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件藏品失窃未归,大英博物馆又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网友愤怒文物伦敦大维德

在伦敦的喧嚣之中,大英博物馆如同一座历史的迷宫,珍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这座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博物馆,从去年开始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令人震惊的是,就在上千件珍贵藏品失窃未归的阴影下,大英博物馆竟然又宣布获得了一笔惊人的捐赠——1700件中国瓷器!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愤怒之火。

大英博物馆的“黑色八月”

去年夏天,伦敦的天空似乎比往常更加阴沉,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悄然降临在大英博物馆的头顶。那是一个被媒体铭记为“黑色八月”的月份,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月份。在这个月份里,大英博物馆内,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的瑰宝,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翼而飞了。

当某天清晨,工作人员如常打开博物馆的大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参观者时,他们却惊愕地发现,展厅内的部分藏品竟然不翼而飞。

起初,博物馆方面以为这只是个别展品的遗失,但经过仔细清点后,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数字浮出了水面:约2000件珍贵藏品,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了。

被盗的藏品主要是希腊和罗马展厅里“未登记在册”的宝石和珠宝,这些文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价值连城,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们的消失,无疑是对大英博物馆的一次沉重打击。

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如今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或许曾见证了某个王朝的兴衰,或许曾承载了某位艺术家的心血,但如今,它们却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寻找一丝丝痕迹。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博物馆馆长和副馆长不得不引咎辞职,以平息民众的怒火。他们的离开,虽然暂时平息了舆论的喧嚣,但那些失窃的文物却依然如同谜团一般,悬挂在人们的心头。

如今,虽然博物馆已经找回了一部分失窃文物,但仍有上千件珍贵藏品下落不明。这件事对大英博物馆的声誉造成不小的影响,但即便是这样,却还有人继续捐赠藏品。

大维德基金会的慷慨之举

就在大英博物馆深陷失窃丑闻的泥潭,仿佛被历史的阴影所笼罩,无法自拔之际,大维德基金会决定将其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悉数捐献给大英博物馆。

这批文物的价值,绝非寻常之物所能比拟。高达10亿英镑的估价,折合人民币近乎千亿之巨,这不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千亿豪捐,更是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重大贡献。

每一件陶瓷,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或温润如玉,或色彩斑斓,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大维德基金会,这个低调而神秘的博物馆,一直以来都以收藏中国珍品文物而享誉业界。其创始人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一个对中国陶瓷有着深厚情感与独到眼光的收藏家,倾尽一生之力,四处搜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陶瓷瑰宝。

大维德爵士及夫人

他的收藏,不仅数量惊人,更在品质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每一件藏品,都经过他精心挑选与鉴定,确保了其无与伦比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在这批捐赠的文物中,有一件被誉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即“大维德花瓶”。这件瓷器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历史悠久,是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

它曾经是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还入选“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

大维德花瓶

如今,随着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的离世,这些珍贵的陶瓷藏品也迎来了新的归宿。只是这归宿不该是西方的大英博物馆,而应该是中国。

一位来自广东的网友言语犀利:“一个厚脸皮敢捐,一个厚脸皮敢接受,果然无耻至极就无敌!”

结果下面就有网友回复道:“地皮是凯尔特人的。”

即便是大维德基金会捐赠了这么多件中国瓷器,也挽救不了大英博物馆的口碑。在藏品失窃后,外界就对大英博物馆产生了信任危机。

甚至不少国家纷纷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掠夺的文物,以免丢失。

拒不归还掠夺文物

盗窃风波震撼全球,大英博物馆深陷信誉危机!一桩桩盗窃案件,不仅让一名无辜馆员丢了饭碗,更迫使馆长黯然离职,这一系列事件如同惊雷,瞬间炸响在平静的文物界湖面。

尼日利亚与希腊等国借此东风,再次高声疾呼,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那些被无情掠夺的文物宝藏。他们断言,这座昔日的“安全宝藏存储地”,如今已信誉扫地,难以再担此重任。

这起盗窃事件,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不仅暴露了大英博物馆在安保上的巨大漏洞,更触动了全球对文物归属问题的敏感神经。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珍贵的文物为何会遭此黑手?是因为它们价值连城,还是因为它们本就属于异国他乡,却在这里被无情展示?这些问题,如同锋利的匕首,直刺大英博物馆的心脏。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瓷器

在文物归还问题上,大英博物馆始终扮演着一个尴尬而复杂的角色。它手握无数瑰宝,其中不乏被掠夺的珍品,如贝宁的青铜器、尼日利亚的雕塑等,这些文物早已成为英国与这些国家之间拉锯战的焦点。

而1963年英国议会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更是如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住了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的双手。

随着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一规定的合理性。这些文物为何不能回归故土?为何要在异国他乡继续展示?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藏品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归属问题,早已超越了法律的范畴,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道德议题。昔日“西方博物馆是存放世界珍宝最安全地方”的豪言壮语,如今已难以站稳脚跟。

无论是利物浦博物馆的贝宁青铜器在二战中毁于战火,还是大英博物馆自身的安保漏洞频现,都让这些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更令人痛心的是,大量文物被私人收藏家抢购一空,甚至被盗走,这无疑是对西方博物馆安保能力的严重质疑。

同时,那种认为“归还藏品会让博物馆大厅孤独”的荒谬想法,也早已被现实所击碎。大英博物馆内虽满是战利品,但真正被录入数据库的却寥寥无几。

这些文物如同冰山一角,隐藏着无数未知的秘密。而归还这些文物,不仅不会削弱博物馆的吸引力,反而可能吸引更多对历史和文化充满热情的游客前来探访。

除此之外,那种声称“这些文物在西方才更容易被看到”的荒谬言论,更是站不住脚。尼日利亚的文化历史为何不能在尼日利亚被了解?希腊的文物为何不能在希腊被展示?这些文物是各国文化和历史的瑰宝,它们理应回到自己的祖国,被更多人所珍视和传承。

如今,这些文物的归属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议题。它们承载着各自国家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尊严,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归还文物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大英博物馆能否正视这一现实,勇敢地迈出归还文物的步伐?这不仅是对大英博物馆的考验,更是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期待。

结语

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机构,其收藏的历史和规模都令人叹为观止。在失窃丑闻和文物归属争议的双重压力下,博物馆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或许,通过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合作方式,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是未来最好的选择。

THE END
1.“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主题活动2024年10月29日,我校趣味历史社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了解历史文物的“出逃”过程,引导同学们关注并思考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问题,同时激发大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活动现场,指导老师通过视频展示大英博物馆场景,展示了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等在内的...http://ahwxzx.com/display/527872.html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https://www.jyeoo.com/shiti/bd847910-ed15-415a-8252-87cbc22524eb
3.河南小伙在伦敦用方言介绍家乡文物!正筹拍河南版《逃出大英博物馆...洛阳汉代人像空心画像砖柱、浚县辛村卫侯墓康侯簋...每当看到中国文物旁的展示牌用拼音标注着这些来自河南的文物,郑州小伙儿刘文超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 近日,在短视频中用河南话介绍大英博物馆中河南文物的刘文超受到网友关注。12月6日,刘文超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的采访,谈起拍摄初衷与未来计划,他...https://m.gmw.cn/2023-12/08/content_1303594269.htm
4.专项08+综合性学习(附答案)在中国落后之时,大量文物流落海外,如今国家富强,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也空前高涨,“带文物回家”的意愿空前强烈。 近日,两位青年博主创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短剧虽短,...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17/6133233135010145.shtm
1.《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终,但文物“瑰葭”仍在路上“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一时间,有关文物保护及追索话题成为网络热点。5日,短剧上线最后一集,“下一站是,瑰葭(归家)路”再度戳中网友泪点。 “国宝出逃”还是“国宝回家”? 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9/t20230906_8075950.shtml
2.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 8月底9月初,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借着三集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的正片内容,在B站平台拿下集均超950万的播放量,在抖音平台收获共计超2500万的点赞,激起了现象级的网络讨论和仿拍热潮。 没有酷炫的特技加持,没有反转不息的多巴胺剧情,该剧在制作上保持克制,...https://www.rjxj.com.cn/xjxw/202309/Content_891127.shtml
3.独出心裁,《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讲述中国文物...8月30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后迅速爆火出圈,引发热议。该剧采用文物拟人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玉壶在英国街头偶遇中国记者,寻求帮助想要回到故土的故事。短剧赋予了文物人的情感与声音,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解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一鸣惊人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824592
4.大英博物馆:变宝为废,我们有一手!在我们国内,前段时间,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爆全网,影片采取拟人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遇到中国记者后,请求他带自己回家的文物出逃寻乡故事。 同时,《环球时报》发出社评,正式向大英博物馆提出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e8d557366c.shtml
5.初中主题班会立志报国,为国担当教案21世纪教育网3.拓展大英博物馆相关事件 活动二:文物出逃:逃出大英博物馆 1.播放短剧,解释短剧背后的含义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一起来看下这部短剧。 http://zy.21cnjy.com/20654575
6.大英博物馆获捐价值10亿英镑中国瓷器珍贵文物再添珍藏大英博物馆近日宣布,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些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包括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珍贵文物。 这批文物原属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自2009年起在大英博物馆第95号陈列室展出。大维德基金会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小型私人博物馆,...https://3g.china.com/act/news/10000169/20241115/47589855.html