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科目代码:4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答案】无【解析】无
2.【答案】A
【解析】A项缺失;铁粉用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B正确;过氧化纳可以在防毒面具中做供氧剂,因为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在防毒面具中做供氧剂,故C正确;臭氧消毒的原理是臭氧在水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瞬间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细菌和微生物。D正确。
3.【答案】C
【解析】广范试纸,此试纸测量范围是1-14,它只能是大致测量水的酸碱性;而精密pH试纸可以将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故A错误;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列于1888年发现平衡移动原理,故B错误;对于有些有颜色的反应物(或生成物),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颜色为不断变化,可用用于比色分析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速率;故C正确;人类先后发明了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三种不同层次的观测仪器,故D错误。
4.【答案】D
【解析】向稀HNO。能够将Na:SO.溶液氧化为硫酸,故A错误:向NaAlO溶液中通入过量CO离子方程式:AlO+CO+2HO=Al(OH)↓+HCOˉ,故B错误;向Al(SO):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会生成Al(OH):沉淀,且沉淀不溶于氨水。故C错误;D正确。
5.【答案】C
【解析】用二氧化锰制氯气需要加热,甲装置缺少加热装置,A错误;NaHCO和HCl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CO会混入原混合气体,于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所以不能这样除杂,B错误;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则利用图中过滤装置可分离,故C正确;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将食盐水蒸干会造成氯化钠固体飞溅,故D错误:
6.【答案】D
【解析】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推断可得,W、X、Y、2分别为C、0、Na、S四种元素,C与其他元素至少可以形成两种二元化合物,A正确;C和O形成的二元化合物CO和CO与C和S形成的CS都为直线型分子,B正确;W、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C正确;S与Na元素形成的NaS水溶液显碱性。D项错误。
7.
8.【答案】缺失
9.【答案】C
【解析】香草醛酸羟基邻位只有1个H原子,不能发生缩聚反应,故A错误;香草醛中苯环、醛基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青蒿酸中只有碳碳双键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两种物质分别和H2反应,最多消耗H4mol和2mol,故B错误。香草醛含有酚羟基,青高酸含有羧基,可用FeCl溶液鉴别,故C正确;手性碳原子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如图所示,共4个,故D错误。
10.【答案】缺失
11.【答案】C
【解析】过实验事实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理解”属于认知性目标。
12.【答案】D
【解析】在教学实验前后对两个半学生进行了煎测和后测,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成绩高于对比班。欲说明该策略有效的则前测应是无显著差异。
13.【答案】D
【解析】物质的量是化学概念,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A错误;二氧化硫具有高漂白性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B错误;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C错误;滴定管的使用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D正确。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D
【解析】“电离平衡”也是种“化学平衡",以此推测电离平衡也存在平衡的移动,这种是类推的方式,D正确。
17.【答案】C【解析】A中应为石炭酸,A错误。B中应为容量瓶,B错误;C正确;D中油脂,D错误
18.【答案】缺失
19.【答案】缺失
20.【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都体现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22题13分,共25分)
21.【答案要点】
(1)观察是获得化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良好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具备清晰的实验观察目的。有了明确的观察和目的,才能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进行观察,才能够服从教学目的。
②边观察边思考。实验观察不仅是观察实验操作的每一步,也要思考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不仅要观察现象,也要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要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③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观察是反应实验事实的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该如实的反映和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④积极参与分组实验,能将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观察愈深入,思考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结论。
以上几点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应该不断努力的几个方面。
(2)化学实验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真实思维,加深对反应物特性的理解。以钠和水的实验观察为例。
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①钠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一说明钠的熔点低,密度比水小。从视觉感官中得出:钠的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②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一说明有气体放出,推动小球四处游动。从听觉感官中得出:反应剧烈,有气体放出。
③小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从视觉感官得出:反应快,金属钠反应完;触觉:接触小烧杯外壁,微热,反应放热。
我们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视觉: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NaOH生成。
那么钠和水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怎么检验呢?
可能是H或O,可以用一支小试管收集,靠近火焰,若能产生轻微的爆鸣声则是H2。
听觉:反应剧烈,有品放出;嗅觉:气体气味是无味。
22.【答案要点】
(1)从表中元素与HB化合的难易程度可知:VI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弱。
(2)表格教学法是反应化学知识内在联系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呈现知识的形式符合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
①浓缩教材,简化教程-“要点浓缩化”由于概括归纳能力的限制,学生常常对容量大、知识点多的章节,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如果教师能利用表格这一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对章节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学生就能更好作整体驾驭。
②纵横比较,条分缕析-“复杂关系简单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对立双方事物的联系进行比较,在新知识之间搭桥对比,抓住不同点,突出特征,强化印象,帮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
③总结概括,鲜明简约。“复杂知识系统化”通过表格的合理利用,可以强调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突出化学知识的纵横联系。
(3)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答案要点】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24.【答案要点】
(1)在该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学生自主实验和教师演示的方法,以谈话和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如下教学策略:
①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学生能更直观的认识到甲烷的性质和用途,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学习甲烷的分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奠定了基础。
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采用谈话法创设问题引入课堂,一方面在复习旧知时的同时,也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③给出实验材料请学生自己动手搭建甲烷分子结构这一过程,使学生对甲烷的结构式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教师采用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回答的策略,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在这一过程能更清楚的理解为什么正四面体是甲烷分子最稳定的自然状态。
(2)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往往先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再学习其性质和用途。
首先,学习有机物的结构能很好的了解到分子中各个原子的连接方式,分子的构型如何,此种构型对其稳定性有那种影响,结构中含有那些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具有那些性质,可参与哪些反应,这都可以作为预测有机物性质和用途的依据。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中各键的极性强弱、碳原子的饱和程度来推测该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推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时还应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最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先学习结构推测性质,再由性质巩固对结构的认识,符合化学教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
(3)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作用有:
③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合作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于个别学习进行分类的,加强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25.【答案要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氯气能部分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气可用来漂白杀菌,掌握次氯酸的化学性质。
②掌握氯气的漂白原理,从中进一步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定研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制定实验方案、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增强了同学们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②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能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学习态度和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氯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教法指导: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不搞零起点上课,做到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师:从视频中,同学们知道自来水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刺鼻异味呢?这股异味是从何而来呢?
(播放一张图片,图片为用污染的自来水做实验,将硝酸银溶液滴入到自来水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的实验)
师:从图片和新闻中我们都知道,自来水中投入了大量的氯气,可是为什么自来水要投入如此多的的氯气进行消毒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呢?
生:想
师:同学们的求知欲都很强啊,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下氯气的漂白性吧!
【新授】:
师:(提问)新课之前,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将我们实验台上的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体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开始吧!
生:(操作)
师:大家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生:有色布条或纸条褪色,有色花瓣被漂白。
师:通过这个实验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氯水具有漂白性,能使漂白有色物质。
师:那么大家想一下氯水为什么具有漂白性呢?可联系下之前学习过的氯气与水的反应方程式。
生:有的说的氯气分子起到的作用;有的说是氯气中次氯酸的漂白作用;还有的说是两者的共同作用
师:看来大家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呀!那么我们现在再进行一个实验来检验下我们的猜想吧。现在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开始操作吧!
师:好,现在大家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呢?
生:有色的布条或纸条,有色花瓣都没有被漂白。
师:那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氯气本身没有漂白性,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后,次氯酸(HCI0)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
事:大家总结的真精辟!那么老师出道题考考大家。
【巩固】
师:大屏幕上有一道关于氯气漂白性的题目,大家看一看,能不能很快告诉老师答案?
【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
师:充满趣味的化学课就要结束了,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课后查阅资料,了解①为什么选用氯气对自来水进行消毒②氯气消毒的优劣③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还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