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各高校对大学生医保政策的宣传和重视程度不够。对石家庄市的几所高校的校医院大学生城镇医保的专管责任人进行访谈时,共同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对于大学生医保政策的宣传问题。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面向广大同学的医

保政策宣传手段仍是主要通过在校网悬挂通知、向各学院、各系发放通知,由各学院自主宣传。这种本身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宣传使得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对于医保政策的了解停留在一个区校医院买药看病可以报销的层面。

3.石家庄高校医疗机构力量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

校医院或者医务室作为直接面向大学生的定点门诊机构,肩负着宣传医保政策,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责任。据调查,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的校医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配套医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有些设备只是摆设,利用率极低等状况。这种校医院自身存在的设备的不完善、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制约着石家庄市大学生的看病医疗问题。

二、对完善石家庄大学生城镇医保政策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扩大报销药品的范围,提高报销比例。

合理安排中央地方的出资比例,完善对大学生医保政策拨付基金的管理,扩大大学生的受益面范围,是石家庄市大学生医保政策的重中之重。加大大学生医疗保险资金的专项投入,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需要中央、河北省政府、同级财政的共同努力。

2.在石家庄医保中心和各高校成立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专管机构。

3.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切实发挥高校医疗服务平台的作用。

切实发挥高校的医疗服务平台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医保的了解,值得引起高校的重视。高校应加强宣传体系的建设,除了通过传统的报纸、新闻、文件通知等宣传方式外,还应该大力运用新兴的网络宣传手段,扩大医保政策在大学生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患病风险的认识。高校还应加强监督力度,准确宣传每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办法。

三、结论

关键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分析;对策讨论

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又启动并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主要是城镇非从业居民,包括没有保险的老人、城镇化的失地农民、自由就业者、中小学生等等。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稳步推进。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积累了较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只有认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居民医疗保险工作。

一、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所面临的困境

(一)法制建设滞后,环境压力大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深化阶段,但是由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特别滞后,这无疑给正在酝酿的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没有法制保障,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化发展将会困难重重。实施过程可能会缺乏强制性,带有随意性。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市场混乱

国人瞩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被发改委定性为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市场秩序混乱是个不争的事实。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而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制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甚至是其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其实就是对医药供给方的费用支付问题。当前医疗费用的上涨是个世界性难题,医疗费用快速增长成为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制约性因素和共有的现象。发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这种大的背景中无疑会出现很多的困难。中国在2003年疾病经济负担为1.2万亿,占GDP的10.3%,巨额的医疗费用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给制度的运营添设更多障碍[2]。尽管医疗需求方即参保人有过度利用医疗资源的动机,但是医药供给方却对此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发展的过度市场化,将会给医疗保险制度制造更多的困境。

(三)制度对象的特殊复杂性

处于探索中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面对的群体及实施环境具有特殊复杂性。

1.情况复杂。城镇居民人员构成及其他诸多

社会经济等复杂因素给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不可控性和实施难度。

(1)人员构成复杂。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主要是针对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其他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人群。参保人员构成多样,城镇居民既包括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又包括城镇非从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例如山东省青岛市七区应参保城镇居民85万人,其中:未满18岁的少年儿童约51万人、大学生约24万人、老年居民4.5万人、重度残疾人3170人、其他非从业人员5.2万人,调查测算工作量很大[3]。

(2)社会经济条件的复杂性。经济状况差异

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部分特困群体“三无”特征明显,无经济收入、无生产资料、无劳动能力。对不同类别的城镇居民的缴费能力、财政补偿等情况的认定复杂,医疗服务管理直接面对每个城镇居民,个体性强,工作量大。这些对当前的业务经办能力和方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比例的划定要求严格,对统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手段的实用性都提出较大的挑战。

2.资金的尴尬。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筹集的尴尬。由于主要针对非从业人员和学生等群体,这部分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缴费不能太高,但他们的医疗费用却不等同降低。这就要求国家财政的补贴要到位,但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太广,加之政府财力有限,财政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会补贴太高。那么如何确定双方的责任,得出合理的筹集模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3.管理的问题。城镇居民参保和医疗服务管理给保险业务工作带来困难。城镇居民特殊群体居住分散、流动性强。城镇居民不象城镇职工那样以单位形式整体参保,组织参保的难度很大。

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体制和人员装备滞后,众多且分散的参保居民将是对医疗保险业务管理的严峻考验。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管理是属地管理,大部分地区是上级对下级的业务上的指导,缺乏统一性,造成一种模式多种方案局面的产生,不利于保险事业的发展,也为城镇参保人员参保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发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经办机构面临人员和经费的困难。大多数经办机构人员短缺,相应的技术人员匮乏,不能很好地保证该项工作的开展。

二、对策讨论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通过试点,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已试点地区存在着参保范围不一致、筹资标准和待遇支付水平差别较大、财政补助标准不一等问题。为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更加科学合理,需要财政、劳动保障、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合,进一步做好调研测算和论证工作。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参保范围

(二)以大病统筹为基础,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并考虑当地居民家庭和财政的负担能力,恰当确定筹资水平。探索建立筹资水平、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相挂钩的机制。要合理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完善支付办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探索适合困难城镇非从业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服务和费用支付办法,减轻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用于支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其他费用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捐助等方式解决。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这是针对群体的特殊性而言,有助于防止这部分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适当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和支付比例。根据筹资标准测算确定不同的支付标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原则上应同城镇职工一致,以有利于减少制度成本,并适当增加儿童用药和有关诊疗服务项目。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

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落实政府责任至关重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对职工家属参保缴费给予补助。国家对个人缴费和单位补助资金制定税收鼓励政策。同时要特别重视对非学生儿童的低保对象、重症残疾人员、低收入老年人等困难城镇居民参保问题,政府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低保对象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儿童所需家庭缴费,原则上全部由政府承担。

(四)要使政策衔接合理、通畅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统筹规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事业发展,做好各项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城镇居民的复杂性以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在制度建设过程,既要考虑到人员身份多样性,又要考虑到人员类型的不断转换性。不同人群类别都要有制度覆盖,并且各制度之间衔接顺畅,互通互转。

(五)多渠道筹资,增强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涉及范围广、涉及人群多,并且有相当的部分是弱势群体,对一部分常年患病和住院患者,即使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负担仍然很重。因此,在推进城镇居民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动员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解决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问题。一是用人单位可对职工家属的缴费部分给予补助,对城镇居民患病后个人负担较重的要给予补助。因为目前家属享受半费医疗的政策没有取消,并且许多单位仍在实行这一政策。二是从社会捐助和“慈善基金”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城镇居民中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低收入老年人等特困群体的医疗保障。三是可以考虑每年从社会福利彩票中拿出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例如青岛市政府令明确规定每年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2000万元,专项用于补偿定点社区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的健康查体、预防保健、慢性病干预等支出。

(六)加强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

经办管理服务工作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对象由过去对单位的管理服务转为对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管理服务,不仅管理人数翻番,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及医疗费用审核支付等业务量更是成倍增加。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后,现有经办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探索适合城镇居民特点的经办方式和经办机制。

一是加强经办队伍建设。在人员配备上,要按照经办管理人数的一定比例增加人员编制,充实经办力量。在人员素质上,要加强业务培训,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专业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和管理机制。二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基层劳动保障社区服务平台间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综合考虑整体规划,搭建有效平台,为居民医保工作顺利展开夯实基础。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要针对城镇居民居住分散、流动性大、行动不便的特点,对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网络进行合理布局,在场所、经费等各方面给予保障,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并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的办法,招聘人员,充实经办力量,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R].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网站,2007:7.

一、关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建立及其实现途径方面

二、关于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方面

随着“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国内学者对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如火如荼,从多个角度探讨医疗保障的城乡衔接和统筹发展问题。

1.从二元经济社会角度出发,探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与衔接问题。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表现为二元医疗保障体系,二元保障制度使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医疗社会保险服务呈低效率状态,难以体现国民医疗保障权益的公平性(鲍震字,王智广,2007)。打破二元结构势在必行,从而提出了城乡保障制度衔接的目标模式——“从二元到三维”(王国军,2005)。

2.四大板块问的相互整合衔接的研究。在全民医保这个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专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同的统筹整合路径:“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为医保改革的突破15(刘继同,2006);在“托低就高”的途径下实现城乡医疗保障整合管理(周寿祺2007);采取“三支柱”促进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实现(孙祁祥,2007);依托“新农合”编织全民医保网;医疗保障制度要分层次(唐钧2008);实现全民医保需要配套改革(吴成,2008);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顾昕2008)。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亦日益受到重视。农民工是一特殊群体,他们多数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问,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鉴于两者的保障程度有限,近期不宜作出硬性规定,两者的结合可以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程度(胡务,2006)。

3.城乡医保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垄断,使得该领域供方的道德风险发生频率高且规避难度大,导致了医疗费用的急剧攀升,进而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基础(王保真,2007),并且是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王建,2008)。应严控道德风险,重建信任机制。具体途径:加快医保覆盖面,缩短其自费患者与参保患者之间的“双轨制”与“价格差”;约束与限制不合理的医药行为,做到既能使患者看好病,又能促使与激励供方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有效控制供方的不合理开支,形成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风险共担的合作博弈机制(王保真,2007)。对医疗服务供给方、医疗服务消费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各种制度调整,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建人们对制度的信任以及对专家的信任(王建,2008)。

三、各地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

四、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方面

国外关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城乡统筹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以及对农村合作医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上。

(一)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

GuyCarrin,AvivaRon和YangHui(1999)等根据14个试点县的情况,分析了中国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改善农村健康保障困境的影响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YuanliLiu,WilliamHsiao和KarenEggleston(1999)着重分析了中国卫生体制变化带来的城乡在健康保障领域严重的不平等;ChristopherJ.Smith(1998)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卫生服务体制,揭示了城乡健康越来越大的不平等缺口。‘

(二)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消费支出;非医疗支出

一、引言

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对抗个体健康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理论上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可以对扩大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自1998年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职保),2003年和2007年又分别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居保),从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而且政策制定者也希望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和普及能成为打开国内居民消费的“金钥匙”。那么,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对居民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为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指导,进而能为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二、文献综述

国外许多文献集中讨论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Chou(2003)使用1995年台湾国民健康保险(NHI)的自然实验数据,通过DID方法研究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能显著降低储蓄、提高消费;与劳工保险相比,国民健康保险使家庭储蓄平均降低8.6%~13.7%,而家庭消费支出则平均上升2.9%~3.6%。Wagstaff(2005)通过对比1992年和1997年的越南家庭面板数据,发现越南健康保险项目(VHI)能使居民家庭非医疗消费增加,且非食品消费受到的影响比食品消费更大。

三、数据与模型

1.关于数据。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较大规模的入户调查,抽样和数据处理方法与国家统计局其他调查大致相同。该调查自2005年开始,每年1至2次,通过更新数据建立了《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库。调查问卷设置了受访者的个人特征、家庭财务情况和投资选择等方面的35个~50个具体问题,包含详细的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以及其他家庭特征信息。李涛(2006)、陈彦斌等(2009)以及梁运文等(2010)利用该数据库进行了有关居民投资行为、居民财产分布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为可靠。

本文采用的是奥尔多2009年调查的A卷调查数据,在12个省的41个市(区、县)进行,调查地范围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市。与目前实证研究使用较多的CHNS数据相比,奥尔多调查数据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家庭消费支出信息,因此在家庭总消费支出、非医疗消费支出等关键变量上有准确的数据,而不必如现有文献一样使用耐用消费品存量数据替代消费支出的流量数据。同时,奥尔多2009年调查收集到的样本量也比较大,经过数据整理,本文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4694个家庭。

为了解决这两种自我选择问题,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作为控制变量。这样就可以在给定相同的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条件下,研究家庭参与医疗保险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上述自我选择问题。同时,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比例等家庭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将各类控制变量逐步加入,本文得到三组计量模型来分别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以及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

其中EXP、MEDEXP和NONMEDEXP分别为家庭总消费支出、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和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HI为家庭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SAH为家庭成员平均健康状况,问卷中调查了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SAH。RAV为家庭平均风险厌恶程度,调查数据中包含每个家庭成员的风险厌恶程度信息,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很喜欢冒险”、“喜欢冒险”、“一般”、“不喜欢冒险”、“很不喜欢冒险”,与SAH一样,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RAV。Xi为控制变量,包含一系列家庭特征变量,主要有:(1)INC,即家庭总收入,在回归中取对数。(2)SCA,即家庭规模(家庭人数)。(3)AGE,家庭成员平均年龄。(4)EDU,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5)FEM,家庭成员中女性占比。(6)PTY,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党员,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7)MIN,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少数民族,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

四、实证结果

1.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使用了异方差―稳健估计,以使回归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表1报告了家庭总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第一列只估计了参与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第二列和第三列分别加入了家庭成员健康状况、风险厌恶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征变量。三个回归模型都表明,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显著增加家庭总消费支出。具体来说,与没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相比,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的总消费支出会高出6%,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与Gruber和Yelowitz(1999)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他们发现放宽Medicaid条件会使美国家庭消费上升5.2%。

2.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表2报告了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虽然在前两个模型中,是否参与医保的系数显著为正,但加入其他家庭特征的控制变量之后,该项系数变得不再显著(即使在10%的水平上也没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是否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并无显著影响。虽然现有的研究曾认为医疗保险的普及会使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增加,但是本文的回归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苏春红等(2013)利用2009年CHNS微观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未对居民患病就诊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并不能使城镇家庭的医疗消费支出呈现显著增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次采用奥尔多2009年的调查数据,在收集到较为丰富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医疗支出和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国城镇家庭医疗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非医疗消费和总消费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显著。社会医疗保险的推广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对中等收入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

目前,中国政府医疗支出不足,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就各地制度规定上看,不仅医疗费用报销有规定的支付范围,而且在支付范围内的报销额度还要受到报销起付线和最高支付额的限制。有学者研究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广东省的医疗保障水平,结果发现职工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分别仅为62%和56.3%,居民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更是只有9.4%和30.8%(李亚青,2012)。因此,尽管参与了医疗保险,居民看病所需医疗的大部分还是要由自己承担。同时,不同参保群体所受到的保障水平也呈现巨大的差异。在现行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中,全国职工医保的保障水平远高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2010年其人均筹资额约为后两者的9倍和11倍。

因此,在已经实现较高覆盖率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才能更好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国民健康,特别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而为实现此目标,政府一方面应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统筹,整合和对接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陈彦斌,霍震,陈军.灾难风险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分布.经济研究,2009,(11):144-158.

2.李涛.社会互动与投资选择.经济研究,2006,(8):45-57.

3.李亚青.社会医疗保险的真实保障水平研究――兼论“保障水平幻觉”.人口与经济,2012,(5):65-71.

4.梁运文,霍震,刘凯.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0,(10):33-47.

5.马双,甘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食物消费.工作论文,2010.

6.马双,臧文斌,甘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经济学(季刊),2010,(10):249-270.

7.苏春红,李齐云,王大海.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基于CHNS微观调查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23-3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4XNH204)。

内容摘要:本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作用是存在的。但在现有的医保体系下个人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过高,面临的高额医疗支出风险过高,需要进一步增加社会统筹基金,降低个人支付比例,降低起付线等,有针对性分散个人重病医疗费用风险。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分散风险统计分析

医疗保险是我国最重要以及最广泛的保险形式之一,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医疗费用主要包含门诊费、住院费、药费等。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表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个人帐户的资金用于支付就医和购药自付部分的费用,社会统筹主要分担居民的部分大病支出。当个人由于大病、年老、慢性病等发生大额的医疗支出时,社会统筹基金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医疗费用进行研究,来进一步研究社会统筹基金在分担大病风险时的有效性。目前,医疗费用本身存在的问题即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于德志,2005)。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的《社会保障绿皮书》指出:1990~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增加5.24倍。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加了19.57倍,居民卫生支出的增速远超出其收入增长速度。医疗支出的快速增长不仅给企业、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田侃等,2007)。社会统筹基金在理论设计上的主要目的是分散个人可能存在的医疗支出风险,但是社会统筹基金在现实运用中的作用到底如何,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得到结论。

本文以江苏昆山2005~2007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调查数据为依据,从研究居民医疗支出特征入手,研究社会统筹基金对医疗支出的风险分担作用。

文献综述

Feenberg和Skinner(1994)利用SSML估计得到模型参数,通过模拟他们发现受健康因素的影响,医疗支出具有很大的持续性:自负医疗支出增加1元将使贴现后的未来自负支出增加2.65元,残差项正向变动一个标准差将使贴现后的医疗支出增加约3000元。其中他们假设医疗支出横截面数据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French和Jones(2004)则采用OLS与MD的方法对医疗支出动态模型进行估计,他们把模型残差项分成持续性因子和暂时性因子。研究中他们认为横截面医疗支出的对数服从一个“拟合”的对数正态分布。通过对64岁人群未来医疗支出的模拟,他们指出健康波动将使0.1%的家庭面临一个现值至少为125000元的医疗费用波动,并且与Feenberg和Skinner(1994)得到的结论正好相反,他们发现在给定年龄医疗费用的波动主要是由影响健康的暂时性因子所致,因此他们的模型中健康支出的波动具有较少的持续性:当65岁时医疗支出增加1元将使贴现后的未来支出仅增加1.61元。

上述文献设定的医疗支出随机动态模型均为ECM。French和Jones(2004)指出ECM非常适用于短期面板数据,且不需要任何分布假设。除了医疗支出模型,ECM还被广泛用于收入动态模型(Abowd&Card,1989;Baker&Solon,2003;Pischke,1995;Moffitt&Gottschalk,2002;Cappellari,2000;Gustavsson,2007;Myck等,2008;Zhao,2007)。通常采用GMM(MD)的方法对ECM进行参数估计。

研究方法

(一)医疗支出四部分模型

本文的模型参考了Manning等(1987)提出的四部分模型。四部分模型如下:

其中,i=1,2,3,…N,N是样本大小;MEDi、OUTPi、INPi分别表示个人i的总的医疗支出,包括门诊支出和住院支出;x1,x2为解释变量向量,包括年龄、性别、医保个人帐户资金、医疗费用的滞后项等变量;γ1,γ2,γ3,γ4为待估参数;Φ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ν,ω为误差项,均值都为0,方差分别为σν2和σω2。

方程(1)是为发生医疗支出的Probit模型,Φ(x1iγ1)即为个人i医疗费用大于零的概率;方程(2)是当医疗支出大于零时,发生住院支出的Probit模型;方程(3)是当医疗费用大于零时,个人门诊支出方程;方程(4)是门诊支出大于零时,住院支出方程。本文用OLS方法估计方程(3)和(4)。

(二)医疗费用预测

门诊支出与住院支出之和即为总的医疗支出。因此,知道前两期的医疗支出以及个人的一些特征变量,便能通过上述四步预测法预测当期的医疗支出。同样,利用当期和前一期的医疗支出,我们能够预测下一期的医疗支出,不断重复四步预测法的话,我们将得到个人终生的医疗支出。

结论

起付线的设计初衷是在住院时设一个费用门槛,防止参保人“门诊转住院”,避免小病大看。起付线以下的由病人自己或其单位承担,也就是自己要先承担一部分后,医保基金才按规定比例支付,尽量减少浪费,但是起付线使得个人承担的比例过高,为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国家已经初步明确了门诊统筹的改革方向,将逐步取消个人账户改为保险统筹的保障方式,逐步降低起付线直至消除。

封顶线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大,虽然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数额较大,但是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对社会统筹基金的影响较小,所以提高或者取消起付线对居民的大病有着积极的意义。从2010年起,成都已经把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成都市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2011年1月1日,昆山也已经取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20万元的年度封顶线。降低起付线,提高最高支付额度,一增一降将居民医保支付部分增大了,降低了居民自己承担的比重。在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部分叫做共付比例,即个人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共同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的变动虽然对社会统筹基金的影响较大,但是降低自付比例有利于分担参保者的住院负担,有利于药价的下降,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1.于德志.我国卫生费用增长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3)

2.田侃,陈宇峰.我国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的实证与对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7(2)

3.许玲丽.对人力资本两大投入要素的实证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

4.ManningW,NewhouseJ,DuanN,KeelerE,LeibowitzA,MarquisM..“Healthinsuranceandthedemandformedicalcare:evidencefromarandomizedexperiment”,1987

论文关键词:医院医保管理医保会计核算

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而医院作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载体,医保管理的好坏对医院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医院、患者的切身利益。医院只有通过加强医保管理,并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疗消费透明度,使医院的管理效果出现明显的进步,并保障医保政策在医院的正确执行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医院医保会计核算现状

二、医院医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对医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医院重效益轻管理,部分医院未成立相应的医保管理部门,使医保管理同医疗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责任不明;部分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会出现问题,甚至可能误导患者。

2.对持他人医保卡到门诊或住院检查治疗管理不到位。一些非参保人员为了个人住院不掏医疗费用,就通过关系以参保人员的名义办理住院手续,让医疗保险替他们出钱。甚至还出现医院与参保人员串通的情况,开具假住院证明,通过办理正常的医保住院手续挂名住院,套取医疗保险基金。

1.医保会计核算在医保管理中的重要性。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而医保费用的会计核算对医保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今天,医院应逐步加强并完善医保会计核算的流程与方法,满足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需求,确保医疗基金的收支平衡,促进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医保会计核算在医保管理中的局限性。当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联系紧密,能客观真实地记录现金流量,反映医疗保险基金实际的结余。但是以此为基础的医保会计核算也存在一些缺陷,难以准确反映当期损益。首先收付实现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仅按照医疗保险基金的进出情况核算基金收入、支出,无法反映基金收支和当期损益的全貌;收入只核算实际缴纳数额,不核算欠缴数,单从账面上看,无法获取应收未收基金的信息,难以保证应收尽收;医疗保险基金形成的隐性资产和隐性负债不能在会计账簿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增加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其次,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揭示医疗保险基金的真实信息。如支出只反映实际付款支出,不包括已发生未结算及已结算但未付款的支出,这种核算方式会导致低估当期支出,虚增可供支配的医疗保险基金,无法准确评估当期结余,既造成信息误导,影响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同时也给人为调节收支留下了操作空间。

四、强化医保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策略

1.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加强财务人员医保知识培训,提高医保理论水平和财务专业知识。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财务人员树立起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维护和执行财会法律法规,抵制各种违法、违规和违纪行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建设完善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后,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在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危害是:社会劳动力比重下降,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养老医疗、福利等负担加重,因此,国家必须大力出台更多关于老年人的福利,进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给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安享晚年的环境,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使其老有所依,免失流离。同时,减轻社会的个人养老负担。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们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该措施的实现可保障老人生活基本需求。此外还需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缴纳,可保证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同时,在缴纳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需要我们去进行一个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另外,我国目前存在一种这样的状况,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广,城乡差别过大,主要在一些大城市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乡村的养老保险推广不完善,普及范围较小。差别和覆盖面不全、不广,难以确保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顺利、有效推行,所以,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尽量缩小城乡差距,为所有的老人提供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其老年生活。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城乡的医保人口覆盖不广,医疗保险处于一个广覆盖、低水平的状态,基本医保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关系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因此,必须尽一切力量,迅速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绝大多数的城镇居民,实现社会公平,完善医疗与医药体制改革的基础设施。医院和医生出于服务更多患者的意愿,就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老人的生活资金不多,用于医疗支出的方面更是少之又少,老年易出现身体问题,很需要进行治疗,因此,这样的医疗保险机构即保证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此外,规范和确立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医保指定医院是医保改革中的最大利益获取者,其医院的药房基本上垄断了医保市场,使医保定点药店形同虚设。确立医保定点机构是少数人的特权,公民的选择机会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大,无法保障老人的医疗,增加养老资金的输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难以完善。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由于多种原因,某些地方经济生活水平较低,居民无法保障其最低生活需求,最低的生活需求无法保障,更不可能去实施一个养老计划。不缴纳养老金,老年就不可能享受到其提供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为居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需求,巩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居民有了这个生活保障才会有资金去进行一个养老计划。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可以使更多的生活困难群众享受低保,有能力去进行一个养老计划,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4.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社会救助是对失去劳动能力或者是低收入的公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是精神救助,用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老年符合这个项目的要求,人若进入老年期,就会失去一定的劳动能力,没了劳动能力,就无法获取生活经费,同时,有些老年人是没有养老保险资金可领取,这时,社会救助就必须发挥一个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应该有的作用了,为一些老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一个救助,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慈善事业作为一种补充保障形式,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项目的推行侧重点在于一些孤家老人,孤家老年人一般过着低收入的生活,因此无法保障一些生活需求,同时,医疗经费一般支出较大,用于生活的资金就会较少,也无法更进一步去满足精神需求,孤家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一般较孤苦,社会应该组织一个救助事业去帮助这些有需要的老人,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都就可以发挥这个作用,去帮助一些有需要的老人,保障其生活,也是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一种完善。

5.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是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商业保险具有保障型产品个性化,以及资金运用安全稳健、盈利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在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障难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作用是健全和增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客观需要,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覆盖面不宽、保障体系不完全、运行效率不高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商业保险的目标是立足于“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为实现“全员参保、应保尽保”的社会养老保险目标,充分发挥其职能。同时,商业保险在基本养老保险尚未覆盖的领域发挥补充作用,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精算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还可以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方式;商业保险为企业养老金计划发起、运营等系列,发挥了一个全程服务作用。

6.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住房问题的解决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目前中国全社会都存在一个房价过高且增长迅猛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民生问题。住房问题是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无法顺利进行建设和完善。房价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影响了人才流动、生活质量等,房价的过高过快上涨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社会若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根本无法实施。最后,还应考虑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养老保障基金,运营好基金的投资,尽力去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对基金的监管作用,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7.总结

[1]赵东霞;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1期

[2]汤传本;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制度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刘金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张洪艳;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医保的全面覆盖及较低的统筹层次给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笔者根据新医改对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要求,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医院角度出发,总结了几点切实有效的医保管理举措,促进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有序运行与发展。

【关键词】医院医保管理举措

【Abstract】

Fullcoverageofhealthinsurancesandtheloweroveralllevelbroughtdifficultiestothehospitalmedicalcaremanagement.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hospitalmedicalcaremanagementunderthebackgroundofnewhealthcarereform,fromtheviewofhospital,thispaper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summarizesseveraleffectivemeasurescombinedwithyearsofexperienceinordertopromotetheorderlyoperationanddevelopmentofthehospital.

【Keywords】Hospital,Medicalcaremanagement,Measures

【Author′saddress】FirstPeople’sHospitalofYangzhouCity,Yangzhou,Jiangsu,22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2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2014年,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1],如今医院服务的对象是各种医保病人。与此同时,医保统筹层次却不高,给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公立三甲医院,2001年设立医保办,至此与我院联网的医疗保险种类已达近二十种。新医改形势下,医保办集政策咨询、医保收费管理、合理医疗服务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笔者将从事医保工作十余年来的体会做一介绍。以期总结工作经验,更新观点,进一步服务好医保,促进医院发展。

1医院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医保种类繁多,政策掌握不熟练

1.2经济利益驱使,导致费用控制难

由于现有的财政补贴机制、“以药养医”机制及医保结算方式,使得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会存在凭经验用药等欠合理的情况。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参保患者主动要求使用进口药、昂贵的药,这也不利于医院控制医疗费用。面对医保管理机构每月的病案审查,使得医院与医保管理机构似乎站在了对立面。

1.3医患信任缺失,难以有效沟通

收治的病人若是因交通事故、打架、酗酒、吸毒、自杀、工伤、生育等入院的,即不可享受医保待遇者,住院期间为自费性质。此时,医保办的职责就是向患者解释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及报销范围,部分参保人表示不能接受,认为既然交钱参保了只要住院就应该享受医保待遇。除此之外,参保人的期望值与实际报销比例有差距[2],心里难以接受,也给有效沟通带来了障碍。再加上社会媒体对于个别医生不当行为的大肆炒作,更影响了医患关系和谐、医疗市场的安定有序[3]。

1.4医保信息化程度尚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2医院医保有效管理的举措

2.1加强政策宣传,定期组织培训

由于医保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并且涉及到每个医护人员,因此做好医保工作首要目标即为做好医护人员的政策宣传及培训工作。近年来,我院通过网上宣传、触摸屏宣传、医护专题培训等方式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学习平台,并且定期组织考核。随着医保工作的逐步深入,医保办工作人员还参加临床科室的早交班或周会,现场进行政策讲解,强化医务人员医保责任意识、规范医疗行为。

2.2规范收费行为,合理调控费用

在医院各项收费项目中,根据《江苏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认真落实价格收费及公示制度,对于医院收费与医保中心有出入的项目召开专项讨论会。杜绝医嘱与计费项目不符或无医嘱收费等收费不规范的行为。自2013年来,临床科室在诊疗过程中若使用到贵重药品、自付比例大于20%的药品或高额耗材,一律与患者签定《医保病人自费协议书》,使病人明确知晓各项收费,“明白消费”。考虑到新农合参保对象为经济条件较弱的农民,因此在新农合病人使用贵重药品或耗材时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另外,每季度按科室或诊疗组分析住院均次费用,并实时监控费用特别高的病例。通过各项措施,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相结合,由外部监控转变为内部监控,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保障参保病人的权益。

2.3加强病案管理,减少医保拒付

2.4巧用语言艺术,真诚用心沟通

2.5完善信息系统,加强监管力度

信息化系统在医院医保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完善医保管理体系。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在已有院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了自费知情同意软件、特殊医疗审批软件、病种控制软件、出院医疗费用自动复核软件等,这些专业软件给医生诊疗过程提供了方便,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保管理效率,加强了医保监控。

[2]胡华,胡熙耀,邓燕,等.三甲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1):64-65.

[3]文光慧,乔岭梅.医院医保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9):72-75.

[4]项志英,余小峰.规范医院医保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J].医学信息,2014,27(1):110.

[5]李廷珊,陈纯真,丁惠.浅谈病案在医保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3,13(4):117-119.

[6]李晓洪.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语言艺术[J].中国保健营养,2013(5):2688-2689.

膳食补充硝酸盐有助高血压患者持久降压

论文关键词: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对策建议,信息不对称



一、现行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一)道德风险的内涵

对于道德风险,从一般的经济学观点出发,将其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可能性;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将其定义为签约双方由于目标的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对最优契约的执行结果的偏离;站在保险的视角将其定义为人们以不诚实或故意欺诈的行为促使保险事故发生,以便从保险活动中

取得额外利益。

道德风险在各种保险市场中都存在,但由于医疗保险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在医疗保险市场上存在多个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被保险人三个方面,加之医疗

保险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医疗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尤其在医疗保险市场较其他保险市场更为复杂得多。它使医疗费用支出过度膨胀,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的需求相对降低,甚至可能带来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在我国,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一直表现得非常突出,医生和患者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过度提供或过度索取医疗服务,造成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最终导致医疗费用节节攀升,保险机构利润倒挂。

(二)现行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表现及其成因

1.定点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

对于定点医院,国家允许医院将药品收入的15%-20%进行提成。所以医院往往鼓励医生给患者多开药;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诸如医疗设备检查等服务以提高医院的营业额,从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而医院为了本身的经济效益经常会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医生身上,把医生的工资奖金与医生所开出的药品的数量和为患者所作检查的项目数挂钩。

2.医生的道德风险

多的医疗消费。

3.医疗服务需求方面的过度消费引起的道德风险

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是指患者在投保之后由于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下降导致其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具体表现为:将本不属于保险赔偿疾病的就诊或药品、诊疗等费用通过私人关系或利用医院管理的空子,采取“搭车开药”、“挂床住院”等,以增大索赔金额;或者采取冒名顶替、移花接木的行为等占用医疗卫生资源,这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升。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影响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对患者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虽然短期内有些患者可能从中获利。可是,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患者。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势必增加医疗保

险的给付水平,最终增加患者的负担。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出现导致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水平低下,医患双方过度消费医疗资源,破坏了医疗服务市场的均衡,导致了服务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医生和患者双方

通过道德风险增进了自身的利益,却损害了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利益,并且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道德风险受益者得到的利益,最终导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是低效率的,阻碍了社保制度

的发展。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违背了诚信原则,导致社会诚信水平降低,医生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不是为了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而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患者消费过度的医疗服务,也不是仅仅为了尽快恢复健康,而是有想从医疗机构中获取更多服务的倾向。这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也严重地破坏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医药卫生市场秩序混乱,医生与患者合谋,药价虚高等现象日益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2.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一方面,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所收缴的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的,而道德风险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要由财政来补贴,最终成为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导致的赤字,就会相应地提高医疗保险缴费水平,而我国医疗保险的缴费主要是由企业和职工

来承担的,因此,缴费水平的提高将加重企业和职工的负担,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从政府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2.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从法规制度上确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医疗机构的基本义务是必须对医疗保险的对象提供合理而且有效的医疗服务。对那些违背医疗机构基本义务的不规范、有不良记录以及服务质量低的医疗服务机构,则要降低其信誉等级;并且提高对其的检查概率和扩大检查范围,甚至终止其提供医疗服务的资格。

(二)从医疗保险机构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1.国家或政府加强对医疗保险机构的补偿。实行医疗保险后,很多费用都得到了控制,医疗保险机构收不抵支的现象时有发生,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时可以给医疗保险机构进行合理的补偿,以平衡其收支。

2.加强医疗保险赔付手续的严密性,防止欺骗行为的发生。理赔手续一定要严密细致,程序一定要完整正规,要有医学专业人员的认定审批才有效。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病大

治等现象的发生。

3.探索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的一体化建设。医疗保险机构可以自己开设医院,将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纵向一体化,由此形成的医疗保险集团也将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疾病的检查和预防保健服务,同时,自己设立的医院自负盈亏,自身不得不加强管理及医疗成本的核算,从而节约市场的交易费用,有效地规避医疗服务供方的道德风险行为

(三)从医疗服务供给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的道德风险。可以实行医院开处方,药店售药,或者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将药品经营内部化。

2.建立医生信用账户,加强信息披露制度。鉴于医疗机构对医生的约束力过于软化,建立医生信用账户后,一旦发现医生乱开处方等行为,就扣其信用分值。在一定时期内,医生的信用分值被扣完后,就要取消其执业资格。此外,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医疗保险机构和患者进行选择的基础,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使得各方做出正确选择,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3.建立动态的薪酬系统,改善医生目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医生收入和医生为医院创造的经济价值直接挂钩是导致道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医生的工资不能直接由医疗服务数量来决定,也不能实行固定工资。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由级别薪酬和可变薪酬组成的动态薪酬系统。

(四)从医疗需求方面控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道德风险

1.按比例共付保险制。即医疗费用由患者和保险机构共同承担,增强患者自觉降低费用的意识,个人承担的比例越高,则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越小。共付比例可以因地区的经

济差异而变化,对于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把比例提高,条件不好的地区比例适当降低。

患者加强身体锻炼,防治疾病发生。

[1]潘苗.德国医保制度对我国医保中道德风险的启示.现代工商贸易,2011.9

[2]傅子恒.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探索“湛江模式”的成功与不足.保险研究,2011.7

[3]郝文清.道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社会科学家,2011.5

[4]赵文龙.重庆市健康险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浅析.中国保险,2011.1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化

二、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是推进城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举措。以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社会稳定,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根据农民工亦工亦农、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等特点,创造性的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满足农民工利益要求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也是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城镇化的需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开始放弃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工薪收入生活,一些人也不再具备从事农业劳动的意识和技能。

据王奋宇等人对北京、珠海、无锡三个城市农村流动人口即农民工的典型调查显示:已经有19%的农民工没有土地,完全放弃了对土地的依存;有46.8%的农民工即使没有失去土地承包权也会继续在外务工,也准备放弃对土地的依存;16.5%的农民工处于不确定状态,只有17.7%的农民工会选择回家务农。这就说明,有近70%的农民工已经做出了城镇化选择,若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或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做出城镇化选择的比例还会大幅度提高。

正由于农民工没有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在面临失业、工伤、疾病、年老丧失劳工能力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往往只能自找出路或被迫重新从事农业生产,加重农村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并延缓城镇化进程。因此,将土地保障作为农民工的最后避难所,已面临各方面挑战,而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是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制度保证,也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

(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从土地的承载能力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我国现有农村土地难以为包括现有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农村人口提供良好的保障,甚至无法保障全体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实施城镇化战略,减少农民,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主动放弃土地这一根本依托而走进城镇、走进工厂,通过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民工率先完成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现代社会保障的过度,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经济条件基本成熟

农民工一般有相对稳定和高于农业人口的工薪收入,具备了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能性。而且,进城农民工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已经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保险有较高的认识。

从乡镇企业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许多乡镇企业在具备了一定实力后,也已着手考虑职工福利与保障问题,根据本地、本企业的实际制定了一些具体的保障措施,如对本企业职工建房、看病、子女上学等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补助;对于在本企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进入退休年龄的职工一次性或分月发放一定数额的退休金,或由企业出资为职工购买一定标准的商业养老保险,等等。这些措施对于保障本企业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主要是在企业的范围内,因而只能称为企业福利,而非社会保险。但这些现象说明,许多乡镇企业已经具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和愿望。缺少的是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而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将给乡镇企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也可以为其实施产权制度等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

(五)政府的基本职责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

(一)出台有关强制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

(三)改革户籍制度,放松对户口的管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按照户籍来划分人与人之间界限,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里务工而不能享有同城镇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不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长期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经济发展。要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进入城市的门槛应该降低,只要进城务工人员在所在城市具备一定的物业等资产,就可以申请加入所在城区。

(三)实施土地换保障,适当扶持农民工就业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转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养老保险,并根据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和收益,折算为5年以上的个人账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养老保险的平稳过渡。对土地使用权置换出的土地换保障资金,直接进入农民工的个人账户,既可增加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又可促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优先发展医疗和工伤保险

城市农民工目前最害怕的是生病和受伤。看病贵、住院贵、工伤没有医疗保障是困扰城市农民工的大问题。因此,目前城市农民工最需要的是医疗和工伤保险。

建立和完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应立足现实需要,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发展医疗和工伤保险。要结合城市农民工特点,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适当调整现行保障制度,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大而全,要减轻缴费负担,简化办理手续,适当降低医保起付线标准。论文之日前通过的《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就受到了城市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该《办法》规定,劳务工只要每月缴纳4元钱,就可既保门诊费用,又保住院费用。这种“低交费,广覆盖,保基本”的“深圳模式”无疑值得各地借鉴。

(五)逐步推进,将社会养老保险费改为社会养老保险税

开征养老保险税替代现行的缴费制度,把养老保险费以法定税赋形式固定下来。征税的筹集方式是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法制化的表现,现行的征缴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办法是行政化工作方式的体现,不是依法治理。

采取征税的方式筹资,更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可以减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征收的力度,为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费以国税形式征收,便于全国统一管理,有利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同时能够保证企业主组织广大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按企业规模和招收农民工数量征收养老保险税,能促使企业主无条件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并且做到企业公平负担,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四、结论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中的核心内容和生命工程,21世纪我国社会保障的重点就是要解决养老问题。转型期分析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途径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具体又彻底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说还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和指导。还需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1、阳芳.王德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J].发展研究,2006(6).

2、曹信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1).

5、吴.进城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N].金融时报,2006-02-17.

6、李群,吴晓欢,米红.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7、王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模式构想[J].中国劳动,2004(6).

8、卢海元.构建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弹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J].中国劳动保障,2005(7).

THE END
1.参政议政关于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建议 机关支部 2007年10月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破解人民群众“就医难”的决定》及其两个配套文件,从延伸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进社区、引导群众到社区看病、降低社区医疗费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地推进全民医保等方面,就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医保和...http://xmngd.com/xmng/200801/200803/t20080319_496395.htm
1.保障与负担揭开基本医疗保险的双面真相在现代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已成为维护公民健康、减轻医药费用压力的一种重要制度。它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保障,也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制度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多方面的问题。 一、保障与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政策性的措施,它旨在为所有参保者提供必...https://www.kzzrptof.cn/nv-sheng-fen-zu/499905.html
2.构建全民降的基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为所有公民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度高质量的医护服务。 个人缴费机制 为了实现公平共享资源和风险,基本医疗保险实施了统一的人口普查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参保登记,并实行按月或按年个人缴费机制。这不仅保证了资金来源稳定,也鼓励了参保人积极维护自身健康...https://www.tpeuapin.cn/chao-zhuai-fen-zu/486193.html
3.“策”动保障之力,“医”起撑起全民“降伞”近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在国家层面统一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定点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赋能助力。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医保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聚焦群众期盼,深入推进医保惠民服务,尽...http://www.tznews.cn/article/content.html?key=673472e270dc6226158b4568
4.今年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关键词 医疗保险 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 《工作任务》提到,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将稳定在97%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全面实现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扩大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范围。 https://www.sc.gov.cn/10462/12771/2016/8/1/10390339.shtml
5.看病难调查报告(通用8篇)近年来,群众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渐高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两会”热点。究其原因,表面上看似乎是医疗服务供方的原因,但事实上在我国更为重要的却是医疗服务需方(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不足)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8ig23cu.html
6.农村医疗调查报告(通用12篇)(7)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政策由来 社会原因: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建设目标,根据《xx市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湖北省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加紧实施了“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的政策。 https://www.ruiwen.com/gongwen/diaochabaogao/513376.html
7.医疗服务价格自查报告通用15篇民营医院自查报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代表最广大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梁山楚桥医院作为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在市、县新农合办公室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关于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和...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30110134834_2226116.html
8.“看病难看病贵”怎么治?国务院开出医改“药方”为了夯实大家的“幸福之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国务院这一年在医改领域下了不少功夫、出台了多项政策:增加中医医院,推进医疗大数据,扩大医保支付范围,抑制药价虚高……条条医改“药方”都切中难题症结。这些“药方”将如何影响你的切身利益,快跟国务院客户端去看看——...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9CaKrnJZeJz
9.“讲好医保故事”《医保,生命与降的“医”靠》南方+不论是“救命钱”的医保管理部门,还是治病救人的医疗单位,我们都在不断地努力完善医保的全面性,从基本医疗保险到大病保险到医疗救助,从本地就医到异地报销,从药品集采到耗材集采,医保制度越来越完善。为了让百姓真正从“看病难、看病贵”转变到“敢就医、方便就医”,不再因病返贫,实现病有良医,我们全力以赴!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11/09/c10238770.html
10.医院工作整改报告(精选18篇)我们抓住破除“以药养医”这个关键环节,从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加强上下联动五个方面入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患者就医负担...https://www.wenshubang.com/gongzuobaogao/119527.html
11.一个外科医生的真实自白但随着医疗费用的飞速高涨,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医疗费用,贫困群体仍然看不起病。而医疗保险的普及,又大大的刺激了医疗费的盲目升高,致使更多的病人看不起病。因此,单纯强调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国家花费巨大财政补贴动员老百姓尤其是农民买医疗保险的策略,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起的作用并不大。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09/00/71841187_955942414.shtml
12.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论文(精选13篇)浅谈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论文 篇1 一、引言 新农合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微观层面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讲,为维护社会和平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但是,新农合在实施过程当...https://www.yjbys.com/shebao/yiliao/776042.html
13....工作任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记者17日从省政府获悉,为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省政府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将建立陕西省全民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将基本医保之外的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减轻参保群众的医疗费用支出负担。 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2-08/17/content_6626769.htm
14.医疗工作年度个人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代表最广大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我院自定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以来,对这项关乎民生的工程,近年来,为方便参合农民,想方设法为“新农合”工作提供方便,增...https://www.jy135.com/nianzhongzongjie/109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