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在动物遗存收集和研究上颇具优势。现收藏有动物遗存标本数以十万计,经过鉴定(包括动物种属、骨骼部位、年龄、性别、测量数据、定性定量研究等)和多种检测(包括古DNA、碳氮稳定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分析)产生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在实物和数据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动物考古资源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鉴于该实验室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资源优势,国家文物局将其确定为动物遗存标本库和数据库建设项目的试点。
建设动物遗存标本库和数据库,要把动物考古学研究内容以标本库和数据库的形式予以呈现,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制订系列标准规范。
我国动物考古学的发展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到动物考古学的标准规范,经典专著《Zooarchaeology》(中译本《动物考古学》)一书对于动物考古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陈述,并在附录部分专门列出了主要是欧美地区动物的种属清单、骨骼部位解剖图谱、动物遗存管理、出版与保管等内容。此外,《Theanalysisofanimalbonesfromarcheologicalsites》《Thearchaeologyofanimalbones》等专著也对动物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阐述。世界各地的动物考古学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体相同,但在特定的细节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异,有鉴于此,英国约克大学2003年推出用于记录动物骨骼的数据库——约克系统(Yorksystem),该系统的设计基于微软Access软件,包括了英国常见的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种属,这是一套比较完备的适用于特定区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数据库系统。
这些著作和数据库模板有助于建设我们自身的数据库,但必须依据中国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实际状况来重新构建。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田野考古出土动物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操作规范》对于动物遗存的采集和鉴定分析有提纲性说明,在实际应用时,还需要对其充实和完善。限于篇幅,这里仅就种属名称、骨骼名称、牙齿磨蚀、测量数据等4个方面简单谈一下可以深入的内容。
1、种属名称
依据可鉴定到动物分类来记录,例如,只能鉴定到鹿科,记录为“鹿科Cervidae”;能鉴定到种的标本,记录完整信息包括中文学名、拉丁文学名、英文学名,例如野猪、SusScrofaLinnaeus,1785、wildboar;当不确定动物遗存的种级分类地位时,用“属名+sp。(种名)”表示未定种,例如猪未定种记录为Sussp。拉丁学名的构成和书写格式按《InternationalCodeofZoologicalNomenclature(4thEdition)》(中译本《国际动物命名规约(第四版)》)的规定进行。
对于化石类动物标本的种属名称,可以参看《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中国龟鳖类化石》。对于1万年以来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种属名称,《中国动物考古学》一书在附录中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校对,所列432种动物基本涵盖了截至2012年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报告中所涵盖的动物种属。
现生动物学研究的专业书籍也是我们记录考古遗址出土动物种属时重要的参考资料。譬如,软体动物可参考:《中国海洋贝类图鉴》《中国南海经济贝类原色图谱》《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常见蜗牛野外识别手册》,鱼纲动物可参考《JawsofBonyFishes》《鱼类比较解剖》《中国海洋鱼类图谱》《中国淡水鱼类检索》《中国鲤科鱼类志》,爬行纲动物可参考《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中国爬行动物图鉴》《龟鳖分类图鉴》,鸟纲动物可参考《Birds》《中国鸟类图鉴》《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东亚鸟类野外手册》,哺乳纲动物可参考:《世界哺乳动物名典》《中国哺乳动物》《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另外,《中国动物志》丛书、各地方动物志资料也在参考之列。
2、骨骼名称
国内现用动物考古骨骼图谱均为原著或译著,例如,英文著作包括《Atlasofanimalbones》(中译本《动物骨骼图谱》)《MammalBonesandTeeth》(中译本《哺乳动物骨骼和牙齿鉴定方法指南》),俄文著作包括《哺乳动物大型管状骨检索表》,日本著作包括《FundamentalsofZooarchaeologyinJapanandEastAsia》(日文版为《日本和东亚动物考古基础》)《鳥の骨探》。这些图谱多为国外学者依据本土动物骨骼绘制,动物种属主要涉及哺乳纲和鸟纲动物,且以家养动物为主。动物骨骼部位与动物种属紧密相连,上文所列动物学研究的专业书籍当中也有提供骨骼名称及图片的资料,可用做参考。此外,对于哺乳动物骨骼名称,我们的参考资料还包括现生动物解剖图谱,如《动物解剖学彩色图谱》《家畜兽医解剖学教程与彩色图谱》等。
3、牙齿磨蚀
对于哺乳纲和鸟纲动物,我们通常可以通过牙齿萌出和磨蚀以及骨骼愈合程度来判断年龄。关于牙齿磨蚀,格兰特在《Teeth》一书中已经给出了关于主要家养哺乳动物(如猪、黄牛、羊)的记录方法,佩恩发展了详细记录山羊和绵羊牙齿模式等级的方法(《Kill-offpatternsinsheepandgoats:ThemandiblesfromAvanKale》《Referencecodesforwearstatesinthemandibularcheekteethofsheepandgoats》)。《马体解剖图谱》一书中给出了马的下门齿所反映的年龄。有学者建立其他种属动物牙齿磨蚀与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如用于梅花鹿的《SeasonalityandAgeStructureinanArchaeologicalAssemblageofSikaDeer(Cervusnippon)》。在记录牙齿磨蚀等级时,一定要给出所参考的文献资料。
4、数据测量
对于动物考古学者而,测量哺乳纲和鸟纲动物的vondenDriesch系统(《Aguidetothemeasurementofanimalbonesfromarchaeologicalsites》)是被广泛接受的,中译本《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其在国内的应用。《Shells》一书给出了瓣鳃纲和腹足纲动物贝壳的主要测量项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推广应用。其他动物的测量标准并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提出一套测量标准来。
综上,动物考古学是兼具动物学和考古学的交叉学科,所以,两门学科业已形成的规范标准都可以为动物考古学所用。动物遗存标本库和数据库建设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借此在完善和起草各项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进而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实际的学科规范,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动物考古学及考古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