工作会取得更丰富的学术成果。

张强禄先生发言

易西兵先生发言

全洪研究馆员对座谈会进行总结。他指出,广州在中国史前文化研究领域十分重要,新旧石器时期过渡、南岛语族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三个重要课题,这次学术座谈会很大的收获就是专家学者们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是今后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他回顾了广州考古发展的历程,会议上专家们归纳出广州文明进程的三个主要议题:中国化、农业化、中心化,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加快考古材料的整理,尽早出版考古报告;2.与专业媒体加强合作,在业内宣传广州考古进展与成就;3.填补广东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空白,建议在东江下游、增江流域等地区做工作。

最后,全洪会长代表主办单位对线上线下参会的各位专家、对合作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与支持单位国文创(北京)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再次表示感谢。

全洪先生总结

座谈会期间,与会专家还参观了金兰寺与陂头岭遗址出土文物,对金兰寺遗址墓葬随葬品器物组合、文化属性、年代、功能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

THE END
1.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94428 出版年:2007 作者:冯登德里施 学科:生物科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馆内阅览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一层第二书库在架上Q915-62/1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一层第二书库在架上Q915-62/1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63c7643156f1023c57621f85232a0df4
2.《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简介书评当当聚赢科技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最新《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就上当当聚赢科技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59653880.html
3.田野考古出土动物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doc《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安格拉·冯登德里施著,马萧林、侯彦峰译,科学出版社,2007年,北京。 3 术语和定义.1 动物标本 Zooarchaeological specimens 考古遗址出土的贝壳和动物骨骼、牙齿以及特殊埋藏环境下存留下来的毛、皮等遗留物。.2 全面采集 collection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按单位对全部出土动物标本进行收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04/131779924.shtm
1.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摘要: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gyww201604012
2.考古博物馆中的嘎拉哈:老赵闲聊俗称羊拐的嘎拉哈中篇根据《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在测量点测量经过人工加工后的骨骼测量值,结果显示,每个测量点测量数据的标准差均较小,表明这些羊距骨的尺寸整体上较为接近。所以,考古人员认为,本遗址房址出土的大量尺寸接近的羊距骨制品很可能用于游戏、计数、装饰等生活用品。总体言,石人子沟遗址骨制品的制作特点为“省时...https://www.360doc.cn/article/72240054_1131142503.html
3.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是指人们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或者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以及推理方式无法解释的自然、天文、历史等现象。 十大未解之谜按其类型主要分为神秘宝藏之谜、人类未解之谜、考古未解之谜、历史文化之谜、外星来客之谜、宇宙未解之谜、动物未解之谜、植物未解之谜、地球未解之谜、自然未解之谜[1]。 https://baike.sogou.com/v62895355.htm
4.分析和应对范文12篇(全文)(1)研究人员通过胃部化石、骨骼成分和牙齿来分析史前动物的食谱。 (2)胃部化石标本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处理...这样通过使用特殊的电子测量仪器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和检测这些变化,即可获取单片机中的特定关键信息。...基坑施工时要对土层进行取样分析, 根据土层结构的要求, 分析出土层的各种物理性能, 得到设计基坑支护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hckkj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