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医院的一位专家在慈善义诊中为患者答疑解惑。本报记者张驰摄
本报记者孙刚顾泳
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昨天公布。从文本看,在有效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此次方案究竟有哪些亮点?本报特约请专家为读者一一解读。
医保报销上限提高到28万元
相对全国而言,上海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城保、居保、新农合三种主要基本保险在制度上实现了人群全覆盖。据统计,上海常住人口医保覆盖率达95%,户籍居民更高达98%。但同时由于各种保障差异较大,以及自费比例偏高等原因,一些患者不堪巨额医药费用支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屡有发生。
为实现“让居民不因经济困难看不起病”的目标,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适度提高市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超过最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再报销80%。市医保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解读,过去上海对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保病人也给予报销80%,但最高限额提高后,在限额范围内报销比例可进一步提高到职工85%、退休人员92%,患者负担无疑得到了减轻。与此相应,居保和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也将提高,住院报销比例都将提高到70%。
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补充医疗保障制度,降低职工医疗互助和社区医疗互助计划的享受门槛,完善稳定的筹资渠道,扩大受益面。医疗救助将从事后救助前移到“事前、事中”,推进实时结算,避免得重病大病的贫困患者四处筹资或借钱。有关救助的评估还将从过去的看“收入多少”,变为看实际医疗“支出多少”,针对“支出型”贫困人群及时予以适当援助。
基本药物平均降价30%
长期以来,药价虚高是造成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进一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遏制药价虚高的关键步骤。市卫生局日前明确,从今年6月1日起,本市政府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301种上海增补药物,实施“零差率”销售,即进价多少钱卖给患者就是多少钱,不再加价15%。同时,基本药物都纳入市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体系,进一步降低价格。据透露,目前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已经基本完成,总体价格平均下降了30%。
过去几年,国家曾对一些药品先后降价26次,却往往出现药品降价后医院不愿意进货,厂家不愿意生产,廉价药不得不退出市场的情况。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实行“单一货源承诺、量价挂钩”方式,即承诺中标药物限制在一个品种一个规格、一家企业生产,以全上海的市场销量鼓励厂商主动降价让利,保证了厂商合理的利润,保证药品质量和生产供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说,基本药物支出在卫生费用中占比达到四分之一,价格下降将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据悉,有关部门还在研究二三级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措施(目前使用率不到10%),让基本药物降价的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公共卫生经费人均超50元
预防用一元,治疗可省下七元。虽然预防为主的经济效益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所公认,但因为公共卫生效应并非“立竿见影”,投入一直难有稳定的保障。为此,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特别强调,切实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起按常住人口标准,各区县人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应高于50元(全国标准为25元)。
据介绍,上海在贯彻实施国家21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市情需要,进一步将项目数“翻番”,达到42项。此外,还将新增“社区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接种肺炎疫苗”、“新生儿疾病筛查”等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马进教授说,“卫生投入的前移,对降低百姓医疗负担将产生长远影响。”比如上海小囡肥胖率居高不下,不但儿童患糖尿病、高血压病几率增高,成人后罹患慢性病的几率也成倍提高。为此方案提出:加强学校卫生服务,推行“医教结合”,争取一所学校配备一个医务人员,不但开展急救,还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治未病”从孩子抓起。
专家强调,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均等化。即只要在上海常住,不管是否有上海户口,都与户籍居民一样享受相同水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只有在全人群范围内建立起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控体系,才能使健康城市奠基于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之上。”
资源布局跟着人口变化“走”
胡善联教授向记者表示,作为全国的医疗中心,申城医疗资源相当丰富,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城郊结合部、郊区等人口导入区,优质医疗资源面临缺口;反之,医疗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口却正逐渐导出。专科结构上,老龄化社会亟需的康复、护理资源稀缺,“婴儿潮”时代来临,儿科、妇幼保健资源也显不足。
如何弥补需求与资源的差距,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勾画出蓝图。今后,全市新增医疗资源将主要集中在人口导入区,实现与人口流动的“交相呼应”,中心城区内的三级医院,原则上不再增加床位。正在推进的“5+3+1”工程,还将在郊区新建五所三级医院,升级三家郊区中心医院为三级医院,并迁建一家三级医院。每个区县都有一家三级医院,远郊的居民不出远门也能看上名医和专家。
人人享有“朋友”式家庭医生
什么是家庭医生?方案解释,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与居民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从去年开始,本市长宁、闵行、闸北、徐汇等多个区已着手试点“家庭医生制”。在这些试点区域,每名家庭医生负责2000名至3000名居民的健康管理。由于对居民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家庭医生有时更像大家的朋友。这种亲密的服务关系,有望替代以往医生朝南坐、只看病不看人的问诊模式,让生活方式干预、早期发现疾病等先进防病理念更贴近市民。
上海还将试行居民社区首诊制度,需要转诊的患者,由家庭医生牵线搭桥,转诊至二三级医院。为了让转诊更科学,全市多个区县正着手规范化培训社区全科医生,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准。专家认为,转诊阶梯的确立、问诊秩序渐渐有序,将有效缓解当下常见病、慢性病“围堵”大医院的尴尬现象。
推出便民“组合拳”
可以预见,随着申城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患者将可享受更为便捷的就诊流程:网上即可查询检验检查报告,从根本上改变重复检查的疴疾;统一的权威检验读片平台,减少重复问诊,让患者少走“弯路”……各大医院还将在医保部门配合下,规定自费药物和耗材的使用比例,从而有效降低看病费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